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教育  >  龍江教育  >  先鋒人物
搜 索
應對校園欺凌怎樣有力又有序 ——訪知名教育事務律師雷思明
2017-11-29 10:35:00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中國教育報  作者: 蘇令 黃鵬舉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訪談嘉賓雷思明北京市冠衡律師事務所律師,第八屆北京市律師協會教育法律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出版《給教師的60條法律建議》《校園安全制度手冊》《安全教育指導與實踐》等多部學校普法著作。

  近些年來,校園欺凌事件在各地學校時有發生,不同程度地損害了部分學生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引起了廣大學生家長的懮慮,也引發了社會的高度關注。

  11月22日,長期致力於教育法律問題的研究和實務處理工作的北京市冠衡律師事務所雷思明律師,以個人名義發布了國內首個《校園欺凌防范與處理操作指引》,旨在幫助、引導學校有效預防與合法、規范處理發生在學生之間的欺凌行為。

  什麼是校園欺凌?校園欺凌如何認定?怎樣防范校園欺凌?怎樣纔是應對校園欺凌的正確處理程序?針對這些問題,記者近日專訪了雷思明律師。

  校園欺凌有哪些危害?

  記者:作為一名律師,您以一己之力制定並發布《校園欺凌防范與處理操作指引》,是基於什麼樣的考慮?校園欺凌有哪些危害?

  雷思明:有兩個方面的考慮,一是校園欺凌讓我忍無可忍;二是我認為在目前的環境下,我可以做一些個人的努力,嘗試著來幫助學校更好地應對校園欺凌。

  先說第一個方面,校園欺凌與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它可能發生在我們自己的身上,或者我們的子女、我們的親屬身上,或者我們身邊其他人身上。以我自己為例,學生時代,我欺凌過別人,並為此內疚、後悔過;也被別人欺凌過,但因為我成績非常好,很快在群體中找到了自己的地位,沒有讓它對我產生消極影響。工作後,我當過幾年的中學教師,目睹和處理過一些極其嚴重的欺凌事件。後來做了律師,我長期關注、研究、處理教育領域特別是校園安全領域的法律問題,代理過因為觸目驚心的校園欺凌而引發的訴訟案件,一個小學三年級學生,長期受到校園欺凌,導致了心理障礙和人格異常,10年過後直至上了大學,仍然無法釋懷,想盡辦法要把學校告上法庭。近些年,在新聞媒體的重視和介入下,校園欺凌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

  再說第二個方面,應對、防治校園欺凌的責任主體是多元、多層次的,包括國家的法律、政策層面,包括教育管理部門的領導、指導、監督層面,也包括學校的教育、管理、處理這樣的微觀層面。每一個層次的主體,都有自己的職責所在。其中,學校是絕大多數學生欺凌事件的第一現場,也是欺凌現象防治的直接責任主體,是主戰場。學校應當根據法律、政策以及上級教育管理部門的指導意見,結合本校的實際情況,制定防治校園欺凌的規章制度,這是防治校園欺凌的關鍵。

  目前,很多學校由於各種原因,並未制定反欺凌校規;也有的學校雖然制定了,但流於形式,可操作性差,並未在實際中發揮作用。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希望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嘗試著制定一個合法合規、具備可操作性的校園反欺凌制度,供學校參考、借鑒並加以改進,引導學校通過加強校園反欺凌制度建設,從而有效防治校園欺凌現象,這是我制定《校園欺凌防范與處理操作指引》的初衷。

  記者:校園欺凌的危害很大,社會各界呼喚加大對欺凌者的懲處力度。前不久,北京5名未成年人因校園欺凌被判刑,引起了輿論廣泛關注。對此,您怎麼看?

  雷思明:目前,校園欺凌現象已經引起了國家層面的高度重視,法律界也開始討論是否需要通過完善立法來加大對校園欺凌的防治力度,一些地方的司法機構已經在個案的處理中運用刑事手段追究極端欺凌事件施暴者的法律責任。前不久,北京市5名青少年女學生因為在學校宿捨裡無故毆打、辱罵兩名女生,其中一名女被告人用手機拍攝了羞辱、毆打視頻,並在自己的微信群內小范圍進行了傳播。欺凌事件導致一名被害人精神抑郁,目前仍無法正常生活、學習。案發後,這5名被告人被依法提起了公訴,隨後被人民法院以『尋釁滋事罪』分別判處十一個月或一年的有期徒刑。這個案例告訴我們,未成年人實施暴力傷害,同樣難逃法律的制裁;也警示那些頑劣的孩子,不要去欺凌別人,否則就有可能走向犯罪的深淵,讓自己付出沈重的代價。

  校園欺凌如何認定?

  記者:在您看來,什麼是校園欺凌?

