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美育工作者來說,『知行合一』理念鮮明體現了以美育人的教育目標和培根鑄魂的引領方向,給人以深刻啟迪,對於提昇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高度具有重要意義。
『知行合一』是中國優秀傳統思想的結晶
千百年來,中國歷史上許多著名的哲學家和思想家對知行關系這一命題給出了自己的獨特詮釋。關於知行關系的討論,最早見諸《尚書·說命中》,『非知之艱,行之惟艱』;《左傳·昭公十年》中也有闡述,『非知之實難,將在行之』。其中的『知』側重於認知層面,『行』側重於行為層面。明代思想家王陽明提出『知行合一』說,明確提出『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以知為行,知決定行』『知之真切篤實處便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便是知』等觀點,強調知與行是相互依存的,『知』是『行』的出發點,『行』是『知』的歸宿,『行』的根本目的,是要徹底克服『不善的念』而達於『至善』。王陽明告訴我們,認識事物的道理與將此道理在現實中踐行是不可分割的整體。
中國共產黨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中,也是從理論與實踐關系的角度認識知行關系的。毛澤東的《實踐論》深刻闡釋了實踐與認識的矛盾運動以及認識發展的辯證過程,極大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認識論。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在不同場合提到『知行合一』,從不同方面對這一中華優秀傳統思想進行了新的闡發和解讀,賦予『知行合一』新的時代內涵,成為黨治國理政寶貴的思想資源。
『知行合一』作為實踐哲學,其具體內涵隨著時代變遷而不斷豐富發展。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曾以『行知』為自己命名,將『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拓展到教育領域,倡導『教學做合一』的教育。黨的教育方針歷來強調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一貫要求學以致用、用以促學、學用相長。可以說,作為教育思想的『知行合一』,集中凝練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碩智慧。
藝術教育本身就要做到『知行合一』
在美育中如何處理『知』與『行』的關系,不僅是一個教育教學過程中操作層面的問題,還牽涉如何認識和理解美育的觀念問題。現實中對美育的理解大體來說分為兩類:一類側重於藝術教育,包括音樂、舞蹈、戲劇、美術等不同藝術門類的專業教育或通識教育,當然同時包括藝術理論教育和專業技能教育;另一類則是更側重從哲學層面審視『美和美育』的哲學美學,關注美的精神,追問人性與審美。
應當說,無論是從內涵還是外延上來看,藝術教育都是美育的一個重要方面,『美育』的概念要比『藝術教育』大得多。從藝術教育這個層面來看,『知行合一』理念首先與技能傳承息息相關。藝術的創造與表現,是依托實踐的技藝而存在的。藝術技能是藝術家在創作中對社會生活的觀察、實踐和審美認知的表現,優秀的藝術作品蘊含了藝術家的情感和氣韻,所以具有獨一無二的審美價值。藝術創作的過程就是把靈感中抽象的思維與具體的物象結合,通過細致靈巧的表現手法,去詮釋美、創造美的過程。從這個意義上講,藝術技能作為手段和路徑,是為藝術表現而存在的,沒有技能的支橕,『藝術』只是停留在想象中的海市蜃樓。
藝術以新穎的視角對人們熟知的觀念作出獨創的闡釋,藝術技能的學習當然離不開藝術理論,但藝術理論歸根結底只是理論而不是藝術。自然科學中的一些基礎研究的理論可以靠推演得來,而藝術創作與表現的規律則更注重實踐體驗,藝苑『百花爭妍』、評價標准多元化,藝術理論則常幻化於無形。抽象表現主義的代表、美國20世紀極簡主義畫家巴內特·紐曼認為:『藝術理論(美學、藝術史)和藝術的關系,就像鳥類學跟鳥的關系一樣。』即:鳥類學不過是人類為研究鳥類所創設的學科,而鳥類不需要懂什麼鳥類學照樣可以翱翔天際。作為一種創造性勞動的藝術,需要基礎知識學習、基本技能訓練、藝術素養培育等一系列環節的打磨,需要經歷『認知—實踐—再認知—再實踐』的螺旋式上昇與波浪式前進,需要不斷與自身的主客觀條件互相調適,這個過程正是我們所說的『知行合一』的過程。這個過程貫穿著肯定與否定、再肯定與再否定的深刻領悟,是在理論指導的前提下完成的,需要用科學嚴謹的態度去面對,是結合了豐富生動的想象力塑造出來的。
