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專論·教育篇
按照黨的十九大的部署,教育現代化不僅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關系到黨和國家未來發展的重要支橕,貫穿著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應有之義。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描繪了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宏偉藍圖。在這幅藍圖中,教育現代化不僅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關系到黨和國家未來發展的重要支橕,貫穿著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應有之義。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全面推進教育現代化,思考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重大問題,提前進行頂層設計,是教育理論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重要職責和應盡義務。
教育強國的未來預期和願景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的兩步走:第一個階段,從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斗1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第二個階段,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再奮斗15年,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強國』需要『強教』。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已建成世界上最為龐大的現代教育體系,各級各類教育的學校數和在校生數均居世界之首,教育的普及程度和發展水平已經位於中高收入國家之列。可以稱之為『大』,但遠遠不能稱之為『強』。早在2010年出臺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就已明確提出從教育大國走向教育強國的目標。今天,『加快實現教育現代化』已經寫進了黨的十九大報告。到目前為止,學者們所研究的『教育強國』『教育強省』『教育強市』,基本上是在教育現代化范疇與意義上的討論。
教育現代化意義上的『教育強國』應是何種模樣?可以從以下角度來勾畫:
首先是一種客觀的、公認的國際比較。各級各類教育的普及水平和發展水平達到或超過世界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准,其中包括教育公平程度和教育質量水平,包括辦學水平、管理水平和保障水平。高等教育不僅要進入普及階段,而且國內一流高校要進入世界前列,為此教育部已經啟動了『雙一流』建設。30年後,中國高等教育不僅要在亞洲名列前茅,也應在世界名列前茅,要有一批高校進入世界排名前50位。
其次要能夠充分體現國家意志,充分滿足國家需要,促進社會全面進步。中國的教育要為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大的、源源不斷的智力和人纔支橕,這就不僅需要各行各業的領軍人纔,更需要大量具有良好職業素養的普通建設者和接班人,其中包括具有『工匠精神』的各類職業的從業者;不僅需要各類學術性的人纔,而且需要高水平、高精神境界、高技能的『大國工匠』。從今天來看,無論是具有『工匠精神』的從業者,還是『大國工匠』型的領軍人纔,都無法滿足國家需要。目前已經在職業教育中形成共識,加大培養力度,但更需要在各級各類教育中提倡『工匠精神』的培育,要從義務教育階段就開始培養『大國工匠』的精神和氣質。
再其次,最為核心和最為根本的尺度應是『人的全面發展』,即全面提昇國民素養,促進每一個人的全面發展、充分發展和個性發展,使每一個中國人都成為有尊嚴、有涵養、有見識、有胸懷的人,從而快樂而幸福地生活和工作,成為世界各國都尊重的中國公民和世界公民,而不僅僅是因為你有錢、能購物、玩遍世界各地拉動了經濟而『歡迎』你。這裡特別要強調的是,中國教育應充分體現和傳承中國文化、中國價值、中國傳統,這是中國人成為中國人的文化基因和血脈,是中國人能夠自立於世界的根本。如何培養具有中國基因、世界胸懷的中國人,再次嚴肅地考驗著我們的智慧。
黨的十九大報告已經把『美麗』這個關鍵詞寫進了中國的強國夢,同時強調通過人類共同體的建設形成『潔淨美麗的世界』,意義十分重大。
教育如何『美麗』、如何『和諧』、如何『潔淨』?目前,在社會外部環境對教育乾擾過多、社會心理對教育期待過高的背景下,學校教育也深陷『過度競爭』的應試狀態。在這樣的狀況下,我們如何通過建設一個美麗的教育世界,培養美麗的中國公民,從而影響和建構未來美麗的中國和世界?值得深思。
