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教育  >  龍江教育  >  教育資訊
搜 索
家長微信群亦需有公共意識
2017-10-13 09:20:11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中國教育報  作者:堂吉偉德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微信作為便利的社交工具,越來越受到大眾歡迎。據騰訊公司財報顯示,截至2017年6月底,微信月活躍用戶數量達9.63億,比2016年同期增長19.5%。而微信群就如同一個成員的集合,每個人都可以參與公共議題的討論,發表自己獨特的意見,並公布相關的信息。某種意義講,微信群已成為一個群聚性公共場所,讓每個人都能通過虛擬的網絡,進行交流與交際。

  微信群有如此便利的功能,自然深受學校和家長的推崇。教育是學校和家庭雙方面的事,建立良好的家校關系異常重要。由於受各種因素的影響,比如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家長與老師、家長之間的交流面臨一些困難。家長群的建立,從技術上解決了交流的瓶頸,讓家校溝通變得更加方便而快捷。

  不過,從無意識的『拍馬屁』,到觀念不合的互懟,再到聊一些過於家常的事,或者把私聊的議題放到公共場所,都容易引起其他人的反感,並破壞家長微信群良好的氛圍。很顯然,這些現象,背離了建群的初衷,影響了功能的發揮,也會導致彼此關系的不和諧。若不加以約束與自我控制,在影響正常交流的同時,也會損及彼此之間的形象。尤其是一些家長微信群並沒有對孩子們設防,若是沒有禁忌和守住底線,對這些未成年人的身心也會造成傷害。

  究其原因,還是一些家長的公共意識不足,未能把微信群之類的社交平臺視為公共場所,而是單純的將其視為隱秘的網絡行為,未能做到像現場交流般嚴格要求自己。假若我們每一位家長或者老師都能意識到,自己在網絡上的行為,跟在實際中具有一致性,只是表達的方式和渠道不同而已,則可能會多一點公共意識,在每說出一句話之前,都想想是否合適,是否會對別人造成影響,損害公共形象。

  常言道,以小見大。家長微信群看似是個新鮮事物,但它反映出來的問題其實是一貫的,即網絡行為本身是現實行為的延伸。比如不顧及公共場所的說教,不顧及身份的逆身教育,都是公共意識不足的表現。當個體匯集成群體之後,如何發揮管理者的作用,如何讓個體恪守邊界,繼而轉化成為對公共秩序的尊守,需要不斷提高每個人的公共意識和公共責任。

  人的公共意識體現了道德水准,也考驗著制度約束的效力。從內因上看要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時刻注意自身的言行,這就要求每位家長和老師,應當時刻牢記自己的身份,顧及公共規范、公共利益、公共環境、公共參與維度。從外因上講,也要制定一定的微信管理規范,尤其是老師和一些家委會成員,要發揮引導和管理者的作用,對違反規范的言行及時進行乾預,共同維護良好的網絡秩序。

  微信群亂象是檢驗公共意識的一把尺子,值得家長和學校共同反思。家長和老師都是育人者,若是連自身都無法遵守公共秩序,顯然無法扮演好教育者和管理者的角色。從教育的功能來談,除了對未成年人進行教育之外,如何增強家長和老師的公共意識,如何讓他們成為更稱職的教育者,同樣是家長微信群帶來的思考。

  (作者系職員)

  《中國教育報》2017年10月13日第2版版名:中教評論

責任編輯:王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