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大學本科生在畢業典禮上。資料圖片

北京大學本科生與教師在實驗室裡做實驗。資料圖片
北京大學跨學科人纔培養理念,與多層次跨學科本科教育項目間產生了奇妙化學反應,助推著一場水到渠成的教育變革。
近日,北京大學新聞網在並不顯著的位置掛出了一則由校報學生記者采寫的消息,題目是《人文學部本科跨學科項目教師座談會舉行》。短短千字的報道,看似波瀾不驚,卻因校長林建華『只言片語』中傳遞出的革新風向而顯露出不尋常的意味——
『要走一條有北大特色的人纔培養之路,逐步建立有北大特色的教學制度文化。』
在這場僅有林建華和相關職能部門、人文學部跨學科聯合項目負責人、教師代表等20餘人參加的小規模座談會上,林建華希望聽到對北大本科教育的『真意見』。他說,北大目前正在從推進專業教育和加強通識教育兩個方面積極推進本科教學改革,無論在專業教育內為學生提供更多的選擇,還是在元培學院模式的基礎上討論並在學校范圍內逐步推進建設適合中國學生的通識教育體系,都是為了『進一步探索北大將來的教育模式,使之更適應國家人纔培養的需求』。
『林校長在一周之內舉行了多個本科教學座談會。我直接參與的座談會就有兩個,一個是人文學部跨學科項目的教師座談會,還有一個是關於如何推動元培學院進一步發展的座談會。據我所知,他還與元培學院的本科生進行了面對面的座談。』北大人文學部副主任李四龍是人文學部本科跨學科項目教師座談會的主持人,座談會上,他向林建華詳細介紹了人文學部目前已有和正在籌備中的6個跨學科項目,並從人纔培養理念、課程建設、國際化培養、導師制改革等方面介紹了古典語文學項目實施8年來的運行狀況。
記者從北大相關部門人士處獲取的信息,印證了李四龍『林校長最近在密集調研元培學院和本科跨學科項目』的說法。在北大綜合改革方案和『雙一流』建設方案相繼出臺的背景下,對多層次跨學科本科教育項目的高頻關注,傳遞出了怎樣的改革信號?
以『跨學科』之名
2007年,林建華的身份還是北大常務副校長、元培計劃管理委員會主任。那一年,北大『元培計劃』這項進行了6年的本科教改探索正式昇級為『元培學院』。當年,林建華將元培學院定義為北大本科學院的雛形,視其為北大歷史上繼1952年院系調整後一次重大的教學改革。
似乎從那時起,元培基因便成為『跨學科』的代名詞。
『人文學部比較有意識地推進跨學科培養是在2009年。』李四龍清晰地記得,那一年教育部實施的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落地北大後,北大根據自身的學科特色向教育部提出『人文基礎學科拔尖人纔培養方案』。
當時,在教務部的直接領導下,由時任哲學系副主任的李四龍牽頭,哲學系、歷史系、中文系、考古文博學院、外語學院、元培學院幾個院系的教授們聚到一起商量,什麼項目能把這個『新鮮事物』接得住、接得好?
『我們都是人文基礎學科,應用性相對比較薄弱,所以當時做跨學科項目主要是兩個思路,一個是更基礎,一個是更前沿。項目選擇的過程就是一個相互說服的過程,取最大公約數,最終確定了「古典語文學」這個項目。』李四龍坦言,『從2009年醞釀到2010年啟動,這個項目從誕生到逐步完善,一直伴隨著統一理念與論證評估的過程。比如,中國古典學方向要不要包括唐宋元明清?最初,我們只是很含糊地說「中國古代經典方向」。我們每一兩年就要召開一次課程建設研討會,對教學計劃進行修訂完善,明年又要形成第三版的項目教學計劃了。』
李四龍更願意將跨學科本科項目描述為『嵌入式的主輔修制』,因應當前學科發展快、知識更新更快的學術格局,以知識結構的靈活調整和有機整合,主動面對未來的變化。『跨學科培養應該是當年跨專業復合型人纔培養思路的昇級,僅僅靠以滿足學生就業為導向的專業框架內的復合專業培養,通常難以形成新學科或新方法,而現在的跨學科培養則重在新學科的培育和新方法的提煉,以學生自身的知識基礎和學習興趣為依據,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與創造性。』李四龍說。
2017屆元培學院畢業生祁簫,至今記得『社會公正與中國實踐』課堂上的熱鬧場面。這是專門為政治學、經濟學與哲學專業(在北大通常簡稱『政經哲專業』)學生開設的跨學科討論課,來自政府管理學院、國家發展研究院、社會學系的3位教授與同學們圍坐在一起,分別從政治學、經濟學和社會學3個學科視角就社會公正問題展開自由討論。從公正概念的歷史演變談到社會公正的最優選擇,從社會公正在中國的現狀講到國人的公正觀念,天地之大,馳騁無疆。
