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教育  >  龍江教育  >  教育資訊
搜 索
校外教育須警惕『劇場效應』
2018-01-09 09:35:12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中國教育報  作者:鍾焦平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提高班、尖子班、精英班、培優班、強化班……媒體調查發現,針對中小學生的各類校外培訓班市場火爆。中國教育學會的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中小學課外輔導行業市場規模超過8000億元,參加學生規模超過1.37億人次。令人擔懮的是,不少培訓機構往往采用高強度培訓、大量做題、提前教育、全民奧賽等模式,以提高考試成績為最終目的,而這與素質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馳。

  劇場之內,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座位,但是如果前排觀眾為了看得更清楚,或者一些其他原因站了起來,周圍的人勸不了,『劇場管理員』又熟視無睹,那麼後排的其他觀眾為了看到演出,就只好被迫站起來。最後的結果是,全場觀眾都從坐著看戲變成了站著看戲。都坐著與都站著相比,都是看戲,但是所有人都付出了更高的代價,也更累了。這種情景被稱之為『劇場效應』。

  競相參與校外培訓,就是一種典型的『劇場效應』。開始只是一小部分學生參與校外培訓,因為教育焦慮,也因為校外培訓機構的誘導,更多的人開始加入校外培訓大軍。學校教育秩序因此被打亂,最後本不願意參加的人也被『綁架』著加入其中。本來被視為學校教育『影子教育』的校外培訓,似乎有喧賓奪主之勢。

  北京大學中國教育財政科學研究所日前公布的『2017年中國教育財政家庭調查(CIEFR-HS)』中的數據顯示,全國基礎教育階段家庭教育支出總規模約19042.6億元,佔2016年GDP比重達2.48%,全國基礎教育階段生均家庭教育支出8143元。2016年,我國財政性教育支出剛超過3萬億元,而家庭教育支出已經達到了近2萬億元,這其中固然緣於中等收入群體擴大,是居民對教育重視程度提高、教育消費昇級的結果,但也不能否認教育消費昇級背後存在『劇場效應』的因素。我國校外培訓市場高達8000億元,就是對家庭教育支出近2萬億元的生動注解。

  優質教育資源既是有限的,也是相對的。盡管總體上而言,隨著教育的發展,優質教育資源的總量在不斷增加,但是教育競爭卻似乎沒有因之而降溫,因為人們總是在尋求更加優質的教育。面對激烈的社會競爭,家長希望孩子在成長跑道上佔據優勢是人之常情,完全可以理解。但是如果『劇場管理員』不履行好維護秩序的職責,情況就很可能會失控。

  家長把更多的金錢投入到校外培訓中,孩子把更多的精力和時間用於上各種各樣的培訓班,大家在教育競爭上不斷加碼,站起來看戲還不能滿足,還要站在椅子上,而教育資源的總量並不會因為競爭層層加碼而增加。每個人都試圖尋求利益的最大化,結果可能就是集體受損。

  『劇場效應』在市場上名目繁多的考研培訓保過班中,也是如此。媒體調查發現,以『神押題』為噱頭的各類考研『天價班』在多地火爆,有的費用甚至高達20萬元。但這些聲稱『效果極佳』,保證『不通過退款』的『天價班』,實際上多是『忽悠』。『保過』也好,『押題』也罷,即使真有『命中率』,也不過是巧合。但是這種生態之下,卻可能刺激更多考生尋求考研培訓,增加考研培訓支出,制造『劇場效應』。

  怎麼纔能打破『劇場效應』呢?『劇場管理員』必須守土有責。最近,上海、北京等地出臺了規范民辦培訓機構管理的規定,上海的『一標准兩辦法』明確要求民辦培訓機構的培訓活動,應當符合教育規律和未成年人身心發展特點,並嚴禁拔高教學要求、嚴禁加快教學進度、嚴禁增加教學難度等。這些舉措就是在履行『劇場管理員』的職責,創造讓大家都安心『坐下來』的環境。再有如停辦上海兩大奧數杯賽『走美杯』和『迎春杯』,便是從源頭遏制培訓需求。

  家長們卷入『劇場效應』實屬無奈,但也不是只能隨波逐流,個體的選擇尤為重要。在不少父母都拼命抓孩子成績、為孩子報各種補習班的當下,沈陽的一位父親反行其道,選擇給女兒不一樣的教育,不讓女兒上任何補習班,而是帶她參加公益活動,向路人宣傳保護環境,去福利院看望小朋友……這樣的選擇不易,但是當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坐下來』,培訓熱也就會跟著降溫。

  面對人工智能、大數據的發展趨勢,著眼未來,破解『劇場效應』,教育還必須從評價機制上進行改革,要引導基礎教育從看重『育分』轉向育人,落實全面發展理念。湖北省近日全面啟動了高中招生改革,推行初中學業水平考試,高中錄取以『初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結果』為依據。湖北的高中招生改革以及全國各地開展的中高考改革,正是努力通過改革評價機制,引導家長做出符合教育規律的選擇,讓教育回歸本真、面向未來,培養能夠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人纔。

  《中國教育報》2018年01月08日第1版版名:要聞

責任編輯:王蕊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