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9月9日訊(記者 莊園) 哪裡最艱苦,哪裡就有她的足跡。二十多年的班主任工作讓她體會到了鄉村教師工作的艱辛,也塑造了她的人生,她就是佳木斯同江市青河鎮中心校福和希望小學教師馬麗傑。憑著多年的工作經歷,讓她真正體會到選擇了鄉村教師這個行業,就是選擇了盡職盡責、選擇了無私奉獻、選擇了自己全部的愛。

馬麗傑為學生輔導功課。
戰斗在教育第一線獲得一致認可
自1987年8月高中畢業後,馬麗傑來到同江市站到三尺講臺上,三十年始終戰斗在教育的第一線。1992年成家後被調到青河鄉東遼小學任教,在那兒一乾就是十幾年,家就安置在東遼學校。接手了學校裡基礎最差,紀律最差的一個復合班,班裡一大半都是很不聽話的男生,馬麗傑便先找個別學生促膝談心。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馬麗傑的努力,在年終評比二、四年級由差亂班變成了被人刮目相看的進步班,更可喜的是馬麗傑所教的班級,在全鄉期末統考中取得了前三名的好成績。馬麗傑在工作上勤勤懇懇,教學成績始終名列前茅,得到了中心校領導、同事們的一致認可。一連接任八年畢業班,每年全鄉統考她所教的班的成績,都能排進全鄉前三。

馬麗傑在課堂上與學生們互動。
以校為家挽留外流的學生
2005年3月,馬麗傑夫婦被調到青河鄉最偏僻、交通閉塞的東河村小學任教。馬麗傑回想初到學校時的場景仍歷歷在目,牛羊糞便滿操場,破爛門板不知去向。教室牆角布滿蜘蛛網;鳥糞、雞糞窗臺躺;樹葉、棍子滿走廊。手提行李,呆呆地站立,心裡酸溜溜的,但想起臨行前校長『那個地方是苦了點,但我相信你們夫婦一定能乾好的』的話語和信任的目光,馬麗傑堅定了為學校挽留外流學,重建校園氛圍的信念。
馬麗傑夫婦紮根東河一乾就是三年,三年來,她們用從家裡帶來的鐵釘和鐵皮把破爛不堪的大門修好;把骯髒透頂的校捨打掃的一塵不染;又挨家挨戶的、苦口婆心的找回了輟學在家的孩子;把轉到市裡的、五十九團部的學生又轉回到東河。學校沒有住的地方,夫妻二人便起早貪黑搭了土炕……原本癱瘓了快兩年的學校,又恢復了往日熱鬧的模樣。
開學的第一天,大大小小來了十二個孩子,由於孩子們的年齡差距,給馬麗傑的教學增加了難度,但是看到破敗的學校終於來了學生,馬麗傑覺得自己的工作沒白做。她教完這個,又教那個。一天下來嗓子都啞了。為了給學生補落下的課,馬麗傑一連好幾個星期都沒回家。當她拖著疲憊的身子回家,女兒一頭撲進她的懷裡委屈的嚷道:『媽媽,你已經二十八天沒回家了,我好想你呀!』望著女兒在牆上畫的二十八個道道,再看看滿臉淚水的女兒,馬麗傑哽咽了,一句話也沒說出來,把女兒抱得更緊了。
為學生點火生爐子,驅逐寒冷溫暖教室;默默無聞地打掃那一間間教室,創設清潔舒適的學習環境;替幼小的孩子穿衣系扣;把沒入膝蓋的大雪一鍬鍬鏟除。三年來,馬麗傑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學校沒有井,夫妻二人便每天到距學校400米以外的住戶家去抬水。春夏秋冬、嚴寒酷暑,三年從不間斷,只為讓孩子們能夠每天喝上水。
挑戰自我46歲重拾英語
2010年,馬麗傑所在的秀山小學開設了英語課,馬麗傑充實到教英語的陣地上。為了不影響學生學習,已經46歲的馬麗傑克服重重困難,利用一切時間撿起英語,設計適合基礎差的農村孩子的教學方法。在當班主任,又當全校四個年級的英語教師的情況下,得到了中心校領導的教學評估的認可。
2015年9月,馬麗傑被調回到青河鎮中心校福和希望小學負責全校四個年級的英語教學及秀山小學的英語教學,同時還兼管秀山小學的音樂課葫蘆絲的教學。51歲的馬麗傑班主任的課程加上英語課、葫蘆絲課共計18節。即便是發燒了,馬麗傑也要忍著病痛去給孩子們上課,以免耽誤學習進度。
馬麗傑對記者說:『愛灑校園、奉獻一生是我人生追求的目標。我要讓自己的餘熱在同江市青河鄉青河福和希望小學的這片沃土上永遠延伸。在年過花甲之時,面對著子孫們,我可以自豪地講述我們的工作經歷,也不枉當人民教師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