作為北大跨學科本科教育項目的結晶,一堂討論課,似乎在輾轉騰挪間便突破了政治學、經濟學、哲學3個領域的學科界限。
『外部環境正在發生急劇變革,高等教育的人纔培養模式也應該及時適應變化做出調整。我們不僅要培養出具有單一學科背景的人纔,而且要培養視野寬廣、具有跨學科背景的人纔,這纔是以「培養引領未來的人」為目標的北大需要承擔的使命。』在深度參與多層次跨學科本科教育項目的北大教務部部長傅綏燕的視野中,專業分類齊全、學科實力深厚的北京大學,理應保有深層次推動本科教育跨學科的勇氣和自信。
畢業時同時拿到牛津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等國外名校碩士錄取資格的2013級元培學院政經哲專業畢業生李雨?,做出了一個出乎意料的決定:去三江源從事自然野生動物保護工作。『北大這4年,我重新定義了自己。感謝北大,讓我發現了自己的熱愛和未來。』李雨?在北大119周年校慶講述會上這樣深情講述。
找到自己真正熱愛並願意為之奉獻一生的強烈感受,元培學院數據科學專業學生張宏毅同樣印象深刻。他至今記得在《自然》雜志看到一篇關於機器學習檢測自殺傾向文章時,內心抑制不住地激動,『那一刻,我對自己所學的專業感到無比自豪,學科的交融真正得以造福人類,這使我堅定了在「數據科學」這條路上走下去的決心,我要盡自己的專業所能讓我們的社會變得更加美好』。
如今,在北大,每一名本科生都有機會接受多層次的跨學科本科教育。從全校性跨院系自由選課,到輔修、雙學位,再到更具融合性的跨學科項目、跨學科專業,學生可以從自身興趣出發,自由地體會不同學科之間交流碰撞產生的無窮魅力。
傅綏燕用美食作比喻,來解釋不同層次跨學科項目的區別,跨院系選課就像是吃一種主菜,再加一個小菜調劑一下口味;輔修或雙學位相當於吃一套西餐再吃一套中餐,而跨學科項目或專業更像是創造了一個新菜,比如西式菜的中式做法。
『跨學科學習讓我看到了專業自身的局限性,能夠跳出已有的思維框架,接觸到多套思維方法,讓自己得以學會從不同的視角來看待同一個問題。』如今,元培學院政經哲專業大三學生李暢暢正嘗試把多學科的視角應用到人工智能方向的理論研究中去,『我會從哲學角度分析人和機器的區別,用社會學角度分析人工智能普遍推廣後對社會結構、社會公平、失業率的影響,再從經濟學角度分析制造業轉型帶來的契機。』
『跨學科學習其實是一個不斷發現、不斷探索的過程,如果在學習中,學生真正找到了自己的興趣點,追隨內心的召喚,確定了自己願意為之奮斗的事業,並且一直保持著對這個世界的好奇心和激情,那纔是我們人纔培養的成功所在。』傅綏燕說。
思想理念的深層變革
『「二次招生」的理念,大家現已習以為常、樂於接受了,大一新生招進來,有個大致的方向,然後再慢慢選專業,現在我們的跨學科本科項目都是在大一下學期招生,其實這些都和元培相關。』李四龍覺得,從元培計劃開始,各院系、各專業逐漸發現,原來學生還可以這麼招!『這其實就是一個理念傳播、達成共識的過程,而且我們逐漸發現,這樣招進來的學生專業穩定性更好,任課教師不用再苦口婆心地講這門課為什麼重要了,學生已經在選擇過程中說服了自己。』
在李四龍看來,跨學科培養同時也是在專業教育框架內實踐通識教育的理念。『最好的學習是終身的主動學習,跨學科培養把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放在首位,給予學生更大的選擇權,讓他們在相近的專業裡找到最感興趣的領域,要讓學生主動地學。』
『去年,我們用一年時間研討本科教學改革的方向,達成的一個共識就是將厚基礎、寬口徑的元培計劃理念予以擴展。通過成立元培學院,為元培計劃的實施提供更大的舞臺,也為學校整體教學改革提供理論和實踐的基礎。』時間回溯到10年前,2007年9月6日舉行的北大元培學院成立暨2007級新生開學典禮上,林建華作出如上表述。當年,輿論將『元培計劃』得以在實施6年後實現規范化、制度化的全面昇級,歸因為元培計劃理念在北大獲得了更廣泛的認同。
低年級不分專業、按文理兩大類招生,學生在全校學科范圍內選擇和安排自己的課程與知識結構,在導師指導下根據自己的能力和志趣在全校各個院系的各個專業中自主選擇專業,似乎從誕生之初,元培計劃就浸潤著『兼容並包』的學科視野。
『元培學院的實踐表明,跨學科專業的設置確實不需要一個實體院系、教研室作為支橕,新的專業概念已經形成,僅僅通過知識的組合,通過跨院系選課,大學可以建設更多跨學科項目和專業,培養出知識結構多樣化的人纔。』曾任元培學院副院長的北大教育學院研究員盧曉東說。
