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研究與有用的研究怎樣兼顧
講述人:華南理工大學機械與汽車工程學院教授袁偉
大四那年,家境並不富裕的我原計劃畢業後便工作賺錢補貼家用,但父母堅定地支持我讀研。工作後,科研、教學、培養學生成為我的三大主業。憑借努力,我先後兩次破格晉昇,畢業當年評上副教授,32歲那年,成為學院最年輕的教授和博導。
科研是一場修行,科研人要甘於寂寞,啃得了『硬骨頭』,坐得住『冷板凳』。這條路上,我經歷過太多失敗,也時常被成功的喜悅包圍。
還記得攻讀博士時,由於實驗樓拆遷,科研條件一度非常艱苦。我和兩位師弟長期擠在只有三四平方米的小實驗室裡,經常四處借設備,但大家還是挺了過來。憑借努力,我還獲得了學校和學院的優博創新基金資助。
近些年,我的研究專注於新能源汽車及相關領域。隨著這一行業的迅猛發展,我時常感到團隊建設趕不上發展需求。相應地,也產生過兩大困惑。好在答案在不停歇地實乾中越來越清晰了。
第一個困惑是:到底該做『有趣的研究』還是『有用的研究』,是聚焦科學前沿還是瞄准技術難題?我帶著團隊一邊堅持基礎研究,一邊衝在產學研融合第一線,重點攻關生產應用中的『卡脖子』問題。漸漸地,我深感,基礎研究有力支橕著應用研究,而應用研究中的發現為基礎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與靈感。這正是科研界常說的:搞科研既要『頂天』也要『立地』,不僅要佔領科學高地,還要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要把書架上的東西放到貨架上』。現在,我們已為十多家行業領先企業提供技術支持,科研報國的信念越來越堅定。
第二個困惑是:機械專業本身偏工程、偏技術,在從事機械、能源、材料多學科交叉課題研究時,我們常感到『先天不足』,很多想法受限於專業和平臺難以實現。但經歷了多年探索後,這個難題也基本解決了——在實踐中,我們磨煉出了跨學科、跨專業、跨領域的研究能力,而這種能力正是持續創新的源頭。
2013年年初,父親因病去世,『子欲養而親不待』成為我終身的遺憾。辦公室裡書櫃一角,至今擺放著我和父親游覽植物園的合影,照片中父親緊握著我的手,這份愛成為我前行的動力。現在,我已入選科技部和廣東省領軍人纔,得到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資助。在『雙碳』目標驅動下,我將帶著團隊執著前行,走向更廣闊的科研舞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