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教育  >  校園  >  心靈診療吧
搜 索
將批評化為動力 在自尊被挑戰時接納自己
2008-01-24 09:55:50 來源:中國青年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回想一下,從小到大你挨過多少次批評?被批評的感覺如何?讓你記憶最深刻的挨批是因為什麼?

  挨批並不陌生,絕大多數人多少都經歷過。那些比我們地位高、對我們影響很大的人,掌握著批評的權利,比如老師、長輩或領導。嚴肅、嚴厲常常是掛在批評前面的修飾詞。

  挨批時的典型感受包括頭皮發麻、心跳加速、難堪、尷尬、惱怒等,恨不得有個地縫鑽進去。如果是受到私下批評,還不至於那麼叫人痛苦,畢竟別人都不知道,影響有限;而要是像文中的趙雨和張瀾一樣,受到了公開批評,雖然沒被點名,但這份心照不宣,卻讓人非常難受,如百爪撓心,叫人難以消受。

  批評,尤其是公開批評,嚴重挑戰著人們的自尊。根據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人們都有尊重需要,例如希望維持良好的自我形象、堅信自己的價值以及被人認可等。尊重需要是一種缺失性的需要,對個體身心健康發展非常重要,必須得到滿足。而批評是對人的否定評價,本身就是一種懲罰。而公開批評,使被批評者的錯誤赤裸裸地暴露在眾目之下,這一狀況帶來的壓力之大可想而知。

  批評還挑戰了人們的另外一個缺失性需要:安全需要。作為剛留校的年輕教師,趙雨本在人群中自在逍遙,那次重大教學事故和不點名批評,突然使她成了風口浪尖上的人物,成為大家議論的焦點。她的存在似乎被放大了,仿佛老有眼睛時刻盯著自己,說什麼、做什麼都覺得別扭。而張瀾本來很享受她的白領新工作,也在女上司的火眼金睛之下,變得謹小慎微、終日惶恐起來。這看似保護的不點名,讓同事猜疑,讓自己憋屈。所以文中的趙雨『真想拽住每個人大吼』。可見,這種不確定性加深了人的不安全感,讓當事人非常難受。

  當然,換個角度來看,領導對下屬的不點名批評常常是出於愛護員工的好意。然而,善意如果不注意方式有時可能招致相反的結果。周伊柏的新領導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使她被同事誤會,進而被反感和孤立,這可是周伊柏本人萬萬不想的。

  其實,無論從管理還是教育的角度而言,批評都不是激勵人、培養人的最好方式。相反,作為一種懲罰,批評從來都被證明是下策。它使人產生恐懼和焦慮,讓人『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妨礙對認知、審美及自我實現這些更高的成長性需要的追求。批評還可能導致逆反和抵觸心理,給上下級、親子、師生關系帶來負面影響。

  作為管理者,挖掘下屬的正向資源,使其充分發揮所長,營造民主和諧的氛圍,更有利於激發下屬的潛能。『士為知己者死』,一個被充分欣賞和有廣闊發展空間的員工,通常會竭盡全力工作的。

  作為上司,了解和尊重下屬也非常重要。如果正義感強的新領導能夠更細致地了解周伊柏的真實想法,我想他一定能找到更好的解決方法。

[1]  [2]  下一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