對於跨學科本科教育探索,盧曉東是研究者,亦是實踐者。2008年,盧曉東親手參與創建了北大本科生培養試點學院的第一個跨學科專業——元培學院古生物學專業。
古生物學專業以剛剛成立一年的元培學院為平臺,學生需要在地球與空間學院、生命學院、環境學院進行課程學習,接受生物學、地質學和環境科學的綜合教育和系統訓練。曾經以『一個人的畢業照』走紅網絡的薛逸凡便畢業於該專業。
此後,元培學院又陸續開設了政經哲、外國語言與外國歷史、整合科學、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等4個跨學科專業。元培的基因也因為這些跨學科專業的建立,而向著更廣闊的學科領域綿延開去。
傅綏燕更願意把元培學院比作北大教育教學改革的一塊『試驗田』,為拔尖創新人纔培養闖出一條新路。『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元培學院的教育理念和制度優勢逐步得到了教師和學生的認同,在跨學科人纔培養上形成的理念、積累的經驗也正逐步向全校推廣,滲透到跨學科專業和跨學科項目中。』
作為人文學部的第一個跨學科本科教育項目,古典語文學的誕生正是參照了元培學院的培養模式,元培學院也是該項目主要的生源地。
從形成思想共識,到傳播跨學科理念,從產出跨學科項目成果,到跨學科理念反過來作用於傳統學科教學,李四龍真正看到了思想共識對打破學科壁壘的強大力量。
『古典語文學項目做了七八年,去年人文學部換屆時提出要搭建一些新的研究平臺,教師們不約而同地提出搭建古典學的研究平臺,這其實就是來自於學生需求的一種理念反哺,跨學科讓學生的需求真正轉化為教師的需求。』李四龍說,去年學校層面實現了全校自由選課、學部內自由轉專業的改革,更是打通了僅存的體制機制障礙,跨學科的路也將越走越寬闊。
教育新生態的『水到渠成』
其實,與1999年成立的人文學部類似,北大許多學部在成立之初主要負責學術評審,在教學功能方面基本是空白。到2016年4月,各個學部換屆後,第一次成立了教學委員會,將學部功能拓展到教學領域,纔給了從學部層面推進跨學科本科教育的『名正言順』的平臺。而平臺剛剛搭建起來,便要面對學部內學生自由轉系轉專業的改革浪潮。
『時代在變,社會需求在變,學生的興趣也在變,跨學科培養就是要調動學部乃至全校的跨院系資源,讓有潛質的學生及早面對這樣的變化。』李四龍覺得,應對學生轉系轉專業的需求是一種變革,主動轉變培養路徑,助推學生的知識積累與學術訓練,培養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和創新精神,則是一種更為主動的變革。
2016年,北京大學公布的《2016年本科教育改革實施方案要點(試行)》提出,各院系本科必修和限選課程在教學資源許可的前提下向全校所有本科生開放。
傅綏燕介紹,在實踐操作層面難免存在摩擦和阻力,熱門課程供不應求、考試時間互相衝突、院系教學需求難以全部滿足等都客觀存在。
『我們鼓勵熱門課程通過開設平行班、循環班等形式增加排課單元,支持不同院系實施課程學分互認機制、支持教學團隊建設,來緩解教學資源相對不足的壓力。』傅綏燕說。
似乎從跨學科理念的廣泛傳播開始,北大已經習慣了迎接挑戰。
以問題為導向,一邊不斷解決行進中遇到的問題,一邊創造性地摸索出了跨學科人纔培養的新理念、新方法,整合科學專業開設的實驗課就是其中之一。
『雖然北大的傳統就很重視本科實驗的訓練,但往往是單一學科視角的。整合科學開設的實驗課在實驗手段和思維方式上,是多個學科的整合。本著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整合科學實驗真正把科研思維融入了本科教學實驗中。』實驗課教師黃岩說。
得益於這樣的訓練,整合科學專業每一屆都有半數的學生敲開了世界知名實驗室的大門,跟隨世界頂尖的教授做暑期實驗。
然而這種變革,顯然不會都是一帆風順、無波無瀾。
如今深受學生歡迎的元培學院政經哲專業曾經面臨險些中途夭折的命運。
這是一段盧曉東不曾忘卻的插曲。2012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修訂工作中,由於當時跨學科專業理念過於『前衛』,面對減少專業數量的要求,多位專家評審拿出了撤銷該專業的初步意見。後來,盧曉東積極爭取,向本科專業目錄修訂工作綜合組反復闡釋跨學科專業人纔培養的探索意義,纔得以峰回路轉。
雖然從上世紀90年代就開始嘗試旨在打通文史哲的『文科實驗班』,人文學部跨學科本科教育項目的實施也並沒有想象中那般輕松。
