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教育  >  龍江教育  >  教育資訊
搜 索
信息技術如何驅動教育變革 教育專家共話未來教育
2018-11-16 09:11:34 來源:光明日報客戶端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隨著信息技術快速迭代,教育改革不斷深化,探索面向未來的新型學校形態成為新的研究熱點。近日,一場題為『未來學校如何生長』的研討會在上海召開,教育界學者、業界資深媒體人及業內人士從不同方向探討教育實踐與教育思維,共話未來教育。

  技術支橕起教育的創新,未來學校應回歸教育的本質。互聯網技術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聯系,拓寬了人與世界對話的窗口,地球變得越來越小,整個世界變得越來越大。上海教育技術協會秘書長、原上海市電教館副館長陳家虎認為,基於昨天的思想,利用今天的技術,培養未來的人是難以想象的,教育要跟上經濟、科技發展的步伐。

  『未來學校,實際上是在物理校園的基礎上,同時又在數字空間當中再造一個學校,所有的教育參與者都應該思考,在這個數字空間當中自己承擔什麼樣的角色,以及怎麼樣過渡到這個角色,這是我們共同的責任。』華東師范大學教授、信息化辦公室主任沈富可認為,今天的教育信息化不完美有不足,做好落差分析找到問題導向,基於工程設計執行,目標纔能水到渠成。

  未來學校是實施教育的場所,而教育作為人類活動的一部分,一直逃脫不開三個問題:培養目標是什麼?怎麼教,怎麼學?教學成果如何?首先社會人纔需求是培養目標的導向,其次教與學的方式結合技術的發展會有新的變化,在華東師范大學教授、考試與評價研究院副院長韓映雄看來,未來學校的核心是評價體系,『如果那張試卷不改,不會發生根本性變化』,未來學校應該利用評價改革驅動學校的創新,用整個教育評價來驅動教育的創新。

  對未來學校的暢想,著名教育學者、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表示,只有讓教育回歸到每個人生活更美好的本質,纔能處理好未來與教育、信息化與現代化、制度與技術的三大關系。不再拘泥於單一評價體系之下的教育,重視內涵不局限於工具層面的現代化教育,以及有對應評價體系的個性化教育,纔是對每個學生真正好的教育。

  未來延伸教育,應讓教育有感情有溫度。站在教育企業視角看待技術對教育的促進作用,一起教育科技市場副總裁呂濤認為,技術主要從學校、社會、教育本質三個層面作用於教育。於學校,為老師減負、給學生增效,提高教學效率,落實個性化教育;於社會,推動教育均衡和教育公平,利用互聯網的優勢,消除時間空間的壁壘,讓每個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於教育本質,在學習工具之餘,基於教育目標做系統規劃,把智能教育的優勢發揮地更充分。

  基於技術對教育的融入與推動,教師職業的內涵和外延也會因此發生一定變化。教師行業是否會受到衝擊呢?對此,上海盧灣第三中心小學教師朱偉維表示,『目前這個危機感還不存在。現在的信息技術日趨進入教育界,我們只要好好立足自己的本職工作,跟上社會形勢,就可以從容應對。』

  信息技術的發展瞬息萬變,教育改革在科技的推動下不斷前進,不僅為教學工作減負增效,更推進了教育公平、教育個性化的進程。而學校具有鮮明的時代性,每個時代的學校都帶有那個時代的特征。新的時代必然會塑造出新的學校形態,學習空間、學習方式、課程體系、組織管理等都會發生新的變化。但即使未來學校高端先進的水平超乎你我的想象,不可否認的是,只有保持教育本質,從學生身心需求出發的未來教育纔是真正好的教育。(光明融媒記者曹繼軍通訊員魏娜)

責任編輯:王蕊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