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教育  >  龍江教育  >  教育資訊
搜 索
『陪學制』是增進家校溝通新『帶寬』
2018-01-12 09:52:24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中國教育報  作者:邱磊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據《錢江晚報》報道,浙江省衢州第一中學在家長的自發倡導下,推行了『周末家長陪學制』。一學期以來,周末只要有少數學生選擇留校自習,就會有家長利用來陪讀。當然,這一舉措的前提是『家長志願,學生欣受』。

  『陪學制』在國內並非什麼新事物,許多學校的『校園開放日』『親子課堂』等,都帶有此類性質。但衢州一中顯然走得更遠,在形式上,它不是運動式、表演式的作秀,而是化作自身管理秩序、教學結構的有機組成,『家長』作為一支新的力量,在『師』與『生』、『教』與『學』的傳統權力格局、角色關系上,起到了補充和再平衡的作用,有時候也可充當『增稠劑』或『緩釋劑』,強化或對衝諸多來自教學和生活中的責任與壓力。原本周末孤單的學生現在也有了『意外驚喜』,依『山』可靠的歡欣與暖意。

  從格局上看,『陪學制』誕生並不是學校主觀意志強加的結果,恰恰相反,其來自於微信圈的家長聯盟,來自於民間的理性訴求。可以說,正是新媒體時代,放大了家長的聲音,並在第一時間將訴求傳遞到決策者那裡。這與下發意見、收集信息、開會聽證、取得共識的模式截然不同,信息效率、行政效率大大提昇。另一方面,在這一事件中,我們看到管理具有廣泛的民主特征。學校在慣常思維中發現和考慮不到的問題或需求,換做家長的立場看,分分鍾就找到了。也就是說,當教育的民主真正得到激發時,教育的智慧也就被喚醒了。

  教育民主的最大特征,除了像杜威說的抱有最廣泛的『兒童中心』立場之外,中國古老智慧中提到的『稀言自然』(減少人為的折騰,尊重教育本身規律)更是一種大智慧、大格局。學校意志的『弱化』,學校控制的『軟化』,實際上是一種集眾智、開言路、行新政的管理出口。小小的一次教育民主化嘗試,我們看到的是學校有意成全的善意。學校打開自習室、教室、休息室的大門,接納家長共同參與(哪怕僅僅是陪伴)管理,看似增加了管理成本與負擔,但得到的學情反饋、教情反饋,以及家校信任與教育資源的隱性增值、學習生態的良性循環等,都是民主化帶來的可觀『紅利』。

  當然,『陪學制』在具體操作上,也要辯證看待。由於並不是每一個孩子都接受父母坐在鄰座,這個『最熟悉的陌生人』帶來的是緩緩的溫情,還是略帶尷尬、羞澀的心神不定,往往與具體的家庭文化、親子關系、教育方式等有關,學校務必需要做好『雙方自願』的基礎工作,否則畫虎不成反類犬,反而得不償失。(作者系江蘇省南通市金沙中學教師)

  《中國教育報》2018年01月11日第2版版名:中教評論

責任編輯:王蕊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