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教育  >  龍江教育  >  龍江要聞
搜 索
高考40年:主題是變革 旋律是奮斗
2017-06-08 15:01:20 來源: 東北網-齊齊哈爾日報  作者:鄒博寧 路久寬 胡文妍 王子健 馬文夢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6月8日訊 2017年6月7日,一年一度的全國高考正式拉開大幕。1977年,關閉十餘年的高考考場重新開啟。迎來了一代又一代人通過高考實現夢想的時代。40年來,高考記錄了一代又一代人『知識改變命運』的痕跡。回顧過去的40年,高考本身一直在改變,同時它也改變了無數人的人生命運。

  光陰荏苒,四十不惑。無論時代如何變化,高考如何變革,中國人對知識的尊崇、對夢想的追求從未改變。高考是首青春的歌,主旋律依然是奮斗。

  考生家

  高考改變了許多人的命運,因此,許多家有考生的家庭也在悄然發生著變化。

  田貴清的人生軌跡於1977年12月25日再次走進高考考場的那一刻發生了改變。從放下鋤頭到拿起教鞭,如今的他在教育戰線上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優秀人纔。每年高考時,他都會想起當年的高考。

  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高考雖沒有了『老三屆』的壓力和艱辛,但生活條件依然艱苦,考上大學就能端上『鐵飯碗』,是改變整個家庭乃至一個村莊命運的唯一希望。自1999年開始,基於解決經濟和就業問題,全社會迎來了普通高校的全面擴招,圓夢大學的道路越顯寬泛,而此時,上什麼樣的大學、選擇什麼樣的專業成為那個時代高考更為關注的焦點。

  今天,高考的第40年,在齊齊哈爾中學考場前,孩子們站在校門口,喊著『加油、必勝』的口號,班主任老師、科任老師紛紛趕來為他們助威,家裡幾輩人同時陪孩子來高考的場面已經不罕見,親戚朋友也都紛紛詢問關注,有個考生的家庭,儼然已經成為這幾天全社會的焦點。已經送走了兩屆畢業班的班主任老師隋鑫則把今天的考場看成是孩子們人生中必經的一個階段和一個過程,而並不是可怕的敵人,他認為時代賦予了當代青年更多元、更自主的選擇,積極樂觀的心態也正是高考發展成熟、進步的表現,而這些也恰恰是這個時代發展進步的表現。

  高科技

  隨著科學技術不斷發展進步,應用的范圍越來越廣,服務於高考的高科技手段也越來越多。其中,防作弊手段就是應用於高考中的一大科技利器。

  在過去的高考考場上,如果想作弊,無外乎就是傳個紙條,帶個小抄,而隨著現代化設備的不斷增多,在考場上想投機取巧的人,他們的作弊手法也越來越先進。電子設備、手機、無線電紛紛上陣。

  現在防作弊光靠過去監考老師的來回巡考顯然已經不現實了,各大考場除了在考場內放置電子屏蔽設備外,我市的電子屏蔽車也在各個考點來回巡邏。據我市第三中學校長孫輝介紹,考生進入考場時,除了必要的文具以外,其他物品均不讓帶入考場,就連手表也是不可以的,每個教室均在黑板上方配置了鍾表。同時進入教室前會有一名監考老師手拿金屬探測儀進行檢測,可以說將所有現如今防作弊的器材武裝到了牙齒,畢竟科技也在更新,如果防作弊不能跟上科技的腳步,那就無法保證考試的公平。

  高科技還用於服務上,過去的考生如果粗心在臨考前出現身份證丟失的情況,可是大麻煩。而今,雖然還達不到現場辦理身份證的水平,但是公安部門在戶政窗口開闢了綠色通道,考生可以先進考場,由家長去窗口辦理,並且辦理時間也完全可以立等可取。

