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教育  >  龍江教育  >  教育資訊
搜 索
校長職級制紮根的關鍵是考核
2017-10-31 09:34:00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中國教育報  作者:徐宣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校長們由『仕途』轉向『職途』。徐一丹繪

  什麼是校長職級制?通俗點說,摘『官帽』。從委任改為評審,從按照官職大小享受待遇到現在按照業績高低確定薪酬,山東省日照市推行的校長職級制打破了職務終身制,探索出一套『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校長評價體系,引導校長走上專業發展之路。他們的做法或許能給大家一些啟示。

  ——編者

  這兩年,日照辦了一件大事,給1238名中小學校級領導摘了『官帽』。

  為建設高素質的校長隊伍,建立以校長職級制為核心的管理體制,2015年下半年,日照啟動了中小學校長職級制改革。

  改革後,新任校長不再套用行政級別,全部競爭上崗或面向社會公開招聘。

  改革後,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教育行政部門每學年聘請第三方專家組對校長進行考核。評價結果作為中小學校長職級評定、崗位聘用、職級薪酬發放及表彰獎勵的重要依據。

  改革後,校長薪酬職級分為4級9等。校長收入上浮比例最高的達到教師平均工資的90%,多數校長的收入比市教育局局長還要高。

  校長好不好專家來考評

  今年,趙慶英被聘為日照市金海岸小學校長。上任後,趙校長一天也不敢耽誤,馬上就進課堂聽課,和老師們開座談會,開展業務研討。用她的話來說,『校長職級制鼓了腰包,更提了要求。校長位置能不能坐得住,還得看考核成績怎麼樣』。

  在日照,校長職級制並不是簡單給校長調薪酬、加待遇,而是嘗試著建立一套科學的校長評價體系,鼓勵校長專業發展。

  在日照,推行『底線管理+特色發展』的指標評價。『底線管理』包括學校黨的領導、安全生產、規范辦學等最基本的內容,『特色發展』包括課程建設、教師專業成長、學生發展、校園文化建設等指標。指標體系中,學校內涵發展指標佔有很高的權重,促使校長靜下心來辦學,走內涵發展之路。

  在日照,考核是完全獨立的。市教育局聘請第三方組成一支專家隊伍,進入學校全方位考察,並逐項打分。專家們通過這些具體的指標,勾勒出一個學校的真實辦學水平,並出具詳細的考核報告。專家之外,每學年還會對校長進行一次由社會知名人士、教職工、家長、學生等參加的辦學滿意度測評,測評結果納入校長的業績評價。

  這樣全方位的考核讓學校方方面面都暴露在專家和家長面前。有校長想通過走關系或是臨時抱佛腳來得高分,就完全都行不通了。只有紮紮實實地推進教育教學改革纔能獲得好成績。

  校長聘期內學年度考核每得到一次優秀或累計得到兩次合格的,可在本職級內晉昇一個等次;學年度考核出現一次基本合格的,職級降低一個等次,出現兩次基本合格或一次不合格的,撤銷職級解聘職務;出現嚴重違紀和違法行為,或對學校發生重大責任事件負有領導責任的,予以解聘。

  對待考核,哪個學校都不敢輕視。莒縣第一實驗小學校長董世琴說:『面臨著職級晉昇、考核評價、特色發展等各方面的壓力,我們一點也不敢懈怠,只有全力以赴,把壓力變為動力。』

  今年夏天,考核專家組對新聘任校長進行了一輪整體評估。從評估結果看,學校辦學水平穩步提昇,校長關注度、積極性明顯增加。

  薪級怎麼定『班子』捆綁評

  改革初期,一些行政官員、學校校長思想不統一,對改革心存困惑,甚至有的還有抵觸情緒,給改革帶來了阻力。調查數據顯示,認為沒有必要推行職級制改革的佔19.3%,認為是形式主義的佔5.5%。也就是說約1/4的校長不贊同改革,而其中多數是原來行政級別比較高的校長。