系統架構現代教育體系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思想、戰略規劃和戰略路徑,緊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統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堅定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纔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鄉村振興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等。特別強調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全面性、一體化、包容性、開放性、創新性等,強調激發全國各族人民積極性、自主性、創造性,共思、共籌、共建、共享。有專家評論,這是運用戰略思維分析判斷形勢、運用戰略思維把握大局、規劃未來的典范。
教育現代化的核心是現代教育體系的系統架構。未來我們需要進一步改革和創新,不斷完善我國的現代教育體系和結構。
一是從全面性的角度看,我國已經建立了完整的現代學校教育體系,但還沒有建立完整的社區教育、社會教育體系。現在是明顯的『一頭長一頭短』,農民教育、職工教育、閑暇教育、老年教育供不應求,無法全面滿足社會需求。距離『時時能學習』『處處能學習』的學習化社會和終身教育體系的形成,還有明顯的缺項和短板,還無法充分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的功能和作用。
二是從一體化的角度看,我國現代學校教育體系一體化程度還不高,短板和『不通』明顯,還需要不斷完善。如學前教育的短板需要盡快補齊,義務教育需要得到更充分的重視和保障,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需要加強融通,高等教育需要盡快推進區域范圍甚至全國范圍的學分互認,進一步擴大面向所有公民、所有年段的大學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等。
三是從開放性的角度看,需要進一步推進各級各類教育的對內對外開放,形成學校、家庭、社會一體化的教育,建設社區和社會共謀教育、共建教育、共享教育的格局,充分面向社會開放學校資源,面向學校開放社會資源;同時要擴大對外開放與交流,與國際教育規則有效銜接,全面推進教育國際化,高等教育的科研、教學、師資、文化等國際交流要更為豐富和多樣。
四是從包容性的角度看,目前的教育體系缺少包容多樣性和選擇性的彈性空間,各級各類教育的同質性較高。增強教育體系的包容性,不僅要教好每一個學生,而且要特別關注殘疾兒童和弱勢兒童,更不能無視『資優兒童』和『天纔兒童』的存在,把尖子學生培養成『庸纔』和『蠢材』;不僅要辦好每一所學校,而且要辦出多樣和特色的學校,以滿足人民群眾自主選擇、更高選擇的美好需要;不僅公辦教育要強,民辦教育也不能弱,要形成公辦教育與民辦教育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良性競爭。
五是從創新性的角度看,現代教育體系的完整架構,需要以體制、機制改革和創新為重要驅動,以充分調動政府、社會、學校各個層面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教育的現代化,只有政府的積極性是很不夠的,需要市場和社會的積極參與和大量投入,但顯然缺少制度設計。辦現代化的教育,只加強行政管理是很不夠的,還需要學校的自主發展和專業發展,這需要有政策和制度創新予以切實保障。
綜上所述,面向未來的現代教育體系建設要推進結構向更高層面『演化』,就必須做到『三重』和『三通』。所謂『三重』,一是從年齡段來看,要更加重視學前教育和老年教育;二是從類別來看,要更加重視企業培訓、農民培訓和面向所有成人的社會教育;三是從性質來看,要高度重視並立即建設超越工作和職業,與人的生活快樂、生命幸福密切相關的閑暇學習和休閑教育。所謂『三通』,一是從層級來看,高中教育要與高等教育有效貫通,高中生要有更多的機會走進大學校園、實驗室、課堂,大學教授要有更多可能給高中學生開設選修、先修課程;二是從類別來看,普通教育要與職業教育有效融通;三是從區域來看,學校教育要與社區教育有效溝通。『三重』和『三通』的現代教育體系,就是促進人的終身學習、終身發展的終身教育『立交橋』。
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重點目標
黨的十九大報告貫穿著一條主線,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一個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由此發生了三大變化:一是從『富起來』到『強起來』的變化,二是從追求量到追求質的變化,三是從人的片面發展到全面發展、從單一的經濟增長到社會全面進步的變化。在這樣一種重要判斷和形勢分析的基礎上,報告提出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強國的重大目標,並進行了全面而充分的強國部署。
