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教育  >  龍江教育  >  教育資訊
搜 索
『新一線』城市成『95後』就業首選
2017-12-27 09:15:16 來源:北京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伴隨著各大高校應屆畢業生求職招聘會的陸續開展,社會各界再次將目光聚焦到大學生就業問題。

  今年,『慢擇業』成為大學生求職中的一個熱詞。專業人士分析認為,近兩年會出現大學生『慢擇業』趨勢,很重要的一點是,隨著社會發展,部分家庭不再給孩子施加就業壓力,『沒有理想的單位就再等等看』成為不少學生找工作時的心態。

  『95後』大學畢業生如何定義『理想的單位』呢?騰訊教育-麥可思的大學畢業生求職意向調查,收回2018年應屆畢業生的有效答卷共2414份。

  1 『新一線』城市對男生吸引力更大

  調查研究顯示,總體來看,2018屆畢業生就業首選『新一線』城市(成都、杭州、南京、武漢、天津、西安、重慶、青島等15個城市)比例達到37%,而首選傳統一線城市(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的仍高達31%。

  但不同學歷畢業生對首選就業地期待存在差異。具體來看,碩士及以上學歷畢業生中,44%仍將資源更為豐富的『北上廣深』作為首選就業地,比選擇『新一線』城市群體比例(37%)高出7個百分點。但本科及大專學歷的畢業生首選『北上廣深』就業的比例,則比選擇『新一線』城市比例(本科:39%,大專:34%)分別低11個、9個百分點。

  如果對同等學歷下不同性別2018屆大學畢業生首選就業地進行分析則又可以發現,『新一線』城市對男生的吸引力明顯高於女生。具體來看,碩士及以上學歷的男生中,41%就業首選『新一線』城市,比同等學力女生該比例(31%)高10個百分點。本科學歷的男生中,40%就業首選『新一線』城市,比同等學力女生該比例(37%)高3個百分點。大專學歷的男生中,36%就業首選『新一線』城市,比同等學力女生該比例(32%)高4個百分點。

  在傳統一線城市的生活成本不斷上漲導致生活壓力增大的同時,『新一線』城市紛紛推出落戶、購房等吸引人纔政策,這可能是大學畢業生,尤其是購房壓力更大的男生,更願意將『新一線』城市作為首選就業地的主要原因。

  2 就業地不同單位類型存明顯差異

  數據顯示,在用人單位類型的選擇上,2018屆大學畢業生中超過四成表示『沒有要求,只要適合都可以』。

  如果首選就業地不同,大學畢業生對用人單位類型的要求還是存在明顯差異的。傳統一線城市中,『中外合資、外資、獨資』企業對畢業生的吸引力相對更高,有20%的大學畢業生將其作為首選用人單位。

  在『其他各省省會及副省級城市』和『地級市及以下』,『政府機構、科研或其他事業單位』對畢業生的吸引力明顯相對更高,分別有23%、27%的大學畢業生將其作為首選用人單位。『國有企業』在各類城市中均具有相對較高吸引力,近兩成畢業生將其作為首選用人單位。

  3 關注個人發展空間成求職首要因素

  工資收入是大學畢業生找工作時不能回避的問題。

  本次研究對大學畢業生求職時能夠接受的最低月收入范圍進行了調查。數據顯示,碩士及以上學歷畢業生對薪資要求較高,44%能接受最低月收入范圍為8000元以上;73%的本科學歷畢業生表示,3000至6000元是能接受最低月收入范圍;大專學歷的畢業生能接受最低月收入范圍普遍在5000元以下,並且有22%表示可以接受月收入3000元以下的工作。碩士及以上學歷畢業生對薪資要求較高,除了他們對自身學歷所能產生價值期待較高外,可能還與他們傾向於在生活成本更高的一線城市工作、需要高工資滿足日常開銷有關。

  福利待遇中『租房補助』最具吸引力。數據顯示,『個人發展空間』(76.6%)是2018屆大學畢業生求職時最看重的因素,其後依次為『薪資』(68.6%)、『福利待遇』(56.3%)、『是否符合自己的興趣愛好』(46.4%)。在同等薪資條件下,除五險一金、帶薪年假等常規福利外,『租房補助』(66.0%),『教育培訓』(57.8%),『旅游、拓展』(46.8%)是即將踏入職場的大學畢業生認為最具吸引力的三項福利待遇。

  延伸閱讀

  『慢擇業』的理性與無奈

  張西流

  2018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預計有820萬人,『95後』畢業生將開始走向職場。目前,各高校秋冬季校園招聘已逐漸接近尾聲,相比『80後』、『90後』畢業生,『95後』畢業生求職緊迫度明顯降低,一部分畢業生呈現出『慢擇業』現象。

  大學畢業,工作賺錢,回報父母,反哺家庭……這是一條人們習慣的『路徑』。

  近些年來,『畢業卻不就業,轉身宅家啃老』的畢業生卻多了起來,尤以『95後』比較突出,這顯然不是一種正常現象。對此,有媒體稱之為『慢擇業』現象,還美其名曰『陪父母』。筆者認為,『慢擇業』現象折射出了當今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焦慮。

  有媒體報道了這樣一則事件,由於不甘心100萬元的高投入與2000元的低收入形成強烈反差,留學歸國的『白富美』小美,寧可宅在家裡『啃老』,也不做低工薪的就業者。事實上,在選擇『慢擇業』的大學畢業生中,抱有小美這種心態的不在少數,實際上是迫於無奈。由於就業門路狹窄、專業不對口、勞動報酬偏低等因素,讓他們在人生抉擇的十字路口迷茫和徘徊;別看他們在『啃老』時,表現出一副無所事事、悠閑自得的樣子,其實,學成之後,不能找到適合的就業崗位發揮纔智、感恩父母、奉獻社會、回報祖國,他們的內心深處隱藏著比父母更大的焦慮。

  最近,某省一家文化事業單位,面向大學畢業生招錄4名工作人員。原以為報考者會蜂擁而至、競爭也會異常激烈,誰料最終報考者僅9人,還達不到三比一的招錄比例,令招考單位非常尷尬。然而,在理性分析大學畢業生棄考原因之後,他們也就釋然了。假如是一名外地考生,過五關斬六將之後,有幸成為這家事業單位的工作人員,起薪不到2600元,要租房,要吃飯,要交通和通信,要參加各類保險,還要奉養父母等。2600元很難滿足他們的需求。

  因此,我們應讀懂『慢擇業』背後的理性和無奈。對於『慢擇業』現象,我們一味地質疑和指責,是徒勞無益的,更不能視其為『讀書無用論』的范本,去教育和誤導孩子,應給予『慢擇業』者更多的寬容和理解。同時,國家和地方要采取更多的措施,為大學畢業生提供專業對口、薪酬合理的就業機會。

責任編輯:王蕊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