  准考證

  這40年來,每一代人的高考准考證都有著不同時代的氣息,也能彰顯出時代的特點,在悄然變化中給一代又一代人保留著那份難忘的回憶。

  記者查閱資料發現,1977年的高考准考證真是相當具有年代感。當時的准考證還是單色或雙色印刷,部分欄目需要手寫。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准考證由各省、市、自治區自行印制,印刷較為簡陋,在規格、形式等方面也不盡相同。在樣式上有對折式和卡片式之別,版式上有橫版和豎版之分。到了2010年前後,一些省市的准考證從統一發放變成了自己網上下載打印,還有一些省市的准考證由紙質變成了IC卡,考生持IC卡准考證刷卡進考場,可以說更加人性化了,即便不小心丟了,也能很快補救。

  今年,在市恆昌中學高考考點,張辛看著兒子走進考場的身影深深地感嘆:『我是上世紀80年代參加的高考,現在我的孩子已經迎來了高考。我還記得我當年的准考證,是一張巴掌心大小、顏色泛黃的紙片。如今想來,真是恍如隔世。』

  40年時光飛逝,太多人的命運因高考而改變,而高考本身也改變得太多。而那一張張准考證,就像時代的印記見證著歷史的變遷。

   關注度

  高考的前幾天,各地的朋友圈已經被刷屏。與高考相關的帖子和信息撲面而來,全社會似乎都與高考息息相關。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高考的受關注度也越來越高,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的高考生,除了本人把高考作為一次永久的記憶之外,似乎外界甚至是家裡人都不會過多地關注。而到上個世紀末和本世紀初,家有考生的高考家庭就開始以考生為中心,周圍的人也盡量為參加高考的學生提供方便服務。

  記者也來到了市第四十五中學考點。距離考試還有1個多小時,學校周圍已經開始限行,分流車輛。『這麼做是為了維持周邊的交通秩序,為考生們營造更好的環境。』鐵鋒區交警大隊的民警如是說。除此之外,記者還在現場看到了一輛隨時待命的消防車。在考場附近,不時有一輛輛免費接送考生的車輛前來,他們或是協會組織,或是的哥、的姐,又或者是自發的愛心人士。

  『孩子已經進考場了,告訴家裡人放心吧!』一位家長正向電話那頭的家人匯報情況。『現在孩子考試,整個家族都跟著操心,這兩天親朋好友多次打電話關注孩子情況。』剛撂下電話,這位家長的微信又響了起來……

  考場外,除了焦急等待的家長們,還有各商家忙得熱火朝天。『您好,看看我們的優惠套餐吧。』『給孩子辦張卡吧,暑假來玩一玩。』『訂10桌我們還贈送1桌!』……飯店、駕校、通訊公司、教育機構、旅行社等都看中了這個商機,來到學校門口,賣力宣傳自家產品,送水、送扇子、送坐墊,想盡一切辦法給人留下好印象。

  時間點

  高考40年,不僅在內容上進行不斷的改變,就連考試時間也在隨著具體情況逐漸變化著。特別是2003年將高考時間由7月改為6月,備受社會各界關注。

  據記者查閱相關資料,多年以來,社會各界對7月高考都存在爭議。主要原因是天氣炎熱,對考生考試、老師閱卷、家長照顧考生等方方面面都十分不利。而且,在我國南方的許多省份,7月洪澇和臺風頻發,給高考的組織工作帶來諸多不便。

  為此,教育部就高考改期一事進行了調查研究工作。中國氣象局向教育部提供了1995—2000年期間逐年6月10日—20日、7月5日—15日全國31個省會級城市的最高氣溫、最低氣溫、平均氣溫、平均降水量和臺風的發生頻率等相關氣象信息。數據顯示,6月10日—20日的平均氣溫為23.738℃,而7月5日—15日的平均氣溫為25.326℃;6月晝夜溫差在10℃左右,大於7月高考期間的不足9℃,臺風的平均發生率和洪水發生率也比7月小。教育部在進行了信息比對、反復論證的基礎上認定,為全國考生和與高考相關的人群考慮,將高考時間改在每年的6月較為適宜。

  一位1983年出生的劉女士告訴記者,她是2002年參加的高考,趕上了最後一年在7月份考試,那時候的天氣很熱,沒有空調、電風扇也不起作用,印象最深的是英語考聽力的時候,怕有噪音聽不清,必須把門窗都關上,想想7月份的天氣,在悶熱的考場聽聽力,這感覺現在想想真的無法用語言形容。

責任編輯:王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