2010年古典語文學項目正式啟動時,面對中國古典學和西方古典學這不可或缺的兩大分支,項目面臨的最大困難就是此前西方古典學在國內幾近空白的發展境遇。
『西方古典學的課程資源從哪兒來?師資力量從哪兒來?剛好此前得知北大正醞釀成立西方古典學研究中心,於是我們兩家的命運就連接在了一起。』李四龍打趣說,那時候一有空就給籌建中的西方古典學研究中心負責人打電話,互相問進展,互相催進度。到2010年古典語文學項目正式啟動時,西方古典學研究中心同步成立。『借助西方古典學研究中心這個平臺,引進了好幾位優秀的青年教師,再加上歷史系世界史方向的專業教師,我們這個跨學科項目的師資和課程資源就有了保證,同時我們也為研究中心提供學生資源,形成雙贏。』
讓李四龍沒料到的是,一個跨學科本科教育項目,意外激活了師資隊伍建設的引擎,而這還不僅僅是個案。
配合『一帶一路』和區域國別研究需要,今年人文學部在『外國語言與外國歷史』專業中增加了外國考古方向,對任課教師的外語能力和外國歷史積累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人文學部能講授外國考古的教師很少,所以我們現在一方面拓展業務,邀請國內參與國際聯合考古隊的教師抽出時間開設基礎課,另一方面,眼光向外看,從國際上尋找經驗豐富的教師,納入招聘計劃。』李四龍認為,在新項目的推動下,師資隊伍建設有了目標,師資隊伍結構能根據實際需要更加優化,而不是原有的替補式地補充師資力量。(本報記者柴葳焦以璇)
【鏈接】
北京大學推進跨學科本科教育大事記
1989年開始進行輔修/雙學位人纔培養模式的探索。
2000年9月起,在全校開設『本科生素質教育通選課體系』,分為『數學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哲學與心理學』『歷史學』『語言學、文學、藝術與美育』『社會可持續發展』六大領域,要求學生在每個領域修滿至少2學分,總計修滿至少12學分方能畢業。
2001年9月,元培計劃管理委員會成立,同時設立了『元培計劃』實驗班,進行本科人纔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2007年,在元培實驗班的基礎上,『元培學院』正式成立。元培學院實行低年級不分專業,按文理兩大類招生。
2008年,元培學院設立第一個跨學科專業古生物學。該專業以元培學院為平臺,聯合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生命學院、環境學院等進行人纔培養。隨後,元培學院又陸續開設了政治學、經濟學與哲學,整合科學,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等跨學科專業。
2010年,人文學部『古典語文學』跨學科項目正式啟動招生,開啟了北大學部層面跨學科本科教育項目的序幕。
2016年4月,北京大學公布《2016年本科教育改革實施方案要點(試行)》。(本報記者 焦以璇 整理)
《中國教育報》2017年12月27日第4版版名:新聞·深度
- 『冷資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依蘭縣堅定產業強縣戰略 助力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2021/09/08
- 網友爆料oner組合岳岳騙p:希望大家追正經明星2021/09/02
- 奧運冠軍張雨霏:隔離期間能打游戲太爽啦!2021/08/27
- 齊齊哈爾市碾子山區: 『小』城市打造志願
- 張慶偉:持續提昇管理保護質量和水平 努力
- 哈爾濱市建立經營業戶誠信管理機制 3次違
- @高考生!多所駐慶高校招生計劃和方案已提
- 高考期間大慶天氣『和風陣雨』 最高氣溫29
- 大慶孤兒保障再昇級 最新政策走在全國前列
- 哈爾濱機場第二通道 迎賓路高架橋施工忙
- 首批"提速辦"事項清單公布 失業登記3個工作
- 新疆棉紡業:『強迫勞動』是美西方反華勢力的謊言
- 疫苗接種進入『關鍵期』,哪些重點需關注?
- 水利部大力推進智慧水利建設 防災減災調度更主動
- 受賄行賄一起查 中紀委:正建立行賄人『黑名單』制度
- 最熱夏季!歐盟機構:2021年歐洲夏季均溫創新高
- 索馬裡總統穆罕默德表示中國是索堅強伙伴
- 慕尼黑國際車展開幕 聚焦未來交通解決方案
- 受疫情打擊 南半球最大摩天輪『墨爾本之星』 停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