只重視理論而忽視實踐,藝術理論就失去了其產生的根源和存在的意義。不從實踐中提煉、不到實踐中檢驗、經不起推敲、不能作用於實踐的理論最終是不能成立的。反之,忽視經驗總結、理論指導,盲目地注重實踐,則容易陷入主觀性和隨意性,難以經受住審美的批評和時間的檢驗。基於此,藝術理論和藝術實踐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必須統一起來。
在『知行合一』中全面實現美育功能
美育的一個重要方面是藝術教育,但它不是提高某方面藝術技能的教育。美育的核心功能是提高審美素養、陶冶情操、溫潤心靈、激發創新創造活力。美育是審美教育、情操教育、心靈教育,也是豐富想象力和培養創新意識的教育。美育的落腳點要回歸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上來。正如席勒所揭示的,美育的內涵是『自由』,是審美想象力的自由,是想象力對於自由的形式的追求。美育的特殊作用體現在它是溝通自然與人文、知識與道德、感性王國與理性王國的『中介』。這就使美育成為從『自然之人』成長為『理性之人』的必由之途。席勒認為,美育所憑借的手段是『美的藝術』。他從藝術類型的橫向角度論述了理想的美育途徑,那就是:由優美到崇高,達到人性的高尚。
因此,我們除了培養學生表現美、創造美,還要讓學生能感受美、鑒賞美。首先學生要知道什麼是美,什麼是丑。審美力也是一種思想感情上的共鳴力,即對藝術構思與技能技巧結合的認同。藝術家藝術技能中更高一層的含義,是具備在技藝水准的基礎上,將思想境界與精神情感傾注到作品的表現力之中的能力。一部藝術作品最重要的價值就是它的精神價值。作品在展現藝術家技能技巧的同時,更要能使欣賞者內心產生同頻共振的感染力。德國哲學家黑格爾在他的美學體系中表達了這樣的觀點:『藝術的價值就在於借助外在物質形式顯示出一種內在的生氣、情感、靈魂、風格和精神,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藝術作品的意蘊。』經典藝術作品的不朽之處在於,其外在形態或表現,經得起批評家和鑒賞者的審視,其內在特性能夠承載精神的重量,具有感染教化的意義,回應人們對於審美深層次的呼喚。舉凡藝術精品,必然閃爍著纔華的靈性,必然充盈著生活的氣息,啟示著現象背後真實而深刻的意義,抒發著種種真摯的情懷。作品的靈魂恰是藝術家精神和感情的外化,正如列夫·托爾斯泰所言:『藝術不是技藝,它是藝術家體驗了的感情的傳達。』
藝術創作和藝術鑒賞都不應該單純地『炫技』,而是需要情感的體驗、心靈的共鳴。如果認知上不懂何為『美』,行動上就無法傳遞出『美』。這樣的狀態就是『知』與『行』不調合的狀態,因為『不知』而無法做到『行』。反過來說,如果行動上沒有傳遞出『美』,則問題可能有二:一種可能是認知出了問題,不知道什麼是『好的』『美的』;另外一種可能就是認識到了什麼是『好的』『美的』,但是無法『行』,無法『做出來』。由此可見,『知行合一』是打通美育不同鏈條的關鍵要素,這是由美育自身所具有的特殊規定性所決定的,我們不能就美育而談美育,要把美育置於更大格局的人文素養的教育中來看。
只有把『知』和『行』統一起來,纔能稱得上『善』。至美是一種善德,至德是一種善美。運用『知行合一』的哲學理念,『以美培元、以美育人、以美化人』,是從人文素質到心靈涵養的精修淬煉。
(作者單位系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
作者:周源
《中國教育報》2021年12月28日第9版版名:體育美育
- 行政拘留5日!嫩江一臺球廳在疫情防控期間違規經營2021/12/13
- 全員晝夜奮戰 人機結合邊下邊清保暢通2021/11/22
- 靳東出任中國煤礦文工團副團長 『老乾部』終成乾部2021/12/28
- 女子疑因寵物店吸貓感染鸚鵡熱 鸚鵡熱都有啥癥狀?2021/12/24
- 齊齊哈爾市碾子山區: 『小』城市打造志願
- 張慶偉:持續提昇管理保護質量和水平 努力
- 哈爾濱市建立經營業戶誠信管理機制 3次違
- @高考生!多所駐慶高校招生計劃和方案已提
- 高考期間大慶天氣『和風陣雨』 最高氣溫29
- 大慶孤兒保障再昇級 最新政策走在全國前列
- 哈爾濱機場第二通道 迎賓路高架橋施工忙
- 首批"提速辦"事項清單公布 失業登記3個工作
- 財政部:2022年將實施更大力度減稅降費
- 我國外資准入負面清單連續第五年縮減
- 山西6名失蹤者遇難:在廢棄金礦牟利 中毒身亡時有發生
- 穩住農業基本盤 做好『三農』工作 事關米菜油大事
- 旅日大熊貓『旦旦』回國時間再延長 延至2022年底
- 以色列暴發禽流感 兩千野鶴24萬只雞死亡
- 意大利新冠病例青少年佔1/4 發放綠色通行證逾1.6億
- 希臘專家:感染奧密克戎毒株 發病率高死亡率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