  雷思明:目前還沒有相關法律對校園欺凌的定義作出界定,參考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印發的《關於開展校園欺凌專項治理的通知》的相關內容,以及學界的研究成果,我把校園欺凌定義為:發生在學生之間的,蓄意或惡意通過肢體、語言及網絡等手段實施的,恃強凌弱,給他人造成身體或精神上的痛苦的欺負、侮辱行為。其中,『學生之間』是主體身份特征,『蓄意或惡意』是主觀特征,『通過肢體、語言及網絡等手段實施』是客觀手段特征,『恃強凌弱』是行為主體之間的關系特征,『造成身體或精神上的痛苦』則是後果特征。

  記者:哪些學生容易成為校園欺凌者?哪些學生容易成為被欺凌者?

  雷思明:以下幾類學生容易成為欺凌者:性格強勢、霸道、較以自我為中心的學生;崇尚暴力、缺乏同情心的學生;平時常有抽煙、喝酒等違紀行為的學生;非正式小群體中的領頭人。對於有欺凌他人傾向的學生,學校、班主任和其他教師平時應當對其加強關注和管理,必要時應為其建立專門的行為管理檔案。

  而以下幾類學生容易成為被欺凌者:在生理發展上比較遲緩或弱小的學生;存在身體障礙或智力障礙的學生;性格比較內向、害羞、膽小的學生;性格不合群、缺少朋友的學生。學校、班主任和其他教師平時應當對其加強關注,給予更多關愛,並注意培養其自信心和交往能力。

  記者:如何將校園欺凌與同學間一般的打鬧、開玩笑、鬧矛盾區分開?

  雷思明:校園欺凌的形式一般可以分為肢體欺凌、語言欺凌、關系欺凌(亦稱社交欺凌)、網絡欺凌四類。校園欺凌與學生間一般打鬧、開玩笑,可從3個方面進行區分:一是主觀態度方面,施加行為的一方在主觀上是否出於惡意、蓄意。惡意,強調明知行為會給對方造成傷害卻執意去實施;蓄意,則強調行為非一時興起,而是有計劃、長時間地去追求。二是行為的持續時間長短和次數方面,施加行為是否具有持續性、反復性的特征(極端的欺凌行為可以不要求具備這一特征)。三是被施加行為一方的主觀感受方面,是否感到被冒犯,感到痛苦,不希望發生這種行為。

  對於以上3個方面,回答均是肯定的,則確定屬於校園欺凌。

  記者:對於是不是校園欺凌,有時會存在爭議。那麼,校園欺凌的認定主體應該是誰?如何認定?

  雷思明:誰負責處理,誰就負責認定,當然,這樣的認定不一定就是權威的、沒有爭議的,也不一定就是最終認定。認定主體只有拋棄私利,嚴格依照校園欺凌的定義和內涵,查明行為的客觀事實,所做出的認定纔有可能獲得當事方乃至社會公眾的認可。在認定校園欺凌的時候,應當特別重視受害一方的主觀感受,如果受害方感到自己被冒犯,感到屈辱和痛苦,那麼很可能構成了欺凌。

  校園欺凌如何防范?

  記者:得知發生了校園欺凌行為以後,班主任應該怎樣應對?

  雷思明:其一,班主任平時應當通過對學生的教育和管理,努力在班集體中營造一種團結友愛、積極向上的氛圍和環境。其二,要善於發現班級裡發生的學生欺凌『苗頭』並及時予以處理。這需要班主任深入到學生當中,了解學生間的人際關系情況。還可通過設立緊急事件報告員或者設立班級日志等方式,及時掌握學生間發生的欺凌行為。其三,發現學生間的欺凌行為後,班主任要及時進行乾預和處理,要正視學生欺凌問題的危害性,不能只是將其視為學生間的打鬧、玩笑而無所作為。

  記者:對於學校來說,應該怎樣預防校園欺凌事件的發生?

  雷思明:預防校園欺凌,學校應當從日常教育、安全管理和制度建設等方面著手進行。學校、班級平時應加強校園文化、班級文化建設,營造團結、友愛、平等、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和班級文化。應當按照國家的規定和要求,對學生開展思想品德教育、法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明是非、知禮儀、珍愛生命、尊重他人、遵紀守法、自尊自信、樂觀向上的良好品質。

  學校要按照國家規定開展預防校園欺凌的專題教育,利用課堂教學、專題講座、主題活動、班會、板報、知識競賽、參觀實踐等多種渠道,通過呈現典型案例、設計問題討論、組織角色扮演、學習法律法規和校規校紀、培養同理心和共情能力等方式,讓學生認識到欺凌行為可能給被欺凌者及其家庭造成的傷害後果,明白欺凌他人是違紀甚至違法的行為,是要受到教育懲戒甚至法律制裁的;也讓被欺凌的學生明白,受到欺凌並不是自己的過錯,要及時告訴教師和家長,向師長求助並不丟臉,相信他們可以幫助自己渡過難關。

  學校還應通過家訪、家長會、家長學校、發放專題宣傳材料等途徑,幫助家長了解防治學生欺凌的知識,督促其增強監護人責任意識,加強對孩子的管教,教育子女既不要對他人實施欺凌行為,又要學會保護自己免受他人欺凌。

[1]  [2]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王蕊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