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講述校訓故事涵育核心價值】哈爾濱商業大學以誠為本育現代儒商
東北網5月25日訊(記者 楊帆)在哈爾濱商業大學,有這樣一個傳統,考試作弊被直接取消學位,誠信教育在哈商大教育教學各個環節被一以貫之。2010年學校在英纔學院設立『誠信考場』,無人監考學生依舊誠信考試,後來『誠信考場』在學校被推廣開來。在這所全國第一所的商科大學裡,商大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皆以至誠為基,以信雅為本。

哈爾濱商業大學文化館。
哈商大校辦副主任馬健曾全程參與校訓的編選工作,他告訴記者,2000年,教育部批准黑龍江省財政高等專科學校與黑龍江商學院合並組建哈爾濱商業大學。『追本溯源,哈爾濱商業大學的辦學特色,重在一個「商」字,商無信不立,無誠不興。因此,在2003年,校訓被正式確立之前,誠信二字,就一直是學校一以貫之的精神內核。』

哈爾濱商業大學校訓。
『求真至善,修德允能』內涵豐富,目標宏遠。『求真』乃謂以孜孜不倦的精神,以百折不回的求知欲望,去頑強探索,尋求真理、真知、真實、真誠,真正把握事物發展的內在規律與做人、務事之真諦。『至善』者,語出《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不僅學究天人,而且品德高尚,達於世事、社會與自然之和諧,掘棄小我,達於大我;不僅獨善其身,而且胸懷圜宇,兼濟天下。『修德』是品行索求,『君子以厚德載物』,生生不息。『允能』者容納、允許能者為先之意也。有兼容、開放、平等之寓意,大道之行,天下為公,是為大同。他進一步闡釋,求真是過程、至善是目標、修德是方法、允能是條件,四者缺一不可,只有相輔相成,纔能培養出合格的黨和國家建設者。

哈爾濱商業大學校訓。
『校訓精神可概括為二十個字:大商大雅、大商鑄纔、大雅育人、商雅兼備、經世濟民』,研究生學院王福友告訴記者,『校訓的深刻作用不僅體現在學生在校的各個方面,更能夠實現學生在離開學校後,將校訓精神與個人工作作風、家風結合,學生雖然離開校園,但商大校訓在以另外的方式服務著社會。2000年合校,2006年獲得博士單位,哈商大立足於服務龍江,深耕第三產業發展,為龍江各行業提供大量人纔,如果說學校是個大家庭,那麼校訓就是「家風」、是家庭的靈魂。』
一直以來,哈商大一直秉承著大商大雅的辦學宗旨,以誠為舵,以信是帆,以行為養成教育為切入點,以校訓、校歌、校標為載體,以校園文化建設支橕,以第二課堂和學風、教風、校風建設為途徑,以教育、管理與服務相結合為保障,努力鑄就誠信商魂,培養具有較為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並彰顯時代精神的現代儒商。校訓儼然成為商大的一種文化,流入每一個哈商大人的血液,成為哈商大人的精魂,張新知教授就是其中的一位。
張新知教授將30多年間收集的1.5萬件藏品全部捐獻給學校,建了貨幣金融博物館、哈爾濱商業票證館、文革票證館三個專業展館。這些貨幣和票證價值上千萬元,而他說,『我收藏這些貨幣的目的是為了教學和科研,它們的研究價值和歷史價值已經遠遠超過了本身的經濟價值。』
展館迄今累計接待社會各界參觀10餘萬人次,在實踐教學、愛國主義教育、思想道德教、歷史文化教育和科普教育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張新知教授捐建的展館遠近聞名,館中藏品價值也為人關注。近幾年,錢幣市場連續火爆,一些藏品的價格上漲驚人。此間有多位做錢幣收藏的私企老板先後登門或電話懇談,願出巨資購進他館中的藏品,這對還有外債的張新知教授來說無疑是天大的好事,還債、巨額收益一舉兩得,可他張新知教授婉言謝絕了。家人及了解內情的同事朋友都不理解,問他究竟圖啥,張新知教授說,『歷史文化的價值不能用錢衡量,錢有花完的日子,文化卻可以代代傳承,惠及社會』。
張新知教授依托館藏對中國貨幣金融史和錢幣學進行不懈研究,著書立說。具有開創意義的系列科研成果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用智慧與汗水換來碩果盈枝,確立了他在中國貨幣金融史尤其錢幣學研究領域獨樹一幟的學術地位。
當記者問起是什麼力量牽制,何種情懷激蕩,讓他金錢面前心不動,厚遇當頭身不移?張新知說,是大商大雅校訓的精髓使然,是代代商大人身上流淌的至誠之心、至善之境使然,是經世濟民的儒者情懷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