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教育  >  龍江教育  >  教育資訊
搜 索
又到了一年一度迎新季 大一新生適應障礙如何緩解?
2017-08-31 10:13:10 來源:北京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大一新生的大學心願。

  又到了一年一度迎新季。

  有一些大一新生卻一時不適應新環境。醫學心理科醫生介紹,大一新生適應障礙多發生於入校後1-3個月內,以情緒異常和行為異常為主。情緒異常包括懮慮、煩惱、抑郁、焦慮、害怕等情感癥狀,行為異常包括退縮、不注意衛生、生活無規律等,還可能出現生理功能障礙,如睡眠不好、食欲不振、頭痛、腹部不適、胸悶、心慌等。一旦出現這類問題,大一新生應及時與老師、家長溝通,必要時可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

  適應障礙癥表現在三方面

  大一新生的不適應首先是在人際關系上。

  福建工程學院2016級1536名新生的網絡問卷調查顯示,56.3%的大學新生對大學的人際關系感到『不適應』或者『非常不適應』,而感到『非常適應』的僅佔到全部樣本的15.5%。

  大學新生對人際關系的不適應主要集中在與捨友和同學的矛盾、難以融入集體、找不到知心的朋友、感覺與老師的關系較為疏遠等。還有部分大學新生面臨著戀愛問題的困惑,渴望與異性交往,缺乏妥善處理與異性之間關系的能力,陷入焦慮,影響正常的學習生活。

  很多學生在長達十多年的基礎教育階段,重心基本都放在學習上,接觸的人基本是家人和老師、同學,缺乏與各種類型的人打交道的能力。大學新生有許多是獨生子女,個性鮮明且自我意識強烈,集體意識和對他人的理解包容能力較差,容易因為一些瑣事與捨友、同學等周圍的人起衝突。在與師長的關系上,已經習慣了中小學階段有父母、老師督促的模式,而大學裡無論是學習還是生活上的問題,都需要學生自己與任課教師、輔導員進行溝通,一些學生對這一轉變一時感到無所適從,難以習慣。而在與異性相處上,由於大部分大學新生在上大學前學業壓力大,與異性交流的機會相對較少,來到大學這個相對寬松的環境中,面對較多的與異性交流的機會或者不期而至的愛情,感到迷茫困惑,不知道如何處理,由此產生對大學人際關系的不適應感。

  大一新生對大學學習的不適應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

  『不適應』和『非常不適應』的學生,二者合計54.2%。在對大學學習不適應的原因調查中,47.7%的學生表示『教師上課講得快,信息量大,難以跟上教學節奏』,名列所有原因的第一位;而『課程難度大、課程多』佔29.8%,位列大學新生對大學學習不適應原因的第二位;另有16.1%的學生選擇了『得不到老師及時的輔導,有不懂的問題難以解決』;甚至有8.3%的學生選擇了『學習目標不明確,不知道上大學後學習為了什麼』。大學新生對大學學習的不適應集中表現在對大學教學方式的不適應、自身學習方式不能適應大學學習的要求、學習目標迷失三個問題上。

  調查顯示,對大學生活感到『不適應』和『非常不適應』的佔到了44.9%。

  不適應主要集中在飲食習慣不適應、水土不服、語言溝通存在一定障礙;還有部分大學新生對大學生活的不適應表現為缺乏基本的理財能力,開支無計劃,還未到月底就出現『月光』的情況;另外也有學生缺乏時間管理的經驗,無法在豐富多彩的大學課餘活動與較為繁重的學業壓力中取得平衡,生活變得毫無條理。這些典型的不適應現象嚴重影響了大學新生對大學生活認同感的建立,使許多大學生入學不久就產生較為嚴重的思鄉及焦慮情緒,而這種情緒往往缺乏應有的疏導,使部分大學新生的生活陷入了一種不良循環。