  『改革是一場革命,改的是體制機制,動的是既得利益。』校長職級制改革是教育人事管理領域一場顛覆性革命。

  實施集成式改革。校長職級制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關聯性、整體性較強。我市沒有把改革簡單地理解為取消學校和校長的行政級別,而是著眼於促進基礎教育均衡發展和教育質量全面提昇,將其納入基礎教育綜合改革的大局進行統籌和謀劃。

  建立校長專業發展通道。改革打破了校長任職的『天花板』,校長們由『仕途』轉向『職途』。通過科學設定職級和薪酬,從專業上評價校長。讓鄉村校長也有了和名校、大校校長平起平坐的機會。

  建立利益共同體。在改革中,我們不單單是對校長進行職級制改革,而且著眼於調動整個校級領導團隊的積極性,規定副校長的職級薪酬按校長的三成至四成發放。如果校長的考核成績不佳,副校長的待遇也要同步下降,形成了責任共同體和利益共同體。這一制度對副校長是一種激勵,對校長則是一種鞭策。

  改革贏得了發展空間。原來,校長分為股級校長、科級校長、處級校長,越高級別的校長位置越少。很多基層校長覺得乾得沒勁,找不到發展空間;現在,人人都有晉昇通道,鄉村校長一樣拿高薪、有成就感。

  改革實現了歸口管理。原來學校的『婆婆』多,組織、人社、編制、財政、教育等部門都管,改革後其他部門對教育部門充分放權,學校少了許多『緊箍咒』,校長真正『松了綁』『減了壓』,讓專業的人管專業的事,提高了學校管理效能。

  改革實現了交流輪崗。過去不同規格、不同級別的校長交流存在制度性壁壘。通過改革,特別是鄉鎮和主城區基礎教育管理體制改革,讓各類學校都站在了同樣的平臺上,校長、教職工都可以按照一定的標准和要求,有序交流輪崗,促進了教育均衡發展。

  校長不當官仕途變職途

  著眼未來,校長要在這次職級制改革中積極調整心態。

  在我市首次評定職級時,被評定為一級校長的57人中,有17人來自農村學校,而有些城區名校校長落聘一級校長,這給他們很大觸動。因此,校長必須按照中小學校長專業標准的要求,制定學校發展規劃和自身職業發展規劃,適應『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新常態,走向教育家辦學之路。

  校長應盡快適應新的政治生態。取消學校和校長的行政級別後,教育系統的政治生態發生了重要變化,校長不再是官員,應從心理上放棄官本位意識,真正從內心去行政化。隨著選聘制度的實施,從體制上根除了『跑官要官』的土壤,校長選聘和職級晉昇都按新規則進行,由『求人』變成『求己』,而校長自身職業素養和專業水平在評價中佔首位,必須盡快加以提昇。

  校長要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人們往往把官職大小作為衡量一個人是否成功的標志。一些教育工作者不安心教書而熱衷於從政,淡化了教育機構獨特的學術屬性,導致校長任期和管理行為的短期化、功利化。

  職級制的實施,學校由管理轉向治理,校長也從行政管理者變成專業領導者,必須樹立新的價值取向,把辦好學校、提昇自身素質作為追求目標,通過梯次發展軌道,努力攀昇,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校長應改變自己的行走方式。傳統的校長評價模式主要看學校是否完成了上級部門下達的工作任務,而新的『底線管理+特色發展』的校長考核機制,要求學校注重內涵發展。校長須專心辦學、回歸課堂、潛心從教,通過實施學校發展規劃、教學改革創新,達到提高辦學質量的目的。校長要重視職業屬性和學術領導,走專業發展之路,並使之成為行動自覺,從根本上改變自己的行走方式。

  (作者單位:山東省日照市教育局)

  《中國教育報》2017年10月31日第5版版名:區域周刊

責任編輯:王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