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宏觀經濟政策調整的哲學基礎(哲學)
1、材料:(1)政策方向的變化:從『反通脹,防過熱』,轉向『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
(2)四萬億擴大內需財政政策出臺的背景:『出口導向型』發展模式遇阻:a它以消耗國內資源,導致生態環境惡化為代價;b西方國家金融危機導致需求下降,使我國出口下滑。
(3)在『調結構』中提出實施一系列促進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措施。
(4)金融危機下很多企業(勞動密集型)陷於困境,但也有不少企業憑借技術,產品優勢衝破困局,進一步發展壯大。因此,不少人士指出,經濟危機對我國既是『危』,又是『機』。
2:設問:(1)運用相關哲學原理,分析上述我國宏觀經濟政策調整的依據。
(2)如何看待危機對我們來說既是『危』,又是『機』的觀點。
3、考點:(1)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在一定條件下轉化的原理。A社會主義的本質和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決定了發展是硬道理,是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主要矛盾,提出全力保增長正是抓住了這一主要矛盾(增長關系就業,就業涉及穩定,穩定纔能發展)。B從前一段強調『反通脹,防過熱』轉向『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體現了矛盾主要方面會在一定條件下轉化。C把『保增長』與『擴內需、調結構』結合起來,體現了事物發展普遍聯系的原理,『出口導向型』發展模式,雖在一般時期促進了增長,但以犧牲資源和環境為代價,難以為繼,擴大內需性刺激國內需求和消費纔能協調的持續發展。
(2)在調整結構中重視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既體現了抓住主要矛盾方面(保增長的基礎和重點,是農村經濟的穩定發展),又體現認識與發展的關系,體現一切從實際出發的思想路線(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村經濟穩定發展有關全局)。
(3)認為(經濟危機對我們既是『危』,又是『機』是正確的,這不僅為許多企業的實踐所證明,而且有其合理的哲學基礎,矛盾的雙方有了能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這個條件就是我們能夠面對危機,采取正確的政策,調整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四、唯物史觀:人民群眾的地位和作用(哲學)1、材料:(1)中國古代思想家的言論:『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荀子)
(2)近代中西方一些思想家的言論:『捨英雄幾無歷史』(梁啟超)作為英雄人物就在於,他『一言可以興邦,一言可以喪幫』(胡適)『世界歷史是偉大人物和王朝的歷史,而不是一般人民的歷史』而偉大人物是某種世界精神的代理人(黑格爾)
(3)人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
(4)黨的『十七大』指出: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功由人民共享。
2、設問:(1)材料各反映了什麼樣的歷史觀。
(2)科學發展觀和『十七大『關於人民群眾的提法,體現了什麼哲學原理。
3、考點:(1)中國古代思想家關於『民『的觀點,包含有重視、肯定人民群眾作用的積極成份,但主要是從封建的君主關系角度來闡述的,目的是維護封建君主和剝削階級統治的長治久安,還隱含著害怕人民群眾的心理。
(2)材料2中近代西方思想家的言論,都屬於歷史唯心主義觀點,其中前兩個屬於主觀唯心主義。材料3講的就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
(3)科學發展觀和『十七大』關於人民群眾的提法,其哲學基礎是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強調人民群眾是創造歷史的主體和決定力量,我們黨要貫徹科學發展觀,推動我國的改革發展,就必須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