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教育  >  龍江教育  >  教育資訊
搜 索
『不出國的留學』呼喚本土化創新
2018-11-13 09:27:13 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作者:趙曉霞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2018年10月25日,家住北京的王先生在像他巴掌一般大的綠色筆記本上,寫下了北京一所國際學校的名字。從去年8月到今年10月,他已參加過9所北京國際學校的開放日,『希望能為即將入讀小學的女兒選一所適合的』。

  『您怎麼理解國際學校?為什麼要為女兒選國際學校?』有朋友曾這麼問王先生。

  『我眼中的國際學校提供的是國際化的教育,課堂氛圍比較自由。孩子將來的規劃是出國留學,希望通過就讀國際學校,使她將來能更容易對接國外課程。』王先生答道。

  教育需求推動國際學校發展

  國際學校是否如王先生所說等於國際教育?或者如一些家長所理解的,讀完國際學校就能順利對接國外院校課程……日前由全球化智庫和南南國際教育智庫研究院發布的《中國國際學校藍皮書(2018)》(下稱《藍皮書》),就中國國際學校的發展、『國際教育本土化』等問題進行了闡釋。

  根據該《藍皮書》,中國國際學校可以分為三類:針對外籍人員等開辦的學校;民辦學校(包括中外合資辦學)中開設國際課程的學校;公立學校的國際部或國際課程班。

  數據顯示,截至今年9月30日,我國新增了62所國際學校,同時20多所國際學校被關停或兼並,國際學校總數達到1028所,同比去年增長了6.3%。

  就此,全球化智庫執行秘書長李衛鋒說:『隨著我國教育的對外開放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社會對於國際學校的教育需求在增加。近期這種需求的增長開始吸引其他行業的投資進入該領域。』

  中信證券執行總經理姜婭2015年開始對教育行業進行分析研究,也感受到了李衛鋒提到的『教育需求的變化』。『隨著家長對教育的重視,對教育的理解也發生了變化,尋求差異化教育的需求呈增長趨勢。』

  就國際學校在提供差異化教育中的角色定位,法政集團董事長、北京王府學校校長王廣發表示,國際學校有自己的課程設置、考試標准、教學方法、師資構成等,這也正是其獨特性所在。『以王府學校為例,在學校的師資配比中,海歸教師及外教佔比較大。』

  伴隨著國際學校的發展,關於其師資水平、課程設置等的討論一直未斷。就此,李衛鋒認為,中國國際學校正在由粗放發展轉向精耕細作,未來一段時間將是大浪淘沙、整體質量提昇時期。

  培養國際化人纔是首要需求

  根據《藍皮書》的調查結果,近八成的家長對進入國際學校的孩子的培養目標是希望孩子擁有應對世界變革與變化及終身學習的能力。由此可見,提昇孩子的『國際性』乃是家長的期望和選擇國際學校的主要動機。《藍皮書》強調,『國際性』不僅指具備多元文化體驗、國際視野,也表現為具備競爭力、適應世界變化的能力。

  作為大連市的骨乾教師,劉波因看重國際學校提供的國際教育,經過反復考量,將孩子由公立學校轉至大連的一所國際學校讀高中。『入學兩個月,孩子的英語水平提昇很快,這為將來學習打下了基礎。』劉波說。

  但也有家長反其道行之,將孩子由國際學校轉至公立學校。『孩子接受的並非真正的國際化教育』『學校管理松散』『未達到預期教育目標』等是主要理由。

  但究竟什麼是國際教育?《藍皮書》給出的解釋是『旨在推廣形成全球視野所需的知識、技能和認知並鼓勵人們承擔本土與全球責任的教育,以及強調超越國界的多元文化教育』。

  『國際教育被認為是一種更寬泛、更包容的概念,而國際學校學生的教育經歷只是一種形式。不可否認,目前來看,國際學校是國際教育的提供主體。但除了國際學校之外,非國際學校的學生也可能接受國際教育。』李衛鋒說。

  在日前於大連舉行的第三屆新聚合國際教育高峰論壇上,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副校長李百煉指出,國際教育的創新在於教育教學方法上的根本改變,把時間還給孩子,通過混合式跨學科學習,培養學生的領導力,是未來國際教育發展的方向。

  『國際性』與『本土性』兼顧

  《藍皮書》調查結果顯示,調查對象中約1/3的家長認為,認同、傳承、弘揚本民族文化的能力是其對子女的主要期望之一。由此可見,即使為孩子選擇了國際學校,家長對於孩子的『本土化教育』仍十分重視。

  曾就讀於王府學校的韓暢回想自己的求學過程時說:『我的班主任敬建東是語文老師。他講課生動,像在說故事,把先秦的歷史講得活靈活現,激發了我對先秦諸子百家的興趣。』韓暢的感受正是王府學校倡導國際化和本土化結合辦學理念的結果,也是國際教育本土化如何實現的一個案例。

  在王廣發看來,國際教育本土化的關鍵點在於課程設置,包括必修及選修課程的具體設置、測評標准等。事實上,不少國際學校也在做『中西結合』課程的嘗試。『同時,需要學校負責人和一線教師轉變傳統教育觀念,融匯東西方教育精髓。』王廣發說。

  『「國際教育本土化」問題,從根本上來說,還是培養什麼樣的人的問題。』李衛鋒強調,『針對這一問題的答案,應成為一切改革的原點。』

  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長王曉陽認為,本土化教育是國際化教育的起點,是中國國際教育競爭力的源泉。國際教育是手段,本土化教育是目標與歸宿。『從課程建設、教師隊伍建設與專業發展來看,國際教育本土化任重道遠。』這是王曉陽的判斷。(記者 趙曉霞)

責任編輯:王蕊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