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教育  >  龍江教育  >  教育資訊
搜 索
70年,教育與共和國砥礪同行
2019-09-29 10:54:59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中國教育報  作者:焦以璇 梁丹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70年,教育與共和國砥礪同行

  ——『偉大歷程輝煌成就——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走筆

  新中國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大規模掃盲運動、恢復高考、『普九』、『雙一流』建設、新高考改革……這些標志性教育事件,如珍珠般串綴在共和國70年的歷史軸線上,講述著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正在北京展覽館舉行的『偉大歷程輝煌成就——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采用編年體形式,以時間為軸,事件為點,全方位回顧了從1949年到2019年共和國走過的光輝歷程。

  在這條漫長的『時光隧道』裡,頭發花白、端坐在輪椅上的傅君昭,久久端詳著牆上一張黑白照片。那是1950年夏天,包括傅君昭在內的100多名中國留美學生、學者及子女,在舊金山登上了駛向中國的『威爾遜總統號』郵輪。在甲板上,他們留下了這珍貴的歷史瞬間,也開啟了海外赤子大批返回新中國參加建設的歷史序幕。

  『我是中國人,就得回中國來。』就這樣,年輕的冶金專家傅君昭,回到了祖國。

  站在浩瀚時光的兩頭,兩個自己靜靜對視,年近百歲的傅君昭感慨無限:『共和國從一窮二白起步,發展到今天的繁榮富強,真是滄海巨變。』

  屹立東方,開闢教育新紀元

  『黑板上寫字,放呀麼放光明。什麼字,放光明?學習,學習二字我認得清……如今咱們翻了身,受苦人變成了當家的人,睜眼的瞎子怎能行?』這是上世紀50年代,風靡大江南北的秧歌劇《夫妻識字》中的唱詞。

  『當時,很多人就是唱著這首歌,在田間地頭、工餘飯後,積極地識字、掃盲。大家積極性很高,掃盲開展得轟轟烈烈。』曾經關注過這段歷史的山西省作家協會會員、呂梁市臨縣教體局副局長李海光指著展廳裡陳列的『識字證書』實物說。

  站在70年『時光隧道』展覽的起點,迎面而來的,是1949年12月新中國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召開時,毛澤東主席和與會代表合影的珍貴歷史照片。這次會議確立了教育必須為工農服務、必須為國家生產建設服務的方針,強調學校必須向工農開門。

  新中國成立之初,全國80%的人口是文盲,農村文盲率更是高達95%。普及文化知識成了當時教育工作的重點。從1950年起,大規模掃盲運動在全國開展,各地出現了『親教親,鄰教鄰,夫妻識字』的熱烈場面。到1957年上半年,全國掃盲2200萬人。

  『上世紀50年代開始掃盲的時候,學習的是繁體字,識讀、書寫的難度都比較大。』李海光回憶。

  1956年,新中國的文字改革工作逐步落地,《漢字簡化方案》《漢語拼音方案》相繼公布,並開始在全國范圍內推廣普通話。在這一歷史時期的展區內,可以進行普通話水平測試的交互設備『全球中文學習平臺』,吸引了不少參觀者駐足體驗。

  隨著時間指引漫步向前,在1952年的『時空』裡,一幅題為『高等學校院系調整』的展覽圖表,勾起了傅君昭老人的回憶:『新中國成立之初,重工業基礎薄弱,別說自行車的軸承我們制造不了,就是一個再簡單不過的臉盆,我們也做不出。』

  為了培養工業建設人纔和師資,從1952年起,大規模的高校院系調整啟動。『我也是在這個時間來到由西北學院、唐山鐵道學院等院校合並成的北京鋼鐵學院(今北京科技大學)。』傅君昭說。

  北京工業學院航空系、清華大學航空學院和四川大學航空系合並組成了北京航空學院,上海交通大學西遷打下了西安交通大學的最初班底……展覽上,條目詳盡的圖表細數著這些高校的『前世今生』。

  到1957年院系調整基本結束時,舊中國高等教育重文輕工的狀況已得到改善,全國323種專業中工科183種、理科21種、文科28種,還新設了地質、鐵道、水利等專門學院和專業,為新中國的建設發展培養了大批專業對口人纔。

  明亮的玻璃展櫃裡,11張不同年代的『三好學生』獎狀,吸引了不少參觀者。『我想找找自己當年上小學時,拿過的「三好學生」獎狀,拍個照,留個紀念。』從展櫃前拾起身子,來自北京的退休職工章華,指著60年代白底綠框、一顆五星居中的獎狀說,『當年評選三好學生,要滿足三點,品德好、學習好、身體好。』

  獎狀上方的歷史照片裡,毛澤東戴著紅領巾,與一群少先隊員燦爛地笑著。『那是屬於我們的時代記憶。』章華說道。

  改革開放,中國教育迎來春天

  1977年,10年『文革』陰霾初散,恢復高考的消息如春雷激蕩,迅速傳遍神州大地的各個角落。這意味著中斷了11年之久的高考制度至此全面恢復,中國重新迎來了尊重知識、尊重人纔的春天。

  那年冬天,來自雲南黎明農場的陳治平和全國570萬名考生一同走進考場,最後他被四川大學錄取。如今,陳治平的准考證、語文試卷、錄取通知書等實物靜靜地陳列在展示櫃中,仿佛向人們講述著那段刻骨銘心的歲月。

