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教育  >  龍江教育  >  曝光臺
搜 索
"綁架"消費 影響生活 家委會亂象:"溝通橋梁"咋就變了味兒
2018-11-12 15:21:54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王曉晨 袁成亮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生活報11月11日訊 這段時間,隨著新生入學,又一批家長委員會成員走馬上任了。其實,早在2012年,教育部就發布了《關於建立中小學幼兒園家長委員會的指導意見》,要求中小學幼兒園成立家長委員會。

  如今幾乎各中小學幼兒園都成立了家長委員會。家長委員會,顧名思義就是由家長代表成立的組織,本應在學校和家長之間扮演『溝通橋梁』的角色:將家長的意見和訴求反饋給學校,把學校的『最新動向』轉達給各位家長。家委會成立的初衷是好的,的確一些家委會也很好地履行了自己的職責,收到不少成效,但由於種種原因,在實際運行中,也存在一些『變形』『變味』的現象。

  『綁架』消費

  家委會的一些收費之舉更多是為了『橕面子』

  『嘟、嘟、嘟』,10月30日晚剛回到家,林寧(化名)的手機就響個不停。不用看她也知道,這樣高頻率地響動,一定是幼兒園家長群裡又有什麼通知了。果然,她在家長群裡看到班級家長委員會會長果果媽媽的留言:『萬聖節要到了,明天李老師要教小朋友做南瓜燈,光看不做怎麼行?我和幼兒園附近的倉買商量過了,他們能幫小朋友購買小南瓜和配有保護措施的水果雕刻專用刀,很安全,兒童也可以用,一共30元,需要的家長可以接龍報名。』很快有家長委員會成員附和:『想得真周到,支持』、『這節動手實踐課一定上得很有趣』、『即使孩子在課堂上沒做好,回到家父母也可以陪孩子一起做,共度一段美好的親子時光』……漸漸地,有十幾位小朋友家長給孩子報了名。

  林寧的女兒今年4歲,在一家公立幼兒園上小班。『我女兒動手能力挺差,現在連系鞋帶都不會』,林寧根本不相信女兒能學會做南瓜燈。『李老師在班級群裡只說了明天要教孩子做南瓜燈,並沒有要求每個孩子必須准備南瓜和刻刀。可不報名,別的孩子一邊看一邊做,總不能讓自己的孩子傻看著吧!』雖然極不情願,但林寧還是給孩子報了名。

  說起女兒幼兒園的班級家長委員會,林寧牢騷滿腹。『因為上的是公立幼兒園,管理費和伙食費並不貴,可以家長委員會名義收的雜七雜八的花費卻不少,說是自願,但家長大多都「跟風」,這讓她不勝其擾。』林女士說,比如今年3月,孩子剛進入園不久就趕上幼兒園組織小朋友們去動物園郊游,家長委員會建議說『因為是孩子第一次參加集體活動,要記錄下孩子的美好時刻,請來了專職的錄像師、攝影師一同出行。為了照相效果好,建議小朋友們統一買同款運動服作為班服』。活動結束後,每個孩子收到了精美的影集和DVD,但花費也不菲,每個孩子收了五百元錢。五月份,幼兒園舉辦運動會,家長委員會又說代表大家做了高檔的班牌、條幅、宣傳板,為了班級榮譽也說得過去,但讓林寧不能接受的是,運動會上有個班級展示環節,家長委員會成員裡有四個孩子學過拉丁舞,他們就建議老師讓班裡所有的孩子都表演拉丁舞,這四個孩子在前面領舞。為了配合演出效果,全班孩子都買了拉丁舞服和舞鞋。『拉丁舞沒有一兩年的舞蹈基本功,根本學不會,大多數孩子也就是站在後面象征性地表演幾個簡單動作。』林寧說,為了這次運動會,她又交了300元。接下來是『六一』兒童節匯報演出,班級排練歌舞表演,根據需要又買了一身唐裝。『一學期下來,光服裝就買了三套,各種活動零零散散的收費,加起來怎麼也要2000多元。』林寧覺得,家委會更多是為了『給班級老師爭面子』,沒有聽取廣大家長的意見和建議,甚至造成班級之間攀比傾向。『這些花費很多都是不必要的,我有一種被綁架消費的感覺。』林寧無奈地說道。

