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教育  >  龍江教育  >  教育資訊
搜 索
最好的教育其實就在身邊
2017-07-10 11:32:20 來源:中國教育報  作者:張貴勇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細品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會領悟一個小哲理,那就是我們苦苦尋找的答案,往往就在身邊。

比之於教育,這個領悟同樣成立。哪裡纔有最好的教育?誰能讓自己的孩子成長成纔?孩子如何纔能真正收獲成長?……對優質教育的渴求、對教育真經的追尋,就像辛棄疾筆下的『那人』,成為許多家長的終極求索。而每到寒暑假的關鍵節點,這種渴求變得格外強烈,追尋的方式似乎也五花八門。

有媒體調查發現,雖然剛剛參加完閉學式走出了校門,但許多孩子的面前已有很多輔導班如約等候。他們的家長早早為其報了各種輔導班。調查中,對於『是否有計劃讓孩子參加暑期培訓班』這一問題,54%的家長表示『有且已經報名』,28%的家長表示『有但還未報名』。一些機構為了『備戰』暑期,早在一個多月前就推出了各種『報名優惠』措施,打起了宣傳大戰。

不只是報輔導班,有些家長還花費重金,讓孩子參加各種夏令營、校園考察、文化體驗等近來比較時髦的項目。據《新華日報》報道,進入暑假,南京各大高校、博物院、科技館等場所隨處可見一批批外地『小游客』,在『導游』的帶領下參觀游玩。這些可不是普通的旅行團,而是時下正火爆的夏令營。一家號稱『全球華裔孩子暑假首選』的夏令營機構,今年就推出新產品:只要5880元,就能培養孩子『領袖氣質』。

且不說領袖氣質能否培養,投入重金就真的能助力孩子成長?其中是否有安全隱患,導游或教練是否有相關資質?另外,一定要上輔導班,纔能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只有參加了各種看似高大上的夏令營,孩子纔能得到鍛煉?把孩子交給看上去很『專業』的機構,纔是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讓孩子假期充充電,早學、多學一點,多一些體驗、感悟,家長們這些朴素的想法不難理解,但問題是金錢的投入並不一定帶來可期的回報。專業機構的老師或許學識深厚,比父母懂得多,但不一定能教好孩子。孩子的身心特點和教育規律告訴我們,好的教育無非是孔子所謂的因材施教、寓教於樂、教學相長。在難得的親子較長相處時段裡,與其把自己的孩子交給別人教育,不如把孩子放在身邊,從其現狀出發,予以有針對性的教育,這纔是值得推廣的教育之道。

這是因為,只有家長最了解自己的孩子,能根據其優點和缺點予以有效幫助。而且,孩子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需要的不僅是知識,還包括情感方面的滿足、價值觀層面的引導、學習動力的激發。大量事實證明,有父母陪伴的教育是最美的也是最有效的教育。有父母高質量陪伴的孩子,更有安全感、幸福感,亦能萌生源源不斷的學習動力,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在這方面,浙江衢州高三男生方正天是一個正面案例。據《錢江晚報》報道,小方酷愛爵士鼓,但學習成績一般。為了支持兒子打爵士鼓,小方的爸爸方光明沒少付出:兒子在家裡打鼓噪聲太大,引起鄰居投訴,方光明挨家挨戶登門道歉。為了讓兒子更好練鼓,方光明在相鄰小區買了個地下車庫,並陪伴孩子打鼓……如今,小方已被美國一所名校錄取,將赴美國求學。父母發現孩子身上的個性和優點,給予及時的鼓勵和幫助,這是教育的本質所在,也是此案例給予每個人的教育啟示。

父母們要明白一個道理,真不見得花費越多,對孩子越好。讓假期過得有意義,父母可以反其道而行之,把孩子帶在身邊,一起做一下人生規劃,或一起旅行,或做一項課題研究,這些都能給孩子實質性的幫助。即使是和孩子在家中或到大自然中玩,也是有收獲的。《人民日報》就刊文指出,沒有一種『玩』毫無意義。比如『過家家』,孩子會構思社會生活事件腳本;比如用積木搭樓梯,孩子會不自覺用到遞增、遞減的數學方法;比如棋牌、運動類游戲,暗含規則意識和合作能力……無論是哪類游戲,都是幼兒對事物的探究。

當孩子學會了玩,享受與父母一起玩的過程,教育就變得溫馨而多彩。如果說這個世界沒有最好的教育,只有最適合的教育,那麼最適合的教育一定不是拿出不菲資金讓別人教育自己的孩子,而是陪伴孩子幫其找到學習的動力、方法,這也許纔是過暑假的最好、最有意義的方式。

責任編輯:王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