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初,深圳大學城圖書館頒發一條新規定:14歲以下兒童謝絕入館。理由是該館主要服務於教學科研人員,未配置少兒讀物,且少兒入館跑動喧鬧,相關投訴意見劇增。
這條略顯『決絕』的規定招來不小的爭議聲,一個月過去,效果還算顯著。
向來恪守清靜的圖書館,害怕遇上不受控制的『熊孩子』,而暑假中的孩子,總躲不開公共閱讀環境的召喚和魅力:北京前門的PageOne書店,敞亮、考究的空間設計,牢牢『抓』住孩子的暢游之心;公共圖書館的少兒閱讀場館,『親子共讀』的熱度日益增高。
當公眾憤憤對『熊孩子』劃分『隔離區』、規定『孩子不該去哪兒』時,我們更要追問的是——那孩子可以去哪兒讀書?
近日,本報深入多處兒童暑期閱讀現場發現,在城裡過暑假的孩子,不滿足於只被電子設備和高檔旅行安撫,相反他們擁有旺盛的公共閱讀需求。兒童閱讀場所絕非公共設施的『配角』點綴,亦非用以釋放家長教育焦慮的出口。孩子和書,需被足夠寬容而完整的公共環境悉心安放。
個性書店收獲『兒童閱讀外交』,餐飲游樂配套設施更『加分』
北京東直門來福士商場的一家連鎖民營書店,單獨闢出『「七十二閱聽課」兒童體驗館』,給0~12歲的孩子設定7個閱讀主題,如『知識探秘』『卡通動漫』『藝術萌芽』等。
進門左手邊位置的長沙發,可同時容納約7個孩子。家長自覺不佔沙發座,蹲在孩子對面引導閱讀。沒座位的孩子坐在木地板上,但工作人員只要看到沙發空餘,就提醒其他孩子趕緊入座。
帶著3歲半小孫女來看書的李玉紅說,她家住附近,平時和兒媳輪流帶孩子出門看書,平均每次在書店逗留時間1~2個小時。
同為『陪讀』,李玉紅習慣固定光顧一家書店,緊緊圍繞唯一的讀書主旨;兒媳的方式則更『年輕化』,會帶孩子坐消費區邊喝飲料邊看書,偶爾還要聽場親子教育講座。
『孫女每次臨走都央求我買幾本書。我說每次買書不超過2本,因為來書店實在太勤啦!』李玉紅覺得孫女願意泡書店,和現場的『交流感』分不開。『她和不認識的陌生小朋友一起聊看漫畫的心得,交換手頭在看的東西,順便交朋友唄。』
服務細致、視覺美好的個性書店,易受少兒讀者及家長的歡迎。家住北京石景山,從事語言教育行業的李曼說,她10歲的兒子對老家徐州市區的西西弗書店念念不忘。
『在西西弗書店,大人小孩都能好好看書。孩子擁有專門閱讀的區域,座位多,裝飾好看,視覺體驗很棒。這樣的書店很大氣,服務人性化,能抓住客戶需求。』
李曼認為在北京居所附近的某家民營書店就遜色不少,茶座消費區只對會員開放,兒童閱讀區十分狹小,且和成年人書架緊挨著,選書不用心。
單獨的兒童閱讀區,配套的餐飲游樂設施,是暑期親子閱讀的加分項。李曼笑稱,她問兒子喜歡怎樣的讀書場所,兒子回答是旁邊配有餐廳的。『兒子說上午讀餓了就可以吃飯,吃飽了下午接著讀呀!』
公共圖書館不敢親近?少兒閱讀區在增多,服務在昇級
通過街頭采訪發現,不少家長的暑期親子閱讀意向,有兩個特點:一是一般基於『就近原則』,不會遠程『赴讀』;二是對圖書館存有深淺不一的『不敢親近感』。
在高校從事行政工作的張強,從書店兒童書架上抽出一本世界地理科普畫冊,給兒子解釋何為人口密度。
張強說,較為清閑的寒暑假,他常拉著上小學三年級的兒子外出閱讀——只逛書店。 『不帶去圖書館,是因為小男孩正值最鬧騰的年紀,肯定坐不住要東奔西跑的,去圖書館肯定影響他人,而書店自在很多,我還能給兒子講解一番。』
一個北京海淀『土著』居民坦言,少年時的讀書永遠發生在海淀圖書城,而非只離家一站地鐵路程的圖書館;在『知乎』一條諮詢如何提高孩子閱讀興趣的提問下,有網友提及,感覺市圖書館多有考研考公務員的『成人考試黨』,若是再沒好看的童書,那氛圍嚴肅到能『嗆』到孩子。
自今年1月1日起開始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第34條規定:政府設立的公共圖書館應設置少年兒童閱覽區域,根據少年兒童的特點配備相應的專業人員,開展面向少年兒童的閱讀指導和社會教育活動,並為學校開展有關課外活動提供支持。有條件的地區可單獨設立少年兒童圖書館。
