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教育  >  龍江教育  >  教育資訊
搜 索
調查顯示:高職畢業生對母校的教學滿意度高於本科生
2017-07-10 11:58:47 來源:中國青年報  作者: 葉雨婷 實習生 蘇琬茜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又到了一年的高考志願填報季,每年這個時候,高職院校總會受到考生和家長們的各種質疑。雖然社會各方面都在強調技能人纔的重要性,但當人們面對『自己家孩子』的事時,『能上大學就不去職校』成為絕大多數家庭的選擇。

  

  然而,不久前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雖然在大學畢業生對母校的總體滿意度方面高職院校較本科院校偏低,但是畢業生對於高職院校的教學滿意度、核心課程評價、任課老師與學生交流程度等方面的滿意度均高於本科院校。

  這一數據引起了不少考生家庭和教育專家的關注,為何高職院校的教學更受到學生的認可?這是否可以扭轉人們對於高職的偏見?

  高職畢業生對母校的教學滿意度高於本科

  近年來,對於高職院校教學質量的討論一直不斷。有人說,如果能上本科就不要去讀高職,一個本科學生的含金量怎麼也比高職學生強;也有人說,近年來,二三本院校的辦學質量還不如好的高職院校,與其上一個無用的差本科,不如去讀高職學一門技術實用。

  近日,麥可思研究院發布的《2017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對於母校的總體滿意度方面,2016屆本科畢業生滿意度為91%,高職畢業生的滿意度為89%。

  然而,在教學和課程設計方面,2016屆本科畢業生對母校的教學滿意度為87%,高職院校畢業生為89%;本科畢業生對於核心課程滿足度評價為72%,高職畢業生為74%;本科院校在校生到課率為86%,高職高專院校到課率高達91%。

  對此,麥可思研究院執行院長郭嬌告訴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從2013屆到2016屆畢業生的反饋來看,高職院校的教學滿意度已經連續4年提昇,從84%到89%。而且,這一指標每年都高於本科院校2到3個百分點,數據變化的原因包括實踐環節、課程更新、核心課程以及師生交流這4個方面。

  郭嬌表示,『畢業生對母校的總體滿意度受多種因素影響,可以看出本科畢業生對母校的總體滿意度較高。但不論從畢業生還是在校生,不管從主觀評價還是客觀行為,不管是到課、測驗這些學習過程裡的投入還是畢業後的反饋來看,高職畢業生對母校的教學滿意度更高。』

  為何會出現這樣的差別?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陳宇表示,『這是因為高職高專課程更實際一些,他們教的內容可能更符合他們工作的實際需要。』

  陳宇說:『高職高專教育本身有就業教育的特點。教學課程和實際生產結合得比較緊密,這也是學生對高職院校的教學比較滿意的一個原因,因為學生學了這個課程,到工作崗位上就可以用。』

  學生對上高職和上本科的期待不同

  近年來,『大學無用論』和高職院校日漸上昇的『人氣』形成了鮮明對比,不少職業院校校長因此認為,自己憑借教學內容就可以『碾壓』本科院校,這一數據的出現更是讓高職院校有了『驕傲』的資本。

  對於這一問題,中國職教學會質量保障與評估研究會理事長李志宏在接受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采訪時表示,職業教育和本科教育的定位不同,對於學生來說,他們對於兩者的期待也不同。

  李志宏表示,本科院校的學生對於大學的期望值會高一些,對於高職院校的學生來說,他們中的大部分可能是貧困家庭學生,解決就業問題是他們入學的主要目的,人的期望值不同,滿意度也就不一樣。

  『越是低層次的學校,老師們就越全身心投入教學。而在高層次的大學裡,老師的主要精力不在教學上,而在搞科研上,然而,學生期待有更多優秀的教授、院士直接授課,但是他們沒有精力的時候,學生的滿意程度就有了落差。』李志宏說。

