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7年的一天,6位北京理工大學的畢業生小聚,他們事業小成,藍鴻穎成為公益人士,呂長銀自己創業擁有了自己的公司,海歸女科學家孟祥瑜組建了實驗室,龍柯翰回到家鄉雲南,鼓勵著一屆又一屆學生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聊著聊著,他們聊起了10年前寫下的一封信,那是當時的他們寫給現在的自己的,6個人很感慨,他們實現了當初的諾言……
這是北京理工大學生命學院2016級本科生2班學生表演的穿越情景劇——《十年後的我們》,以此為自己的『德育論文』開題。在北理工,每位學生畢業時,除畢業論文、畢業設計外,還要完成『德育論文』,進行『德育答辯』,這個傳統已堅持了15年。
給未來的自己寫封信,成為本屆學生『德育開題』的內容之一,學生們在信中暢談著小目標和大夢想。壯族學生龍柯翰想回到家鄉,為當地的孩子帶去優質的教育資源;馬一棟想安心學術,將來成為神經生物學家;來自青海的娜仁高娃則立志要推廣家鄉的民族藥業;藍鴻穎雖然沒有什麼具體的目標,但她期望自己能『自信勇敢、獨立堅強』……寫下的信,就是對自己的承諾,大學四年甚至更久遠的時間,學生們要對照承諾,提昇自己、發展自己。寫給未來的信將被投遞到至善園一層的『未來驛站』,大四畢業前夕方可再度開啟。
除了學生寫信,北理工的校領導、教師也組成德育開題指導小組,指導學生樹立目標,鼓勵他們勇敢前行。此外,去年,學校還給學生開出『德育書目』,包括《苦難輝煌》等十本書,請同學們分享讀書心得。
『德育論文』開題後,大二大三期間,全體學生還要經歷中期檢查,大四則要撰寫3000字到5000字的德育論文並完成答辯,系統總結和反思大學四年的學習、生活、思想、道德情況。自2003年以來,該校已有4萬多名畢業生參與德育答辯。
目前,北理工正在建設學生成長大數據綜合評價系統,將囊括學生思想、體育文化素質、創新創業、學業等十大類學生綜合素質發展信息,每一類又細分為多項指標。該系統有望明年啟用,學生將擁有電子『德育檔案』,學生大二大三德育中期評估時,可對照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