  影響生活 部分成員『搞內訌』

  公共群其他家長飽受『信息轟炸』

  家委會成立的初衷是代表家長履行好職責,可是如果家委會內部不統一、內訌起來,則讓家長們頭痛不已。

  陳女士的兒子今年上小學五年級,去年換了新班主任。隨之,班級家長的私群(沒有老師參加)也發生了一些變化。『那段時間,家委會的幾名家長每天總是在晚上10點後發信息,這個家長群裡有100多名家長,有的還是孩子的姥姥姥爺、爺爺奶奶,可這個家委會的家長不管別人休息不休息,就在群裡發信息,什麼有的家長不配合老師工作啦、不督促孩子學習啦之類的,更有甚者還對個別家長進行責難。』陳女士覺得,家委會的個別家長儼然一副『班主任』的架勢。

  另外,家長會的個別家長會在有學校老師參與的另一個家長群裡百般討好老師,什麼『老師真偉大』、『老師太辛苦了』、『我孩子有你這樣的老師,我們全家太榮幸了』之類的話總是刷屏一樣地出現在那個群裡。這樣一來,家長間的誤會和隔閡越來越大。

  一段時間過後,家委會內部又出現了分歧。原因是孩子的成績不理想,家委會一部分家長覺得是老師的教學方法有問題,應該換掉這個老師,而有些家委會成員因為孩子在班級裡很『受寵』就支持這個老師。一部分支持現任老師,一部分想換掉現任老師,兩伙家長對立了起來,並在家長群裡出現了語言上的爭執。『那個時候,家委會有的家長一說批評其他家長的話,家委會裡的反對派就站出來與他理論,有的時候,兩派的語言甚至上昇到了對罵的程度。不管怎麼樣,這個家長群也是公共群呀,大半夜的互相責難,大家不休息啦?第二天大多數家長是要上班的,而且這個群有時會通知一些學校的事情,家長又不敢輕易調靜音,個別家委會家長太不負責任了。』陳女士說,最後,家長們找到了學校,班裡的家委會停止了活動,變成了所有家長暫時輪流承擔家委會工作。『橋梁』角色缺失

  變成討好老師的平臺 成了亂收費的擋箭牌

  家長委員會,本應在學校和家長之間扮演『溝通橋梁』的角色:將家長的意見和訴求反饋給學校,把學校的『最新動向』轉達給各位家長。然而一些家委會成員卻不反映家長意見、訴求,而是把這變成討好老師學校的平臺。

  楊先生的兒子今年上初四,眼看著明年就要中考了,學校加了晚自習,各科老師免費為學生上課。結果家長委員會不同意:『老師那麼辛苦,怎麼能免費呢?』於是要求每人收500元的補課費。楊先生的愛人患有糖尿病,需要用藥治療,兒子上學,全家人就指著他開出租車的收入維持生活,每月多500元的支出,對他來說,真不是個小數目。好在,學校老師並沒有收這筆補課費。

  采訪中,一些家長反映,有的家長委員會很積極,但並不是積極地參與學校管理、監督、評價,而是聽命於學校。一些事關學生權益的事項貌似通過家委會決策,由此變得『合法』,但這些家委會卻不代表所有家長的意見,甚至變味成了亂收費的擋箭牌。據了解,有關部門實行『一費制』後,不許學校亂收費,很多地方都是由家長委員會出面收錢。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家長說自己女兒上初中時,學校任課老師私下辦補課班,又不好親自出面,就暗示家委會組織收費,一個假期一名學生至少收上千元。而且這些錢也是先交到家長委員會手裡,再由他們轉交給老師,就算是投訴老師都沒有真憑實據。

責任編輯:王蕊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