  李志宏表示,高職高專院校更專注教學是值得肯定和鼓勵的。『如今高職高專的生源越來越少,所以學校更會認真對待每個學生,防止學生退學。高職也需要借此樹立自己的品牌,所以會更用心地對待教學任務。當然,高職的文化氛圍不如老牌大學,老牌大學可能成材率更高』。

  通過《報告》可以看出,對於教學工作的組成部分,調查中一項『2016屆畢業生與任課教師課下交流程度』的結果顯示,2016屆有52%的畢業生與任課教師『每周至少一次』和『每月至少一次』課下交流,其中本科畢業生有23%與任課教師『每周至少一次』課下交流,低於高職高專畢業生(34%)。

  對此,陳宇表示,這是兩種教育模式的不同。『高職高專不僅要教知識理論,更重要的是教實際操作和工作本領,這不是講一堂課就完了,還需要反復地練習,需要老師「耳提面命」、手把手地教,交流多一些也是很正常。但是,如今師生交流不夠確實是本科院校的一個缺點』。

  教育部職業技術教育中心研究所學術委員會秘書長姜大源也認為,高職學生對課程滿意是當然的,也是因為高職學生的課程是工學結合,本科生則離工作實踐較遠。

  姜大源表示,高職院校在課程開發等方面和本科院校相比有優勢。『本科院校的學生從高考200分到600分都有,但是差幾百分的學生用的課程體系和教材都是一樣的。對於高職院校來說,教學課程是「躬行」的,不是「紙上」的,這是高職教育成功的地方』。

  高職發展不要跟著普通本科『亂跑』

  高職院校的教學受到學生的肯定,對於高職院校來說不僅是一種肯定,更應成為鞭策高職院校改革發展的力量。

  《報告》顯示,2016屆本科畢業生和高職畢業生對於母校學生工作的滿意度均為84%;本科畢業生對於母校生活服務的滿意度為86%,然而高職畢業生對此的滿意度僅為84%;對於是否推薦母校給親朋好友就讀的比例,本科畢業生為68%,而高職畢業生僅為64%。

  郭嬌表示,高職院校在教學方面仍有需要改進的地方。『首先是要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報告》顯示,49%的高職畢業生認為這是母校教學最需要改進的地方,本科為46%。其次是部分專業的核心課程滿意度急需提高,以電子信息大類為例,核心課程滿意度在高職各專業大類裡最低,僅為65%,不僅低於高職總體水平(74%),也低於本科的工學(70%)』。

  對此郭嬌認為,這些數據可以看出,高職院校在教學上有自己的特色優勢,未來高職院校發展也應堅持『特色』這兩個字。

  姜大源也表示,高職院校在發展中決不能放棄自己的特點,『不要跟著普通本科亂跑』。『堅持高職院校的特色就是指不忘初心,要滿足社會的需求,因為高職院校是需求導向的,不是昇學導向的。』

  『所以職業教育要堅持三條:第一,職業教育必須要走出去,為國家大戰略服務;第二,職業教育要服務於實體經濟;第三,職業教育要起到精准扶貧的功能,職業教育是重要的教育扶貧方式。』姜大源說。

  姜大源認為,每種教育模式都有自己培育的目標,不能混為一談。『高職教育不是培養科學家,而是大國工匠。一個人可以15歲當博士,但是一個15歲的人絕對當不了大國工匠,大國工匠是需要長期積累的』。

  在堅持特色的同時,高職院校在發展中也應有前瞻性。

  陳宇表示,如今科學技術發展快,產業昇級也非常快,產業結構正在變化,工廠裡的生產技術在昇級,生產在迅速數字化、程序化、智慧化。在這種變化中,企業對工人的要求已經不限於掌握更多的基礎知識和專業技能,而且要求工人對知識和技能的掌握要更加靈活,更有主動性和創造性,更有創新精神。

  『高職院校的核心課程要追蹤技術革新和科技發展,不斷地調整和改進,讓學生掌握更新的技術,保持他們的優勢。』陳宇說。(記者 葉雨婷 實習生 蘇琬茜)

責任編輯:王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