  新生入學教育滿意率僅4成

  新生入學的第一年被認為是大學教育的奠基年。研究者發現,成功的大學生活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第一年的學習經歷。第一年的適應不良可能導致新生學習興趣淡漠、學習參與度降低、學習成績不佳、人際關系出現障礙、精神和健康狀態不良,甚至中斷學業。不少學生克服重重困難進入大學校門,卻因為不適應高校生活而終結了自己的大學夢。

  國內相關機構的一項大學新生調查發現,僅有40%的人對學校的入學教育表示滿意。第三方調查機構麥可思研究院的一份名為『探索解決高校新生適應問題的有效途徑——高校新生適應性調查』研究項目指出,我國自動退學學生比例近3%。武漢一所『985工程』高校的招生就業辦公室人士表示,自動退學有兩種情況:一是發了錄取通知書,學生沒來學校報到。一般發生這種情況是因為同時收到境外高校錄取通知書,或者高考分數很低隨便填報的志願。二是在校期間學生自動退學,可能是出國也可能是其他原因。大家通常所說的自動退學,應該指的是到校報到之後再退學的情況。

  上海一所高校有關負責人介紹,學校每年實際錄取人數約3700人,但能堅持到4年後畢業的一般為3600人左右,另外100餘人基本都是中途退學的。他們中有的出國留學,有的不適應大學生活,有的學習有困難,還有的則是對專業不滿意、選擇退學明年再考等,情況不一。

  麥可思研究院的研究報告指出,美國高校學生輟學的情況屢見不鮮,尤其是入學後的前6周。在兩年制的社區學院中這種情況更嚴重。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於新生入校後對學校或專業不適應,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困難,或者面臨經濟狀況和人際關系的壓力。

  適應性教育高校重要課題

  美國高校都非常重視大學一年級的教育,許多高校都有專門為新生制定的輔導計劃、研討課以及定向課等課程,設有專為大學新生提供服務和支持的機構,公開發行關於大學新生生活的雜志(如《大學一年級的經歷》),還有專門的網站為教育管理者和大學新生提供信息交流和支持,為大學新生提供生活建議和學習規劃。

  目前,我國高校對大學新生適應性教育的重視程度普遍不足。因此,需要在新生入學教育時,將大學新生的適應性教育當作一個重要課題開展,將大學學習、生活、人際交往等方面的特點,以及可能遇到的問題向新生進行系統分析,對其進行應對方法和經驗的傳授,提醒新生有針對性地鍛煉,提高自己適應大學生活的能力;同時,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對不同新生遇到的不同適應性問題,通過個別談心,深入了解問題的根源,尋找最恰當的解決方式;再次,要注重大學適應性教育方式方法的創新,堅持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時代,利用微博、微信、貼吧等『互聯網+』平臺及邀請學長學姐、資深專家開展座談會等方式,線上線下結合,將新生的適應教育以『95後』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以增強實際效果。

  各高校要建立一支由高年級學長學姐、輔導員、專業課教師、專業心理諮詢老師等共同組成的輔導隊伍,為新生開展常態化的大學適應教育,同時提供個別的諮詢幫助服務,讓對大學不適應的同學第一時間就能尋求到所需的幫助,將可能加劇的問題消滅或控制在萌芽狀態。其次,制定可行的長效工作機制,對已經出現大學不適應情況的同學,建立檔案與工作臺賬,通過個別談心、關注其在網絡上的動態、學生乾部反饋、向任課教師了解等途徑,實時跟進和掌握這部分同學的動態,根據其最新變化,向其提供與之相匹配的幫助。

  同時,要充分發揮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加強家校聯系工作,糾正許多家長在孩子上了大學後就感覺完成了任務,從此采取不聞不問態度的錯誤做法,同時要使部分家長摒棄仍然想為孩子包辦一切、縱容孩子依賴心理的錯誤思想,通過及時有效的家校聯系,不僅要讓新生家長了解孩子在學校最新的學習生活情況,還要讓其與學校共同努力,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學習、生活技能,以適應大學的學習、生活。

責任編輯:王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