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國安全生產的現狀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安全生產。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確立了『安全發展』的指導原則,完善了『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六中全會把安全生產作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納入社會管理的范疇。本屆政府采取一系列重大舉措加強改進安全生產工作。全國安全生產呈現總體穩定、趨向好轉的發展態勢,但形勢依然嚴峻。安全生產工作任重道遠。
(一)2003年以來事故總量開始下降,反映經濟社會安全發展水平的主要指標逐年趨好。
(二)煤礦安全狀況得到改善,事故逐年下降,2006年下降幅度較大。
(三)道路交通等重點行業領域安全生產得到加強,取得了明顯成效。
(四)2006年以來重特大事故明顯減少。
(五)當前安全生產形勢依然嚴峻,特別是2007年下半年以來連續發生湖南省鳳凰縣堤溪大橋垮塌、山東省新泰市華源礦業有限公司河岸決口引發潰水淹井、山東省鄒平縣魏橋創業集團鋁母線鑄造分廠鋁水外溢等特別重大事故,造成嚴重損失。這些事故說明,一些地方和企業存在安全生產責任不落實、措施不得力、監管不到位、現場管理混亂等嚴重問題,防范自然災害引發事故災難還存在薄弱環節,預警機制很不健全,事故總量仍然偏大,一些相對指標還比較落後,一些行業領域事故多發的現狀尚未扭轉。其原因:一是部分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不落實。二是一些地方安全監管力度層層衰減。三是影響安全生產的諸多深層次問題尚未解決。
現階段我國的安全生產的突出特征,表現為總體穩定、趨於好轉的發展態勢與依然嚴峻的現狀並存。在對安全生產形勢的分析判斷上,我們要堅持兩分法、兩點論。一方面要看到成績,增強做好安全生產工作的信心。另一方面更要看到存在的差距和問題,認清工業化進程中安全生產的長期性、艱巨性和復雜性,進一步增強緊迫感、危機感和責任感。
二、我國經濟社會實現『安全發展』的必然趨勢
安全生產是工業化過程中必然遇到的問題,先進工業化國家普遍經歷了從事故多發到逐步穩定、下降的發展周期。研究表明,安全狀況相對於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呈非對稱拋物線函數關系,可劃分為4個階段:一是工業化初級階段,工業經濟快速發展,生產安全事故多發;二是工業化中級階段,生產安全事故達到高峰並逐步得到控制;三是工業化高級階段,生產安全事故快速下降;四是後工業化時代,事故穩中有降,死亡人數很少。
安全生產的這種階段性特點,揭示了安全生產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之間的內在聯系。當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處於快速增長的特定區間時,生產安全事故也相應地較快上昇,並在一個時期內處於高位波動狀態,我們把這個階段稱為生產安全事故的『易發期』。但『易發』並不必然等於事故高發、頻發。
我國安全生產具有政治、制度優勢和後發優勢。通過借鑒先進工業化國家的經驗教訓,可以取長補短、後來居上。
2004年初國務院作出的《關於進一步加強安全生產工作的決定》,明確了我國安全生產中長期奮斗目標:第一階段:到2007年即本屆政府任期內,建立起較為完善的安全監管體系,全國安全生產狀況穩定好轉,重點行業和領域事故均有一定幅度的下降。第二階段:到2010年即『十一五』規劃完成之際,初步形成規范完善的安全生產法治秩序,全國安全生產狀況明顯好轉,重特大事故得到有效遏制,各類生產安全事故和死亡人數有較大幅度的下降。第三階段:到2020年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時,實現全國安全生產狀況的根本性好轉,億元國內生產總值事故死亡率、十萬人事故死亡率等指標,達到或接近世界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依據十六屆五中全會《建議》提出的『十一五』期間要使安全生產狀況進一步好轉的要求,十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通過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首次把安全生產列為專節,規定『十一五』期間億元國內生產總值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降低35%,工礦商貿企業十萬從業人員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降低25%,這兩大目標和道路交通萬車死亡率、煤礦百萬噸死亡率已納入國家統計指標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