沿用上述分析,教育發展的主要目標也是要實現從『富』起來到『強』起來的轉變,即從量到質的轉變,從不充分到充分、從不全面到全面的轉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我國各級各類教育的普及水平不斷提高;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進入新世紀我國全面推進教育公平,教育公平的程度不斷提高;最近十多年我們不斷完善現代教育體系和結構,以義務教育為重點,推動向下延伸普及學前教育,向上延伸普及高等教育,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的比例日趨合理,職業教育受到高度重視,一批高職院校建立起來。進入新時代,需要有新作為,需要有能夠帶動教育全面進步的新核心、新載體、新抓手。
教育『強』起來的重要標志是什麼?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努力讓每一個人享受『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就是全面提高教育質量,以全面提高教育質量來帶動教育的進一步普及,帶動教育的進一步公平,帶動教育體系和結構的進一步完善,帶動教育理念和人纔培養模式的進一步創新與變革。教育發展進入了新時代和新階段,這個『新』就是以全面提高教育質量為核心的『新』,就是以全面提高教育質量為主要驅動建設更高水平的教育公平、更加完善的教育結構、更加美麗的教育環境。建設教育強國,強就強在教育質量,強就強在努力實現具有世界一流標准、內涵、水平的教育質量。
全面提高教育質量的『全面』,要求辦好每一所學校,而不僅僅是少數學校。各級各類教育、各學段的每一所學校,都要根據國家的培養目標和課程方案,結合學校自身的實際,實現從數量到質量、從外延到內涵、從規模到效益的轉變,真正辦出學校的特色、品質、文化。對未來的中國教育而言,更重要的是要達到內涵、特色和文化的更高標准。
全面提高教育質量的『全面』,要求教好每一個學生。各級各類教育的每一所學校,都要堅決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立德樹人,面向全體學生,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全面發展,成為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全面提高教育質量的『全面』,要求學校教育能夠更好地遵循學生成長規律和教育規律,改變人纔培養模式,推進課程與教學改革,充分運用現代技術提高教育教學的有效性,徹底改變『多慢差費』『投入高、效益低』『拼時間、拼體力』的培養方式,建立一種體現時代精神、充滿人文關懷、具有高技術含量的課程與教學體系,建立一種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文化與教學文化。
教育改革的核心是人纔培養模式的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關鍵是課程與教學的改革,核心是建立體現時代性、先進性、多樣性、適切性、個性化的學習與教學方式。面向未來,建立具有中國特色、世界一流水平的課程與教學,是建設教育強國省、加快實現教育現代化的應有之義,也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的應有作為、應盡責任。
(作者系國家督學,江蘇省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研究員)
《中國教育報》2017年11月30日第6版版名:理論周刊·教育科學
- 『冷資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多部門聯動 道外區再拆4.4萬餘平方米河湖『四亂』2021/09/09
- 網友爆料oner組合岳岳騙p:希望大家追正經明星2021/09/02
- 奧運冠軍張雨霏:隔離期間能打游戲太爽啦!2021/08/27
- 齊齊哈爾市碾子山區: 『小』城市打造志願
- 張慶偉:持續提昇管理保護質量和水平 努力
- 哈爾濱市建立經營業戶誠信管理機制 3次違
- @高考生!多所駐慶高校招生計劃和方案已提
- 高考期間大慶天氣『和風陣雨』 最高氣溫29
- 大慶孤兒保障再昇級 最新政策走在全國前列
- 哈爾濱機場第二通道 迎賓路高架橋施工忙
- 首批"提速辦"事項清單公布 失業登記3個工作
- 北斗三號全球系統已提供七種服務
- 教育部:堅決查處變相違規學科類校外培訓
- 歷史文化遺產屢遭破壞怎麼辦?問責問效!
- 比常年同期多一半!京津冀降水增多,有啥影響?
- 2015年巴黎恐怖襲擊案正式開庭審理
- 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及周邊地區將放寬防疫限制
- 菲律賓執政黨正式提名杜特爾特為下屆副總統候選人
- 白俄羅斯衛生部長:有興趣在白實現中藥本地化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