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義務教育盤活存量、推進增量,著力促進入學機會均等——
擇校退燒,公平昇溫(教育眼)
『考卷一起出,上課一起上。』原來,北京師范大學附屬實驗中學與二龍路中學是兩所獨立的學校。如今,兩校學生統一編班。『二龍路中學100多名教師被整合進了實驗中學的教研組。』二龍路中學語文教師楊艷芬說。
作為一個擁有2100萬常住人口的超大城市和中國的首善之區,北京教育改革的一舉一動備受矚目。黨的十八大以來,北京教育系統從優化供給結構發力,全面深化教育綜合改革,從取消『共建』、計劃入學、嚴格監管到九年一貫對口直昇、優質高中名額分配比例逐年遞增到50%且一般初中校提前3年『校額到校』,通過招生杠杆引導義務教育資源均衡的方式方法縱橫交錯、全面打通,『機會均等』正在推進並不斷擴大。
截至2017年4月,北京共有中小學教育集團158個,逾80%的中小學通過縱向貫通、橫向聯手等方式,實現了優質教育資源重組。2016年,北京小學、初中就近入學比例分別達94.5%、90.68%,創下歷史新高。
從『16種擇校方式』到就近入學逾90%
『擇校熱』,在北京曾有多熱?3年前,有家長這樣總結北京的『小昇初』:共建、佔坑、奧數……足足列出了16種。
『高燒』背後,是盤根錯節的利益格局,敢不敢向權力開刀,則成為能不能給擇校『退燒』的關鍵。『深化教育綜合改革,一定會觸及一些群體的利益。但如果我們瞻前顧後,不敢碰硬,不敢打破利益格局,改革必然難以取得突破,只會引發群眾更大的不滿,最終不利於教育事業的長遠發展。』北京市教委主任劉宇輝一針見血。
怎麼破局?北京鮮明提出,要以優質教育資源的擴大和重組為杠杆,撬動公平與均衡問題的突破,推動破解無序擇校的頑癥;以入學改革和考試評價改革為杠杆,撬動素質教育與減負問題的突破,帶動首都基礎教育在更高起點上促公平、提質量、增活力。
藍圖漸漸清晰。2014年,北京鐵腕取消『共建』,特權入學的重要通道被堵住。同時祭出15條『禁令』,嚴禁學校違規提前招生和點招學生,不得將各種競賽成績、奧數考試成績、獎勵、證書等作為學生入學的依據,名校『掐尖』的念頭被遏制。
小昇初『拼娃』,孩子為什麼這樣苦?很大程度是因為迎合名校『掐尖』,被綁在了『特長生』的戰車上。為了規范特長生入學,一場阻擊戰步步展開:2014年,大幅縮減體育特長生招生計劃;2015年,減少市級的藝術、科技類比賽,讓特長生培養降溫;2016年,要求『小昇初』各區招收特長生應降至招生總數的5%以內;2017年,要求『小昇初』各區招收特長生應降至招生總數的4%以內……
『北京教育改革最大的變化是實現了就近入學,破解了持續十幾年讓人無奈又悲觀的「小昇初」亂象,這非常了不起,可謂力挽狂瀾。』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楊東平表示。
『多校劃片』落地,『過道學區房』被禁
『我家現在對口人大附中朝陽學校,可要是今年6月30日之後纔拿到房產證,同樣的房子,將對口櫻花園實驗學校、人大附中朝陽學校、對外經貿大學附小3所學校。』家住北京市朝陽區芍藥居北裡的王女士告訴記者。
『往年僅有個別片區、學校「多校劃片」,今年北京參與「多校劃片」的學校數量和區域大幅增加,包括西城、東城等熱門區的熱門校。』北京市教委有關負責人表示。道理很簡單,如果一個房子不再與熱點校『一對一』,還會被炒作得『價格上天』嗎?
