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教育  >  龍江教育  >  龍江要聞
搜 索
老教授李集臨育種育人70載 一個 『麥田守望者』 的豐收季
2017-09-11 10:02:09 來源:生活報  作者:宋菲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生活報9月10日訊 9月7日,距離第33個教師節還有3天。一大早,哈爾濱師范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遺傳學專家、博士生導師李集臨教授的短信鈴聲就響個不停,這已經是他收到的第21條祝福了。每條短信,李集臨都會微笑著逐字閱讀,雖然已是90歲高齡,但每個學生的名字,他仍然記得十分清楚。初秋的哈爾濱透著些許涼意,穿上外套,李集臨騎上那輛破舊的自行車,穿行在校園裡,成為了哈師大獨特的校園一景……

  思維敏捷

  89歲時仍親自給學生上課

  雖然從今年起不再講課了,但每周到實驗室兩次,整理資料、寫文章、批改論文……這些構成了李集臨的日常生活。

  推開實驗室的大門,一陣麥香撲鼻而來,地上擺著麥子樣本,桌上則整齊地排列著種子。『這可不是一般的小麥,它們能提供重要的實驗數據。』李集臨一邊說著,一邊小心地摸著麥穗,猶如撫摸珍寶一般。

  比起『老師』,學生們更喜歡稱他為『先生』。今年上半年,李集臨先生帶的最後5名碩士研究生畢業了。而就在去年,這位89歲的老先生還在給學生們上課,討論小麥在各生長階段出現的問題,有時一講就是一上午,雖然年歲大了,依舊思維敏捷。每個學生從課程設計到課題研究方向都要經他把關,最後的論文也要多次修改。

  本應頤養天年,但李集臨先生依然為教學和科研奔忙著,這讓很多人不解,他的回答卻讓人肅然起敬,『工作了一輩子,停不下來了』。

  愛趕時髦

  70歲時打字比年輕人還快

  打開電腦,繼續寫上次沒寫完的文章,看到90歲高齡的李集臨先生能如此嫻熟地使用電腦,生活報記者有些驚訝。

  『20多年前,我就用電腦打字了!』李集臨先生笑著說,自己接受新鮮事物比較快,早在上世紀90年代電腦還未普及之時,他就學會了用『自然碼』來打字,之後寫教案、備課、寫文章、批改論文也都在電腦上完成。上世紀90年代末,他還將課上用到的一些圖片直接用電腦呈現給學生們,『對於我們生物學來說,教學的直觀性非常重要,它能幫學生更快地理解知識。』

  『先生70多歲時,一上午能打3000多字,當時我的打字速度都沒先生快。』李集臨先生的得意弟子,現任哈師大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遺傳學教研室張延明副教授笑道。讓張延明難忘的是, 2000年碩士答辯時,他們用電腦主機連接電視,將論文用PPT呈現,在當時可以說是趕了把時髦。

  『我向來提倡用多媒體教學,這樣效率更高,效果更好。』李集臨先生說,早年他經常到日本訪學,看到了多媒體應用到教學上的諸多優勢,回國後就提出在自己的課堂上也要使用多媒體。2003年左右,哈師大遺傳學專業的課堂上,電腦成了絕對的主角,這是當時其他專業無法比擬的。

  親力親為

  腰疾嚴重仍堅持到田裡做實驗

  今年清明前夕, 90歲的李集臨先生出現在教學樓後面的小麥實驗田上,他要帶著學生將400多個小麥品系及品種搶種完。這樣的場景對很多人來說太過熟悉,只要到了播種、收割的季節,總能看到李集臨先生拿著記錄本蹲在田裡觀察。

  1946年,李集臨先生畢業後到勃利聯中任生物教師, 1951年,進入了松江師專(哈爾濱師范大學前身),參與組建生物科並擔任生物科主任,成為了哈爾濱師范大學生物學科的奠基人。李集臨先生是我國較早進行小麥種間雜交並對雜交後代進行組型分析的專家之一。而搞遠緣雜交是一項非常繁雜又漫長的研究,東北的小麥種植只有一季,四月份,在凜冽的春風中李集臨先生就開始領著學生們在實驗田上播種近百個品種,七月份又要頂著烈日逐一分類、收獲、保存。每一品種都要單播單收,插牌標注,每一環節先生都親力親為,指導學生也細致入微。

  記者注意到,李集臨先生走路時偶爾會彎下腰,那是腰間盤突出又犯了,這腰疾已經30餘年了。『都是小毛病,挺一挺就過去了。』李集臨先生輕描淡寫地說。但是一旁的張延明卻知道,先生的腰病與常年在田裡做實驗有關,『觀察植株的性狀總得蹲著,有時一蹲就是一上午,年輕人都受不了,何況是老人。』張延明說,即便這樣,李集臨先生從未缺席過一堂課,也從未耽誤過科研。2011年,84歲的李集臨先生腰疾加重,每走十步就要歇一歇,但他還是堅持出席了在北京舉行的一個學術會議。

  『做科研工作,不親自去做可不行,數據必須我親眼看了之後纔放心。』李集臨先生說,作為老師就應該躬親示范,能自己動手的一定要自己去完成,這也是科研之本真。

  治學嚴謹

  批改論文精確到標點符號

  張延明與老先生相差整整50歲,一路跟著先生讀碩士、博士,現在成為了先生的助手。李集臨先生治學嚴謹,讓他感觸很深,『先生批改論文都是逐字逐句,大到論文結構,小到標點符號,從不讓人代勞。』

  在科研論文中,李集臨先生要求,『很大』、『非常』、『很多』之類的詞不能出現,論文不需要修飾詞,要用數據說話。他認為,『做學問馬虎不得,也含糊不得』。正是李集臨先生對科研的孜孜以求,纔使他在小麥雜交領域取得了驕人的成績。他在我國率先進行輻射細胞遺傳學研究,其成果獲得中國農業科學院專項研究一等獎,哈爾濱師范大學也成為了國內小偃麥研究中心之一。

  多年來,李集臨先生已培養碩士研究生101人, 45人在國內外獲得博士學位, 6人在中國科學院、中國農業科學院任研究員,其中3人任研究室主任。

  『我喜歡跟學生們聊天,從他們那裡我能了解到一些科技前沿信息。』李集臨先生說,每次學生來看他,他們的話題總離不開學術,這也是他獲取新資訊的途徑,在與學生交流時,他的思維不斷受到啟發。

  此外,李集臨先生關心著學生們的未來走向。有個學生,父親病逝學業受阻,老先生找到學校,幫他申報助學金。2014屆的碩士畢業生姜博很喜歡做實驗,先生見他是個搞科研的好苗子,就鼓勵他繼續深造。但姜博當時信心不足,在李集臨先生的鼓勵和推薦下,終於考上了中國農業科學院的博士生……

  『我雖然已經90歲了,但只要身體允許,我會一直堅守我的「陣地」,與這個專業打了一輩子交道,它已經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李集臨先生總結道。

責任編輯:王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