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教育  >  龍江教育  >  教育資訊
搜 索
廣西各級各類學校推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 民族文化浸潤美麗校園
2022-01-04 10:05:58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中國教育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圓凳石桌都是壯錦、銅鼓元素設計,豆腐坊、藏寶閣(農耕文化展室),中華民族文化多彩紛呈……廣西壯族自治區來賓市忻城縣紅渡鎮馬蹄小學曾是深度貧困縣深度貧困村一所村級完全小學,卻是廣西民族文化教育示范學校,校內裝飾獨具壯鄉文化特色。

  近年來,廣西充分利用民族優秀文化資源,推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講述各民族團結奮斗的故事,不斷鑄牢各族師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

  『走在隆林民族學校,你會發現來自各個少數民族村的孩子非常自信地跟大家打招呼,每個孩子都落落大方。』這是到隆林民族學校考察的教育專家的真切感受。

  隆林各族自治縣是苗、彝、仡佬、壯、漢等5個民族的世居之地,是我國兩個各族自治縣之一。自1983年起,隆林先後在高中、初中和小學3個階段開設民族班,至今已有2.52萬名各族學生先後進入民族班學習,其中少數民族學生佔98.64%。

  隆林縣教育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各族群眾的教育觀念發生明顯轉變,對教育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德峨鎮田壩村達毛屯彝族人黃仕章,家裡4個女兒全部考上了大學。『少數民族地區對教育越來越重視,推廣普通話起到關鍵作用。』隆林縣語言文字工作者介紹。隆林縣是廣西近年來推廣普通話的重點縣,廣西教育廳多次派人深入該縣村屯學校推廣普通話。

  近年來,廣西把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作為基礎性工作來抓,共同鑄牢各族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發揮學校基礎陣地作用,全面落實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作為教育教學基本用語用字的法定要求,將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使用和規范化要求納入學校教育教學各環節,所有中小學全部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進行教學,實現100%全覆蓋。

  2020年廣西普通話普及率為85.68%,高出全國普通話普及率4.96個百分點,位居西部地區前列,提前5年達到教育部、國家語委的要求。

  抓好課程教材和資源建設

  2021年9月6日,新學期,東興市京族學校一派熱鬧的場景,學生正在展示獨弦琴演奏、高腳罾行走……該校將民族團結和愛國主義教育滲透到各個學科,開設特色的京語教學、獨弦琴、京族歌舞等興趣班。

  東興市京族學校在校生952人,其中京族學生641人(佔比67%),京族學生和其他民族的學生一起學習。

  『京語課上,我會指導學生學好普通話、使用規范漢字,同時將各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融入課堂教學內容。』學校京語課教師施維銘說。根據學科特點深入挖掘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滲透點,廣西在體育、音樂、美術、語文、歷史、地理等相關課程中嵌入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內容。

  廣西嚴格按照國家統一部署,全力推進道德與法治(思想)、語文、歷史三科教材統編使用,2017年秋季學期起與全國同步在全區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啟用統編三科教材,2019年秋季學期實現義務教育階段全面使用,2021年秋季學期在普通高中起始年級開始使用統編三科教材,到2023年秋季學期,將實現全區中小學統編三科教材使用全覆蓋。

  同時,廣西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課程、進教材、進頭腦,每年都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發放《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生讀本》,還開發地方教材《壯美廣西》《紅色廣西》《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壯美廣西:大學生形勢與政策》等。

  課堂教學滲透民族團結元素

  2021年『六一』國際兒童節當天,南寧市武鳴區太平鎮慶樂小學32名新加入中國少年先鋒隊的小學生身著民族服裝在民族團結文化長廊前,用壯語齊唱《我和我的祖國》。

  慶樂小學建於1950年,是一所壯族聚居區的村級完全小學,學校有一至六年級9個教學班,壯族學生佔98%以上。這裡的學生人人會唱一首山歌、會一種民族傳統體育、會壯漢雙語,學校把唱山歌、跳竹竿、拋繡球、滾鐵環、打陀螺引進課堂,采用壯漢雙語教學。

  和慶樂小學一樣,廣西其他民族中小學同樣發揮民族文化育人作用,在校園不同角落增加繡球、銅鼓、壯錦等特色文化元素。

  決明子、半枝蓮、白花蛇舌草……南寧市新興民族學校創設『壯鄉百草園』栽種瓜果蔬菜、特色中草藥;壯族服裝、草鞋……貴港市覃塘區蒙公民族初中『那博物館』,分為壯族生活用具區、壯族農耕用具區、壯族民間文化區3個區域;南寧市沛鴻民族中學開發『拋繡球』等10多項具有民族特色的體育校本課程,並將武術、踢毽子等納入南寧市體育中考項目。

  廣西教育廳副廳長李清先介紹,廣西各地中小學校以當地的文化資源感染學生,在民族文化教育中宣講民族團結進步知識,努力營造富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點的校園文化氛圍,進一步激發學生尤其是少數民族學生的歸屬感,增強文化自信。

  作者:本報記者周仕敏

  《中國教育報》2022年01月04日第1版版名:要聞

責任編輯:曹麗麗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