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再不來,我要下雪了。』這是上海一家校園書店在官方微博給讀者的留言。也許是等待讀者的時間太久,這家書店最終以一句詩句向讀者告別:『這次我離開你,是風,是雨,是夜晚。』
近年來,像這樣黯然告別的校園書店不在少數,北京大學附近的風入松、光合作用等知名書店關閉時,都曾引發不少讀者懷念的聲音。
從紙質書到電子書,從實體書店到網上書店,當閱讀習慣和生活習慣發生轉變的時候,書店是不是到了告別的時候了?近日,教育部辦公廳發布《關於進一步支持高校校園實體書店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要求,各高校應至少有一所圖書經營品種、規模與本校特點相適應的校園實體書店,沒有的應盡快補建。高校校園實體書店,能否從此走過雪季,迎來春天?記者采訪了高校師生和書店從業者。
現在的學生是否不愛讀書了
80多年前,北大『燕園三老』之一的張中行還是北京大學的一名學生,他的業餘愛好是讀書、買書。每到閑暇,他會拿上兩角錢去丹桂商場的書店,一角錢買書,一角錢買20個羊肉餃子,物質和精神同時得到了滿足。
30多年前,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在滁州學院讀書,課餘時間他會在學校書店裡泡上很久。『那時候,如果聽說在外校有好書,想方設法也要趕去那裡買回來』。
15年前,北京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南星剛剛考入北京大學元培學院,他是奧林匹克化學競賽一等獎獲得者,原本打算繼續鑽研化學,卻在北大西門的書市上被一套西學書籍吸引,發現了自己一生的興趣。『這套書價值2000元,在2004年前後這是一筆不小的花費,但是我的父母還是給我買了。現在,這套書中仍有五六本我經常翻閱。』南星告訴記者。
讀書、買書,是大學生活中很重要的一課。記者采訪的不少學者,都講述了他們與書的故事。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馬陸亭讀大學時非常留戀書店,『我讀了很多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的入門書,還會去書展買書,有時候遇到好書會一箱一箱買。』
然而今天,實體書店,尤其是校園實體書店用『風雨飄搖』形容似乎不為過,尤其是以銷售專業書、理論書見長的校園書店,更是如此。有從業者指出,2014年前後,高校實體書店遭遇『倒閉潮』。中國農業大學五色土書店、北京師范大學宏圖書店等等都是在那時走到盡頭。南星讀大學的時候,北大校園內有三四家書店,周末還有西門書市供學生讀者選擇,今天只剩下一兩家,『主要的是「博雅堂」,好像還有一家書店,但是我從來沒有去過。』南星說。
書店不景氣,高校圖書館借閱量也連年下降。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劉振天近年來參與本科教育評估,他發現高校圖書館借閱量下降的同時,圖書館館藏新書『也有一些問題』,『教育部在2004年2號文件中對高校辦學條件中的紙質圖書量做了規定,生均不能少於100冊,每年新增紙質圖書生均不少於4冊,許多高校數量不夠,只好買與學校專業不相關的圖書甚至重復購書。』
是大學生們不愛讀書了嗎?不少學者給出了否定的答案,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讀書的方式和買書的渠道多了很多。劉振天告訴記者,與紙質圖書借閱量下降的同時,是高校電子圖書、論文的借閱、下載量攀昇。當年厚重的專業書可以用電子書的方式存放在kindle等電子閱讀工具上,隨時可以掃描、批注、摘抄,一些讀書軟件也讓隨時隨地讀書成為可能。
高校書店能帶給師生不經意間的『頓悟』
書店,特別是校園書店的衰微,並不是我國高校特有的現象。在國外的不少大學,校園書店的消失也不時出現。南星在德國慕尼黑大學讀哲學博士,大學附近原本有著三四家書店,在他讀博三的時候,已經關門了一家。『在國外的高校書店可以淘到很多有趣的專業書,所以前輩學人以買書為樂。德國同學甚至開玩笑說,書都被中國人買了,有的學者回國時帶走的書可以組成一個小型圖書館。但是現在,托運成了一個難題,同時專業書籍價格高昂,成本高是很大的原因。這家書店關門的時候,不少大學生在書店大門上貼告別便箋,十分感人。』南星說。
