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教育  >  龍江教育  >  教育資訊
搜 索
抓住青少年的心,博物館『活起來』
2017-08-23 09:55:12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侯同佳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原標題:抓住青少年的心,博物館『活起來』

  【心直口快】

  博物館如何『讓文物活起來』,進而讓博物館『活起來』?這是近幾年博物館界都在思考和探索的課題。

  博物館的價值在於其容納的知識和氛圍,而能讓博物館的價值得以體現,讓博物館真正『活』起來的,是人。在眾多人群中,決定著未來文化和科學發展走向的,是青少年。因此,筆者認為,博物館應該放下身段,俯下身子,聆聽青少年群體的需求,尋找適合他們的方式,用清新活潑,充滿活力、親和力的表達『抓住』他們,這不失為博物館『活起來』的一種有效途徑。

  用與時俱進的時代表達抓住他們的心

  如今的青少年,越來越有獨立的思想品格,他們要用自己的方式去認識世界,理解世界。因此,博物館應為青少年量身打造一些創意展覽,用青少年習慣的語言,講述他們關注和渴求的內容,使展板上的文字不只是對文物和歷史的刻板講述,而是成為促進年輕觀眾學習和思考的指南針;用青少年喜歡的形式,表現展品內在的魅力和價值,使他們認識到展品所承載的文化和科學內涵。

  七月,故宮博物院舉辦的『我的家在紫禁城』展覽,以及首都博物館舉辦的『讀城——發現四合院之美』展覽,可謂是成功的案例。莊重的紫禁城和嚴肅的四合院不失風度地過了一把『賣萌癮』,以活潑可愛的文字、趣味盎然的創意活動,吸引了大批青少年進入展廳,去了解文物背後的故事。

  也有的博物館組織了一些活動,特別是暑期裡的夏令營,受到了孩子們的歡迎。比如國家博物館舉辦的『認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夏令營』等系列活動,讓青少年去展廳看文物、聽講解、感受氛圍,通過自己的思考形成對傳統文化的見解;在北京自然博物館開設的『植物星球』興趣班,孩子們可以自己動手實驗、參觀展品,了解植物生長過程、生物多樣性和人與自然關系等知識,探索科學海洋神奇而深邃的奧秘。

  青少年不只是博物館的觀眾,更是文化和科學的傳承與發展者。他們的參與,使博物館的存在更具意義。

  除了展覽和活動,很多博物館還為中小學生提供了做志願講解員的機會。比如,北京汽車博物館的『小小講解員』活動和中國科學技術館的『小小志願者』等項目,讓孩子們在接受專業講解員培訓的過程中,不僅能認知和理解中華文明和科學知識,還要用自己的話講出來,最終加入自己的思考、形成自己的見解。這樣的過程對孩子們是一種挑戰,卻能讓他們在歷練中,在強烈的氛圍中愛上傳統文化、愛上科學、愛走進博物館;而博物館在這一過程中,也以一種輕松活潑卻更有效果的方式實現了文化的傳播和教育。

  別讓『知識』擋住他們踏進博物館的腳步

  如今的博物館,正在打破傳統的傳播方式,努力讓形式更加靈動。但實際操作中,作為知識的傳播者,博物館還要轉變一種不良心態:

  博物館蘊藏的知識廣博而深奧,於是我們總有一種觀點:參觀博物館一定要學到知識、記住『乾貨』纔算沒有白去,否則只是走馬觀花,就是在浪費時間和精力。這樣的觀點無疑給青少年造成了無形的壓力,抑制著他們走進博物館的熱情,擋住了他們踏進博物館的腳步。

  客觀來講,參觀一次博物館、瀏覽一場展覽的確很難記住很多內容,但這並不意味著白來了,因為可能收獲了更重要的內容:在博物館感受了文化和科學的濃郁氛圍,見到了日常生活中看不到的藏品,體驗了日常生活少有的與藏品之間進行的思維碰撞……這種潛移默化的文化感染與熏陶,遠比簡單地記住幾個知識點更為重要,這纔是我們提倡走進博物館的要義所在。讓青少年用一種輕松的心態走近博物館、走進博物館,纔能最終讓他們愛上博物館。(侯同佳)

責任編輯:王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