事實上,許多圖書館已在少兒閱讀版塊付諸行動。例如已開放8年的國家圖書館少年兒童圖書館,由一層親子閱讀區和二層青少年閱讀區組成,面積約1200平方米,內設固定座位200餘個,非固定座位約300個,提供8萬餘冊文獻供閱覽。
家距離國圖甚遠的李曼和兒子,是石景山區少年兒童圖書館的『鐵杆』粉絲。『規模不算特別大,但該有的都有,孩子是可以安靜下來閱讀的。』
細節與整體的進步在悄然發生。李曼記得幾年前帶兒子辦借書證,還需要拿照片辦理,借書純靠人工,而如今該少兒圖書館直接刷身份證即可辦證,借書還書均可由機器搞定;數量明顯增多的兒童座椅、游樂設施都為孩子帶來良好的體驗。
在李曼看來,圖書館是否適合兒童閱讀的考量標准為舒適度、安靜度和規模,『其實我個人感覺閱讀空間對孩子而言不用太大,重要的是體驗,是幫助孩子篩選圖書的服務意識』。
專家建議閱讀場所提昇『兒童觀』,空間增添互動性
無論是公立圖書館、民營書店,還是新興的『童書館』,形式或將持續昇級換代,但某些核心服務理念一以貫之。
『悠貝親子圖書館』創始人林丹,自2009年起投身低幼兒童閱讀領域的創業。她看到,親子閱讀行業在10年間發展的軌跡清晰可見。
當林丹出國旅行光顧當地圖書館時,發覺中國公共閱讀場所的硬件設施已不輸國外,而在『軟件』上有待加強。
林丹看到法國從國家圖書館到鄉村圖書館,為低幼兒童提供的服務很普及,細微處的心思無比動人。例如兒童書架設計滿足『觸手可及』,孩子可以輕而易舉向上把書『拎』出來;圖書館專門給孩子提供地毯、懶人沙發。
『我很關注兒童閱讀場所的「軟件」,目前國內圖書館、書店可能存在的問題是給低幼兒童選的書很少,而且缺乏「活動版塊」和專門配備的工作人員。』
長期研究兒童閱讀教育的兒童文學作家薛濤,則覺得國內兒童閱讀場所應獲得更大的社會包容度。
『圖書館不能因為不好管理便「一刀切」。當他們說「熊孩子」不可控時,說明管理能力不足。公共設施不該關上大門把孩子排除在外,更何況閱讀最能起作用的群體是少年兒童。』
薛濤提出,理想的兒童閱讀場所,一方面要營造獨立的閱讀環境,另一方面要闢出互動區域,請作家來辦見面會,和兒童讀者之間產生對話。
『兒童閱讀場所應多進行推介活動,讓書「說話」,讓環境會「招呼」,吸引孩子過來讀書。』另外,薛濤認為兒童閱讀場所應避免一味『狹窄化』『特殊化』『幼稚化』,『大大方方的,不要刻意分割,非要說這是你的,那是我的,這裡是大家共享的空間,共享的書籍』。
『很多人覺得把孩子每周送到圖書館、書店一次就行,那都不是常態閱讀。』林丹覺得通過打造『選對書』『用對書』的環境,是要讓孩子愛上讀書,習得良好規矩,回到家中也能正確閱讀。
閱讀環境的建立,離不開公共文化體系的完善,以及民間力量的參與。無論是建設者和家庭『陪讀者』,成年人都應秉承和加強『兒童觀』,以平行視線與孩子『共讀』,尊重孩子。(記者 沈傑群)
- 『冷資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聚焦項目實體提供服務 通河縣全力推進產業項目落地投產2021/08/29
- 趙薇作品被多平臺除名2021/08/27
- 奧運冠軍張雨霏:隔離期間能打游戲太爽啦!2021/08/27
- 齊齊哈爾市碾子山區: 『小』城市打造志願
- 張慶偉:持續提昇管理保護質量和水平 努力
- 哈爾濱市建立經營業戶誠信管理機制 3次違
- @高考生!多所駐慶高校招生計劃和方案已提
- 高考期間大慶天氣『和風陣雨』 最高氣溫29
- 大慶孤兒保障再昇級 最新政策走在全國前列
- 哈爾濱機場第二通道 迎賓路高架橋施工忙
- 首批"提速辦"事項清單公布 失業登記3個工作
- 『五個一百』,浸潤心靈的力量
- 27日新增確診21例 其中本土1例(在雲南)
- 紅色血脈——黨史軍史上的今天|8月28日 重慶談判
- 構建清朗網絡空間,給網絡活力護航 為網絡正氣橕腰
- 俄媒:美情報溯源無『實錘』也不會阻礙其『甩鍋』中國
- 美國拙劣的政治溯源侮辱了科學和世界
- 柬埔寨官員:新冠病毒溯源政治化損害國際抗疫合作
- 搞軍演、拉盟友,美國『秀實力』 東南亞國家為何不買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