  『我當年就是坐在這樣的考場裡。』作為恢復高考第一屆考生,來自南通電視臺的退休記者姚家紅特意來到等比例復制的1977年高考場景前,拍照留念。後來,姚家紅考上了南通師范高專,成為當年唯一從公社走出去的大學生。

  1977年不僅是姚家紅個人命運的轉折點,更是國家和時代的拐點。行走在『改革開放』展區,觀眾可以看到編號為『10001』的新中國第一張博士學位證書,觀看『211工程』啟動的視頻,欣賞學生剪紙作品……一張張光影交織的圖片、視頻和實物,讓參觀者更加直觀地感受到,教育與改革開放的腳步同向前行。

  『教師萬歲——』,在設立教師節的組合照片前,來自河南省羅山縣的退休鄉村教師賀秀華輕輕念出了照片中的這4個字。

  『我是上世紀70年代參加工作的,那會兒教師每個月工資在30元左右,如今我的退休工資有4000多元。我親身感受到了教師地位、待遇的不斷提高,教師正成為社會上最受尊敬的職業之一。』更讓賀秀華感到自豪的是,去年她收到了從教30年的表彰證書,『是一個特別大的紅本本,看著心裡美滋滋的。』

  在設立教師節的同一年,國家提出有步驟地實行九年義務教育。在展區裡,不同年代的教室場景AR(增強現實)體驗,讓參觀者紛紛停下腳步。

  通過頭像識別,來自北京的80後工程師高煥英自動『進入』了教室,世界地圖、黑板報、視力表這些熟悉的元素,喚起了她念小學時的記憶。

  從198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頒布,正式確立九年義務教育制度,到2011年全面普及義務教育,一場持續26年的不遺餘力,創造了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跡。截至目前,全國92.7%的縣(市、區)實現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

  在九年義務教育制度實行後的數年裡,向著更好更公平的目標邁進,農村困難學生『兩免一補』政策、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薄弱學校改造計劃、學生資助政策、加強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等政策相繼進入了教育改革發展的坐標裡。

  撫今追昔,方覺來路之多艱。『我是上世紀70年代上的小學,記得當時學校在一個小廟裡,板凳還得自己從家裡帶。冬天,我們需要自己生火取暖,手腳經常凍裂生瘡……如今的孩子能在現代化的學校裡上學,真是太幸福了。』望著眼前的鄉村學校微縮模型,來自北京的國企退休員工劉丹感慨萬千。

  有一組數據可以進一步印證劉丹的直觀感受:到2018年底,全國30.96萬所義務教育學校(含教學點)辦學條件達到『20條底線』要求,佔義務教育學校總數的99.76%,許多農村學校成為當地最美麗的風景線。中央財政累計安排2458億元用於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受益學生3700多萬。2007年至2018年期間,全國累計資助學生近10億人次,資助金額1.45萬億元……

  走向復興,繪就教育現代化美好藍圖

  國禮魯班鎖樣件、木質天壇祈年殿模型、海鷗手表零件……在『走向復興』展區,一批工藝精湛的職業院校師生作品集中陳列,向參觀者述說著近年來職業教育取得的突破。

  2014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加快發展職業教育,讓每個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同年,國務院印發《關於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推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

  『我切身感受到黨和政府對職業教育的高度重視,尤其是近年來出臺了一系列好政策,給了我們極大的鼓舞。只有高質量的職業教育纔能培養更多大國工匠,助力中國制造。』站在中華技能大獎獲得者的照片下,北京電子科技職業學院教師許秋富激動地說。

  月宮一號、C919大型客機、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事處處長譚華霖和他的同事一邊看展,一邊仔細找尋著北航印記。

  『一種自豪感油然而生。共和國航天事業發展的背後有著無數北航師生的默默奉獻,空天報國是我們矢志不渝的追求。』譚華霖說。

  在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展區,首批『雙一流』建設高校的部分科研創新成果,吸引了不少觀眾的目光。

  清華大學研發的車載移動式集裝箱,擁有300餘項專利技術,已廣泛應用於全球1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海關、檢查站。

  浙江大學承擔實施的『中國歷代繪畫大系』項目,共擬編撰出版62卷2000餘冊,被譽為研究中國藝術史和文化史的『百科全書』。

  70年來,高等教育為國家現代化建設提供了源源不斷的人纔和智力支橕。數據顯示,教育為國家培養了2.7億名接受過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的各類人纔。我國新增勞動力中有48.2%的人接受過高等教育,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3.6年。

  近年來,國家積極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建功立業。3年來,大學生村官、『三支一扶』計劃等高校畢業生基層服務項目累計選派41萬名高校畢業生到鄉村服務,為基層各項事業發展提供了人纔支橕。

  『作為青年人,我們有幸生在這個時代,見證並參與祖國日新月異的發展。青年人應該珍惜韶華、不負青春,努力用所學知識技能,積極投身現代化建設,為國家的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走出展廳,中國航空規劃設計總院90後助理工程師楊軍的目光更加堅定。

  70年風雨兼程,70年奮斗不止。回首過去,中國教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總體水平躍居世界中上行列,交出了一份無愧於歷史無愧於時代的答卷。如今,新時代的號角已經吹響,中國教育必將乘風破浪,駛向更加美好的遠方。

  《中國教育報》2019年09月29日第1版版名:要聞

  作者:本報記者 焦以璇 見習記者 梁丹

責任編輯:王蕊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