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教育  >  龍江教育  >  龍江要聞
搜 索
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動物科技學院講師王建發:潛心奶牛祛病致力乳品安全
2018-06-14 08:54:26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金雙燕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黑龍江日報6月14日訊 為接受采訪,王建發特意從外地牧場趕回,因為五、六月份是奶牛產犢高峰期和疾病高發期,他要密切關注牧場牛病發展動態,他的教學、課題、研發、成果都與此有關。

  養殖戶痛點成為他科研創新切入點

  1983年出生於河北省邢臺市寧晉縣農村的王建發,因為小時候家裡養雞,讓他對動物疾病有所接觸。2003年高考,他第一志願報考了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動物醫學專業,他想在這個領域搞出點名堂。

  王建發讀大學期間,大慶周邊等地奶牛養殖普遍,但奶牛疾病也時常發生。大三那年在林甸縣實習,部分養殖戶、奶牛養殖小區的奶牛乳腺炎多發,但因采用抗生素治療導致牛奶被拒收,給養殖戶造成很大經濟損失。

  王建發邊實習邊了解,邊觀察邊積累,他把關注點放在了研究奶牛疾病上,因此攻讀碩士研究生期間加入了學校武瑞教授團隊,專門從事中獸藥防控牛疾病研究。他一邊學習一邊實驗,陸續參與和開發研究出了防治奶牛乳腺炎、子宮炎、低鈣血癥等新型無抗生素獸藥制劑5種,並申報了3項國家發明專利。還向企業轉讓了4項生產工藝,開發了一種新型奶牛臥床墊料,有效降低了奶牛乳腺炎發病率,保障了奶牛乳腺健康和乳品安全。

  奶業困境激發他不忘初心向前行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的發生,引起了王建發對其中深層次原因的思考。他發現主要是因為牛奶蛋白質達不到原奶收購國家標准,一些奶農、奶站為了把牛奶賣出鋌而走險添加三聚氰胺。這勢必對我國奶業的健康發展帶來不利影響,也給乳制品業造成不良連鎖反應。怎樣更好地提高牛奶營養品質和安全品質?王建發自此將研究方向聚焦於牛奶質量安全控制方面。2010年在吉林大學攻讀基礎獸醫學博士期間,他參加了由國家科技部組織實施的我國第一個奶業『973項目』(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項目執行期間,他解析了牛乳成分前體物生成與利用的關鍵物質代謝通路、信號轉導通路和神經內分泌調節機制,改進了奶牛氨基酸平衡日糧配方技術,構建了牛奶重要營養品質形成飼料調控理論與技術平臺。通俗講,就是通過改良牛奶飼料成分,最終提高牛奶品質。他的研究成果在農墾牡丹江管理局、九三管理局、大慶市周邊多個規模牧場推廣實施後,牧場牛奶營養品質達到了國際最高標准要求。項目成果以第一作者身份被國家科技報告系統收錄並獲發科技報告收錄證書,獲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

  奶業振興鞭策他釋放更大的能量

  2013年末,博士畢業的王建發時逢黑龍江奶業在規模、質量和市場競爭力方面有了長足發展。他選擇回到母校任教,希望在奶業研究和發展上有更大作為。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也在許多方面給予他扶持和支橕,成立了省牛病防治重點實驗室,他擔任副主任。他率領團隊在牛飼料添加劑上作了改良,研發了3種飼料配方,使牛乳蛋白含量從2.9%提高到3.2%,為全省十幾個規模化牧場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他還主持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兩項,省自然科學基金、國家和省博士後基金、首屆省普通高等學校青年創新人纔項目、北京生泰爾集團橫向課題各1項,參加973計劃等國家級項目5項,在研經費超過120萬元。發表SCI論文13篇,在第3屆『奶牛營養與牛奶質量』國際研討會和第11屆世界畜產大會作報告交流2次。

  現在,對白血病病毒攜帶奶牛乳汁安全性研究引起了王建發的關注。在未獲經費資助的前提下,啟動了『基於牛乳外泌體miRNA跨種調控理論的乳制品安全風險評估』研究,率先提出免疫抑制性疾病患牛乳汁外泌體miRNA可能以跨物種調控的方式影響人類免疫功能。他堅信該類風險因素的發現、監測和主動規避必將有助於加快推進我省奶業轉型昇級。一種用於輔助診斷奶牛蹄底疾病和乳頭評分的新型裝置也正在他的帶領下進入樣機試制階段,該裝置可實現對奶牛蹄底疾病、乳腺疾病的早期篩查,新產品有望於明年在哈爾濱舉辦的第五屆中國國際乳業合作大會期間發布上市。

  王建發說,當下他就是盡快組建奶牛乳腺健康管理與牛奶質量安全控制創新團隊,聯合國內外同行專家深入開展理論技術研究,為保障原奶質量安全、降低乳制品安全風險、推進我省奶業轉型昇級貢獻一份力量。

責任編輯:王蕊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