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筆者參加了省中小學高級教師任職資格評審會議,審閱了100個小學語文教師卷宗,發現很少有教師的論文是在正規期刊上發表的,附在卷宗裡發表的論文多半是通過買版面變成鉛字的,其中不少論文作者還是本省發達地區的城鎮教師。
這一現象讓我感到很震驚。申報高級職稱的眾多語文教師很少有在正規期刊發表論文的,這很不正常。教師缺乏寫作體驗,指導學生寫作隔靴搔癢,效果事倍功半。特級教師黃厚江曾說:『在作文教學中,教師靠什麼去調動、激發和指導學生的寫作呢?最有效的是靠教師鮮活的寫作體驗和豐富的寫作經驗去激活學生的寫作,是依靠多種形式的師生共生寫作活動實現寫作教學的目的,讓學生喜歡寫作、感受寫作、認識寫作、學會寫作。』
教師的寫作體驗是作文教學最重要的資源。現在很多教師不願寫東西或不會寫東西,沒有多少切身的寫作體驗,不能和書本的寫作知識融合在一起,指導時大多向學生灌輸一些乾巴、抽象、空洞的寫作術語,怎能激活學生思維寫出情文並茂的佳作呢?
教師不親自進行寫作實踐引領,做不到知行統一,難以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教師整天對學生喊要多讀多寫,自己卻無動於衷,做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指導寫作能有多大的說服力呢?
教師沒有教育寫作的習慣,思考必定膚淺,難以提出自己的教育主張。寫作是一種研究,促使教師學習、思考,把教育理論與實踐相融合,理性地認識教育現象,准確地把握教育規律,從而提出自己的教學主張。如果缺乏獨立的思考與研究,工作中就會隨波逐流,人雲亦雲,少了智慧的含量,沒有了個性風采,失去了應有的靈性。
教師不通過教育寫作的方式促進思考,研究不能深入,往往會產生職業倦怠。當下,教師的職業倦怠比較嚴重,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工作中缺乏思考與研究,在年復一年的教學中做不到常教常新,享受不到職業的成功感和幸福感,對這一職業感到乏味。
怎樣解決這一問題呢?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們:『如果你想讓教師的勞動能夠給教師帶來樂趣,使天天上課不至於變成一種單調乏味的業務,那你就應該引導每一位教師走上從事研究這條幸福道路上來。』梁啟超在《學問之趣味》中談得更形象,嘗到學問的趣味,應該堅持走的一條路就是『深入地研究』。不帶有研究精神,趣味便引不起來。趣味總是慢慢地來,越引越多,像倒吃甘蔗,越往下纔越得好處。
教師不堅持教育寫作,發揮不了帶動和輻射作用,不能成為更優秀的教師。優秀教師如果不能把自己的經驗、思想加以總結、提煉,寫成文章發表,他的影響力只能局限於一所學校或一個小小的片區。如果他勤於思考,善於總結,不斷地把自己的教學成果發表出去供人分享,他的影響就會超越時空的限制。
教師缺乏對寫作的熱情,一屆屆學生教下去,會形成惡性循環。當下,很多學生對寫作沒興趣,一提寫作文,便感覺頭疼,跟教師缺乏鮮活的寫作實踐引領有直接的關系。將來這些學生肯定還有一部分去當語文教師,由於他們對寫作缺乏應有的熱情,也很難把學生的寫作興趣激發出來。如此下去,就形成了惡性循環。
職稱改革後,對中小學教師在寫論文方面不再做硬性要求,但為了讓語文教師用自己對寫作的熱愛,帶動學生對寫作的感情,應當對語文教師的寫作有硬性要求。寫作能力是語文老師的基本素養,語文教師不寫東西,不是小事,我們需要從提昇學生語文素養、傳承祖國文化、培養祖國未來合格建設者的高度認識這件事。
(作者系蒲公英評論特約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