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教育  >  龍江教育  >  教育資訊
搜 索
『富養孩子』豈是金錢的堆砌
2017-09-01 13:57:30 來源:中國教育報  作者:鍾焦平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原標題:『富養孩子』豈是金錢的堆砌

  不知何時起,『富養孩子』成為一些家長信奉的圭臬。但『富養』的利弊對錯,社會上一直爭議不斷。最近有媒體發文認為,一些普通家庭非要不惜金錢養『貴』子,正在成為當下家庭教育中的一個突出弊病。

  浙江義烏一位母親給在杭州上大學的女兒每月1200元伙食費,沒想到女兒嫌少,反問母親『這是要餓死我嗎?』,並說同學的生活費是她的好幾倍。

  隨著近年來我國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的普遍提高,更多家庭具備了『富養孩子』的物質基礎,並從前些年『窮養兒富養女』的觀念進一步發展到男孩女孩都要『富養』。捨得為自家孩子花錢原本無可厚非,但如果迷信『富養』等於捨得『砸錢』,且不說長此以往家長自身能否承受,更大的危害在於可能會滋長孩子不健康的金錢觀、價值觀。

  有人提出,『富養孩子』要依家庭經濟狀況量力而行,有錢可以『富養』,沒錢就不要『打腫臉充胖子』。乍看有一定道理,其實不然。一個家庭怎麼纔算『有錢』?給孩子花多少錢纔算『富養』?因為不可能有明確的標准,所以對家長根本起不到多大的指導作用。要真正走出所謂『富養』的誤區,家長就要清醒地認識到:『富養』的核心要素並非金錢,而是教育智慧和教育方式。

  無論高收入家庭抑或工薪家庭,『富養』都不應以金錢作為衡量標准,『富養』之『富』,重點在於家長對孩子的關愛精神之『富』和教育智慧之『富』。相比金錢,家長更應該投入的是時間,是對孩子身心的關愛和足夠多的陪伴,幫助孩子從小建立完善的人格,養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試想,如果一個孩子對父母都缺乏感恩之心,恐怕很難指望其成長為對國家和社會有用的人纔。

  金錢投入的多寡,從來都不是育人的核心要素。在古代,孟子幼時家貧,但孟母三遷、斷杼教子,她用愛和智慧對孟子進行了真正的『富養』。在當下,山西長治女生李雪同樣用自己的行動做了有力的證明。她家境貧寒,父母均患有重病,在當地政府和社會愛心人士的資助下,今年順利完成了大學學業。最近,李雪把上班後首月的工資捐獻出來,用於資助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受到社會廣泛贊譽。李雪顯然並非『富養』的孩子,但她自立自強、積極回報社會的勵志形象,與某些從小被父母『富養』卻不懂感恩的孩子,形成了鮮明對比。

  把『富養孩子』簡單理解成捨得給孩子花錢,更像是出於一種惰性,有的家長以為這樣就盡到了教育的責任,釋放了對孩子的愛。歸根結底,還是因為教育智慧的缺乏,不知道『富養』的真意何在,不知道究竟該從何處發力。因此可以說,如果家長總是以工作太忙、不懂教育等為由推卸對孩子的教育責任,即便給孩子花再多錢,因為缺乏愛和智慧的支橕,也只能算是『窮養』。

  不難發現,要扮演好孩子『第一任教師』的關鍵角色,家長首先必須增長自身教育智慧,摒棄偏頗、錯誤的教育觀念,探索恰當的教育方式。倘若不能理解『富養』的真正內涵,不能參透『富養』『窮養』的辯證關系,即便『砸錢』再多,也很可能『播下龍種,收獲跳蚤』。

責任編輯:王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