書店對大學意味著什麼?馬陸亭認為,高校書店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符號,代表著一所高校的文化氣息。2015年的一項調查顯示,30%的高校沒有實體書店,大部分高校書店只售賣教材和考研輔導資料。『一所高校的書店有一所高校的氣質,有的高校以財經見長,財經類的書籍去那裡買准沒錯;有的高校以理工見長,理工類書籍一定是權威;有的高校考研的學生多,那裡的考研資料一定是最全的。』馬陸亭告訴記者。
讀書的方式變了,高校書店還有存在價值嗎?『一定有,』馬陸亭說,『書籍給人帶來思想上的愉悅,深閱讀對人的影響是最大的,這一點是網上淺閱讀、「畫重點」的方式不能替代的。』
而劉振天認為,『快餐式、碎片化學習,容易割裂知識的整體性和系統性,無助於深刻思考和批判性思維能力培養。』
而高校書店的作用不僅於此。不少學者提到,高校書店給學生提供了一種不經意間『無心插柳柳成蔭』的可能,而這種不經意間的『頓悟』往往彌足珍貴,可能給學生的人生提供更多選擇。
因為偶然發現的一套西學叢書,已經投身化學系的南星今天轉身成了哲學教師;因為對社會科學書籍的喜愛,學機械的馬陸亭今天成為一名教育學領域的學者,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愛逛書店的人往往會有這種樂趣,偶然碰到的一本書,聽到的一場講座,可能對你的人生產生重要影響。』南星說。
今天對於高校書店的討論有很多,一些人認為再提『高校書店』已經過時了,馬陸亭對此並不認同,『就像是對於「要不要過年」的討論一樣,重要的不是過年的形式,而是它背後蘊含的中國人的精神力量。書店之於高校同樣如此,它是一種文化情愫,承載著高校的文化符號,當時被一本新書吸引的驚喜,會成為大學生畢業之後的珍貴回憶。這是文化上的儀式感,有助於培養大學生的書卷氣,烘托大學的寧靜求學的氛圍。』馬陸亭這樣說。
高校『文化地標』如何建
『在明德書店喝一杯咖啡』,是不少中國人民大學學生閑暇時的選擇。近來,一些高校書店悄然開始回歸,運營形式也發生了一些變化。
福建師范大學24小時書屋非常受師生歡迎,書屋裡有專業書、休閑書還有電子書,分成了學習區和娛樂區,還有睡眠艙區,讓一些愛讀書的學生一次看個夠。在華東理工大學隴上書店,咖啡廣受師生歡迎,還推出了針對高校學生的校園價,於是這裡熱鬧到『一轉身就會碰到一個理科生』。
從單純看書到學術社交場所,高校書店這樣的轉型得到一些學者的認可。『書店裡的交流是很重要的,一杯咖啡、一杯茶,師生對坐,就是一場頭腦風暴。』馬陸亭說。
儲朝暉卻認為,這是一種變味兒的方式。『在社交場所中,書就不重要了,往往只是一種擺設。咖啡館中的書,往往缺少學術相關性。』
《意見》下發之後,如何讓高校實體書店真正成為大學的『文化地標』,留住師生的『文化鄉愁』,學者和書店從業人員有自己的見解。在圖書進出口公司工作的劉欣桐表示,『首先,高校書店可以借助圖書館閱讀的大數據,了解學生在閱讀上的需求偏好,在選書上更加精准到位;其次,高校書店可以與本校知名教授合作,舉辦學術沙龍,推出教授推薦的專業性書籍,辦有深度、專業性強的復合型書店;高校書店可以為讀者提供書籍預定、代寄等人性化服務,增加自身特色,提高消費者忠實度;另外高校書店也可以為在校學生提供勤工儉學崗位,在節約人工成本的同時也為學生步入社會提供指導。』
『除了圖書館,只有實體書店纔能讓人們真正感受到漫步書海的幸福感。』劉欣桐說,『雖然實體書店運營上充滿艱辛,但是我相信人們對實體書店的喜愛,是不會被數字化閱讀所改變的』。(記者 姚曉丹)
- 『冷資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南崗區開展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應急處置全流程演練2021/08/16
- 風波男星深夜宣布:告別演藝工作2021/08/15
- 32支球隊參與北京首屆『社區杯』八人制足球賽決賽階段角逐2021/05/10
- 齊齊哈爾市碾子山區: 『小』城市打造志願
- 張慶偉:持續提昇管理保護質量和水平 努力
- 哈爾濱市建立經營業戶誠信管理機制 3次違
- @高考生!多所駐慶高校招生計劃和方案已提
- 高考期間大慶天氣『和風陣雨』 最高氣溫29
- 大慶孤兒保障再昇級 最新政策走在全國前列
- 哈爾濱機場第二通道 迎賓路高架橋施工忙
- 首批"提速辦"事項清單公布 失業登記3個工作
- 河南新增本土無癥狀感染者轉確診病例6例
- 中國運動員和圍觀年輕人為何都這麼給力
- 紀檢監察機關完善制度機制 推動打傘破網長效常治
- 福廈高鐵泉州灣大橋成功合龍 中國高鐵邁入跨海時代
- 馬來西亞總理穆希丁下周覲見最高元首,或宣布辭職
- 塔利班逼近!『孤城』喀布爾上演『驚魂一日』
- 美機構:今年7月為全球有記錄以來最熱月
- 俄一架別200飛機在土耳其境內墜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