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教育  >  龍江教育  >  教育資訊
搜 索
給更多孩子更好的教育
2018-11-13 09:27:13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徐元鋒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正是在磨合與融合中,鄉村教育得以拓展

  平靜的鄉村教育需要支教老師的鯰魚效應

  除了授課,改變孩子的思維和行為習慣意義更大

  范雪飄說,多年後都會記得2018年的暑假。一個多月裡,她從學校出發,走訪了芒市、昆明、東莞、廣州、上海等12座城市,走進包子鋪、火鍋店、貨運場、模具廠、皮革廠和手工作坊,替自己的學生們看望在外打工的父母。她帶著孩子們的家信,和勞動之餘的家長們聊孩子和老家,短暫的會面總讓人噓唏又不捨……

  范雪飄是北京立德未來助學公益基金會下設的美麗中國支教項目的一員,現支教於雲南省保山市隆陽區老營中學,她想用自己的長途跋涉,架起留守孩子和父母之間的『橋』。10年來,美麗中國支教項目先後派出超過1900名懷揣夢想和情懷的青年菁華,到教育資源匱乏的鄉村支教,覆蓋了5個省區的299所中小學校,影響了超過43萬人次的農村孩子。

  重要的是我們自己能做什麼

  在昆明市五華區護國街道一棟寫字樓裡,記者找到了雲南思益愛教育支持中心,它是美麗中國支教項目雲南片區的管理機構。2009年,20名支教老師奔赴雲南省大理州鶴慶縣,美麗中國支教正式開啟第一屆項目。美麗中國支教項目雲南地區執行總監李薇薇,帶著一股子沈穩乾練,談吐不凡。『美麗中國的支教模式,契合當今國家發布的教育精准扶貧策略。』她說,『年輕人在貧困地區紮根兩年,就是在參與社會建設和治理。』

  李薇薇是雲南玉溪人,從上海交大畢業後,成為了美麗中國支教2011—2013屆的一名項目老師,支教地點在臨滄市雲縣大寨中學。當時她只是想著『人生何必太匆忙,要做一件很酷的事』。等到了支教學校,她纔知道了事情並不那麼簡單。首先是觀念轉變。她原本以為山區學校條件艱苦,孩子們都睜著大眼睛求知欲很強,後來纔發現其實學校硬件也不差,有多媒體教室,但孩子們厭學的不少,課堂管理難度不小。其次她發現,除了教授知識,改變孩子們的思維和行為習慣意義更大,但支教老師能做的有限,『在學校糾正半學期,放個假又照舊』。

  不過對現在的支教老師來說,他們的困惑或許會比李薇薇當年少些——項目對支教老師的培訓和支持越來越完善。

  李薇薇坦陳,這些年來工作的一個收獲是:做社會『痛點』的行動派。『抱怨社會現實太容易也不高明。』她說,『重要的是,我們自己能做什麼。』一個年輕人到偏遠異鄉支教,也會增強『面對壓力和解決難題的能力』。記者發現,以2017—2018學年項目申請老師為例,八成為應屆畢業生,一成有海外留學背景,投簡歷較多的學校有北京大學、武漢大學、南開大學等。入職項目老師中,『90後』佔了絕大多數。

  活力和創造帶來鯰魚效應

  騰衝市界頭鎮中心校2013年開始和美麗中國支教項目合作,鎮中心校校長熊國朝感慨:平靜的鄉村教育需要支教老師的『鯰魚效應』。他介紹,支教老師們的青春活力和大膽創新,感染和影響了當地教師,彌補了山區英語、藝術教育的短板,融合當地教育生成新的理念和教法。目前,由美麗中國引進或者建立的圖書管理系統在界頭項目學校廣泛應用,『睡前故事會』四處開花,項目老師創立的舞蹈隊和家校共讀已由當地老師接手……

  美麗中國支教項目倡導『以學生為中心』『相信可能』和『創新求變』等,這些理念,通過項目老師的努力已在鄉村開花結果。

  一年前結束在保山市昌寧縣?街鄉支教的朱博文,為培養孩子的衛生習慣,和一名專業口腔醫生發起了『8020護齒計劃』。他們錄制了刷牙歌和教學視頻,為鎮中心完小的500名多名學生檢查口腔,還聯合當地衛生院為學生們做了牙面涂氟和窩溝封閉。半年後,八成學生口腔健康改善明顯,如今護齒計劃已在多所學校推廣。

  在美麗中國支教項目落地大理巍山以前,只有縣城兩所小學開設英語課程,通過支教老師的補充,2016年增加到9所。為讓更多孩子接觸英語教育,項目方與巍山縣教育局合作培訓當地老師,2017年實施小學英語教育『清零計劃』。截至目前,巍山開設英語課程的小學達到58所,48名當地老師教英語。如今當地正打算復制『清零計劃』,在更多小學開設機器人課程。

  在項目式學習中,美麗中國的老師們還把科學和藝術課程整合起來。比如帶孩子們認識一堵牆:牆是怎麼修建的?紅磚怎麼燒制的?如何裝飾牆面?上面有哪些民族風格元素?在民族地區,老師們還帶領孩子訪問消逝的風俗習慣,認識民族服飾等。不過這些偏重藝術和副科的改變,有時也會引起學校的顧慮。『有些校長會認為這麼做偏離了學習主業,外出活動也有風險。』李薇薇說,『但正是在磨合與融合中,鄉村教育得以拓展。』

  育人遇到更好的自己

  『我想和你自由地好著,就像風和風,雲和雲』。

  這句青澀的詩,寫在康瑜從校園裡撿到的一張紙條上。康瑜是美麗中國2015—2017屆項目老師,支教地點在雲南省保山市昌寧縣漭水初級中學。2015年從人民大學畢業的她,放棄了本校和香港大學的研究生資格,用『心思盒』、補課、興趣社團和驕人的班級成績等,陪伴了山裡孩子們兩年。但最用心的,還是『四季詩歌課程』,她想讓孩子們通過寫詩『發現自己』。支教結束時,孩子們捨不得她,說她是『天上的星星,抱不到』。2017年9月,她毅然停止國外研究生的申請,發起『是光四季詩歌教育』非營利機構,『從星星上跳下來,變成了叢林裡的螢火』。

  她介紹,兩年支教經歷最大的改變其實是自己。『我明白了許多鄉村表象背後的原因。』康瑜說,『同時也了解了自己的邊界,更看重個人的價值實現和自我感受,內心想做什麼越來越清晰、強烈。』不到一年,康瑜和小伙伴們就讓詩歌課程走進502所偏遠地區中小學,影響了4萬多個孩子。她覺得做公益項目最重要的是『打磨產品』,而不是盲目跟風,『拒絕社會熱點誘惑相對容易,但堅持初心更難』。

  北京立德未來助學公益基金會常務副理事長邵慶曉自豪地說,『我曾經問過他們,為什麼現實主義流行之時,你們選擇了如此付出,每個人回答不同,但共同的目標是「給更多孩子更好的教育」。』(記者 徐元鋒)

責任編輯:王蕊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