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一個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第一動力的國家,在我們從人力資源大國邁向人纔強國的關鍵環節,什麼最重要?培養創新型人纔最重要!』在十九大代表、北京十一學校校長李希貴看來,習近平總書記的期待讓教育人感受到了沈甸甸的責任和使命。
在認真聆聽、學習了黨的十九大報告後,李希貴印象最深的是『創新』兩個字,讓他壓力最大的兩個字也是『創新』。
報告最後『青年強則國家強』的表述引發李希貴的思考。『怎樣在校園裡為中國的明天准備人纔?』這個問題一直縈繞在他的心頭。
『從教育發展規律和人纔成長規律來看,創新不可能是憑空產生的,而用老的教育模式、教育辦法也是很難解決新問題的。』在李希貴看來,迫在眉睫的是如何深入調整課程結構、改革教育管理模式、形成全新的育人模式。
『課程結構調整是很重要的方面。』李希貴說,十一學校按照國家教育綜合改革的要求,按照中小學課程方案、課程標准,進行了一系列校本化開發,形成268個學科課程、30個綜合課程、70個職業考察課程,讓學生自由選擇,以組成符合他們各自不同需求的學習路徑和成長路徑,讓學生找到自己熱愛的專業和領域,最終幫助學生在選擇中形成個性,在個性的基礎上培養創造性。
『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建設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國家、學習型政黨,為什麼?是因為技術巨變使未來的不確定性大大增加,我們今天學到的知識不一定能應對明天的需要,所以要培養終身學習能力。』李希貴說。
學習能力從哪裡來?李希貴認為,它一定是在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產生的。下一階段教育教學改革的方向就是把教學變成學習,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習為中心,堅持學生本位、學習本位,采取個別化、差異化方式,給每名學生提供所需的個性化學習、成長路徑。
這個過程必然會對教師、教學提出很高的要求和挑戰。『破解這個挑戰,最重要的是我們必須開展基於標准的學習,以國家課程標准為目標來分解學生的學習目標,打破齊步走、一刀切的教學模式,最終把學生引向各自的學習經歷。』李希貴認為,在此過程中,教師需要提供的是學習工具、學習資源,引導學生自主確定目標,尋求適合學生的學習方式,幫學生適應不同的資源。
『只有這樣,纔能幫學生慢慢形成自己的學習能力,學習力就誕生了。而這種學習力會被帶到未來的工作中,甚至成為他們終身學習的本領。』李希貴說。(本報記者蔡繼樂董魯皖龍)
本報北京10月23日電
《中國教育報》2017年10月24日第3版版名:慶祝黨的十九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