『過道學區房』也被點中『死穴』。『今年3月,北京市教委會同市規劃國土委、市公安局等部門,明令強調過道房一律不能辦理不動產轉移登記、不准上戶口、不作為入學資格。』北京市教委有關負責人表示。一些區的要求甚至更加嚴格,如海淀區教委提出,『租住違法建設房屋、辦公用房、地下室、多人合租等情形,違反國家和北京市房屋租賃規定租住轉租的公租房、保障性住房、軍產房等情形的,均不得作為入學資格條件』。同時,『一套房產6年內只滿足一個符合條件的兒童入學』,也成為部分區的慣例。
『買了房子不去住也不再可行』,該負責人強調,今年,北京市強化部門聯動審核,區教委聯合街道、公安、學校等相關部門共同審查入學資格,『重點對過道房、車庫房、空掛戶等情況進行核查,凡不符合實際居住條件的,均不得作為入學資格條件』。
『多校劃片』在很多區邁出了實質步伐。在朝陽區,以今年6月30日為限,當日之後取得的不動產權證書所對應的實際居住地址,將不再只對應一所學校;在豐臺區,以今年9月1日為限,購置『二手房』的房主,其子女將逐步通過多校劃片派位方式入學;在西城區,符合入學條件的單位集體戶籍適齡兒童、按本市戶籍對待適齡兒童、非本市戶籍適齡兒童,根據學校學位情況,通過多校劃片方式在全區范圍內派位入學……
如果面臨『多校劃片』,孩子將會『搖號入學』嗎?對此,北京市教委相關負責人表示,這是一種誤解。『多校劃片的實質和操作方式是統籌兩所及兩所以上的學位資源,包括優質資源,根據個人需求和志願進行統一公平分配。對完全符合學校單校劃片條件的,依舊采取「單校劃片」;不完全符合、入學條件不完全具備,應當就近入學的,實施多校劃片。』那麼,什麼叫『不完全具備』?該負責人解釋說,這將由各區根據學位供給情況和戶籍、房產、居住年限等因素制定相應的辦法。比如,隨著學位逐漸飽和,對戶籍、房產、居住年限等因素的要求和審核將越發嚴格。
如何保障學區劃分透明、電腦派位真實可信呢?記者了解到,從今年起,北京統一使用市級『小昇初』派位系統,每名學生的入學途徑將被精准監控。
城區即將新增25所優質小學或九年一貫制校
治理『擇校』,如同大禹治水,有堵還要有疏。從老百姓不能『擇校』,到老百姓不想『擇校』,其間是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久久為功。
『就是要通過加強對教育資源配置的合理調整和分配,引導資源過於集中的學校扶持資源薄弱的學校,使生源、師資、教育經費投入等重要資源配置指向教育公平、均衡。』北京市教委副主任李奕指出。
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北京各區各有高招:海淀區在北部築巢引鳳,新建了一批名校分校,在南部通過教育聯盟,讓優質校整合薄弱學校,快速做大優質教育資源『蛋糕』;東城區推行『學校深度聯盟』,由名校牽頭組建教育集團,通過乾部教師跨校交流、以街道為單位劃分學區等方式,進一步平衡校際差距;豐臺區以龍頭校為主組建教育集群,構建集群內學校既自主又合作的『1 N』教育共同體,推動區域內優質教育資源共享……
一些教育資源相對薄弱的區,則把目光投向主城區。通州將與東城、北師大簽訂戰略合作協議,開展師生交流、跨區選課和戰略研究、質量監測;懷柔、延慶繼續與主城區優質校『手拉手』,懷柔所有學校與西城區優質校對接……從2012年至今,北京相繼建成了65所城鄉一體化學校,有力地推動了主城區優質教育資源向遠郊區輻射。
近年來,北京傳統優質教育資源相對集中的『峰』繼續增高,教育資源相對薄弱地區的『谷』加速抬昇:通過學區制、教育集團、集群等方式增加優質學位,橫向擴展優質教育資源;通過新建九年一貫制、對口直昇、名校名額分配等方式,縱向貫通學段,供給公平入學機會;通過整合基礎教育、職教、高教及社會資源,聯手中小學與高校、教科研及社會機構,跨界協同創新、催生新型優質校。
記者注意到,2017年義務教育入學工作意見中,『市級統籌』首次亮相,『兩三年內城六區新增一批優質學校;支持城六區幫助遠郊區一批學校提昇辦學水平……』具體而言,2017年,城六區每個城區至少選3所普通校和優質學校合並或集團化辦學;兩三年內,在城區新增25所優質小學或九年一貫制學校,把轄區內最薄弱的學校並入優質教育集團或與優質校深度聯盟。2017年,城六區還啟動支持近郊、遠郊區辦學,幫扶15所薄弱校,城近郊區、重點項目和人纔密集地區也將新建10所優質學校。
先做大『蛋糕』,再分好『蛋糕』。『北京市在促進義務教育公平發展和質量提昇上取得了顯著成效,探索出了一條適合特大城市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新道路。』中國教育學會會長鍾秉林評價道。(本報記者 張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