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北工業大學自主水下航行器教師團隊負責人徐德民(左七)在試驗現場指導學生。郭友軍攝

上海交通大學湖泊富營養化治理教師團隊負責人孔海南(右二)給學生分析水樣測試數據。資料圖片

四川大學化學工程教師團隊負責人鍾本和(右)指導團隊成員進行科研工作。資料圖片

廈門大學細胞生物學教師團隊成員做科研實驗。資料圖片
『看到他,你會知道怎樣纔能一生無悔,什麼纔能稱之為中國脊梁。當你面臨同樣的選擇時,你是否會像他那樣,義無反顧?』
這段著名的『黃大年之問』,是黃大年生前談起鄧稼先等老一輩科學家時,在朋友圈寫下的。叩問內心,他放棄了國外的優越條件,回國刻苦鑽研、勇於創新,以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填補多項國內技術空白,用行動甚至生命作出了鄭重的回答。
2017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對黃大年同志先進事跡作出重要指示。當年7月,教育部啟動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創建活動,首批認定的201個教師團隊來自全國200所高校,覆蓋各學科門類和東中西各省份。
如同黃大年追憶鄧稼先那樣,今天,首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正在各自的崗位上,將『黃大年之問』化作自我鞭策。
他們不只是201名教師,而是201個響當當的團隊,包括數千名成員。他們中,有的突破國外技術封鎖,領跑世界科技前沿;有的著眼本土發展實際,服務國家重大需求;有的在疫情等現實難題到來時挺身而出,為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命健康保駕護航;有的圍繞國際交叉學科研究前沿,開展了一系列創新性研究工作。
在科研的星空裡,個人始終是渺小的。集結團隊的力量,纔能行穩致遠。
201個團隊,猶如201道光束匯集。每一個團隊之中,成員群策群力,在團隊負責人的帶領下,一次次點燃創新和超越的引擎。
領跑全球敢為人先
『我們決不能同歷史機遇失之交臂』
12月20日,山東石島灣,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的標志性工程之一——高溫氣冷堆核電站示范工程首次並網發電。
這意味著反應堆已經可以輸出足夠的核功率,使主蒸汽參數和流量滿足汽輪機帶負荷運轉,機組可以維持穩定的輸出電能,從而能夠並入電網,開始正式向外輸電。
從這一天起,從石島灣核電站發出的電能將由國家統一調度,為千家萬戶送去日常用電。
清華大學核科學與技術教師團隊負責人張作義解釋,石島灣核電站采用的是世界首座具有第四代先進核能系統技術特征的球床模塊式高溫氣冷堆。高溫氣冷堆技術從實驗堆規模邁向商用電站規模,對全世界來說都是一個挑戰。建成高溫氣冷堆核電站示范工程,意味著我國已經系統掌握了其商用關鍵核心技術,形成了完整的自主知識產權,在全球先進核能技術競爭中『殺出重圍』。
5萬張圖紙,10萬頁文件,15000多臺套技術含量高、質量要求嚴的核島設備……憑借著跬步千裡、久久為功的努力,張作義及其團隊硬是將我國核電技術『堆』上了能夠代表世界先進生產力的科學高地。
回望歷史,從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始,世界重心的轉移總是與重要的科學發現和現實應用相伴隨。自主可控、前沿領跑的科學技術,對於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翻開新中國工業史,『中國工業結晶之母』王靜康的名字,同化學工程工業結晶領域中的許多國家重大科技攻關及技術推廣項目緊緊聯系在一起。
『工業結晶』是把物質中的分子、原子、離子按照規則排列,使物質從液態、氣態轉變為去除雜質的固態晶體。這項工作聽上去抽象,應用起來卻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比如青霉素制劑開發。
20世紀中葉,提純藥用青霉素的技術被國外壟斷,這種救命『神藥』一度奇貨可居。1990年,王靜康帶領的天津大學化學工程與技術教師團隊接受了國家『八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青霉素結晶新工藝與設備應用開發』。
為了不浪費國家經費,王靜康定下的目標是產業化開車必須一次成功。項目研發後期,由於過度勞累,王靜康的甲狀腺疾病復發,引起心髒房顫。為了不耽誤進度,她把手術時間一拖再拖,直到進行土建工程和設備安裝,纔住院治療。等到工廠進行設備、儀表調試時,她又先後7次趕到現場,檢查並指導產業化開車工作。
終於,團隊在華北制藥廠一次開車成功,使當時每噸青霉素產品淨增效益兩萬元。這項技術迅速在全國推廣,應用於全國九成青霉素產業,使我國青霉素產品佔領了八成以上的國際市場。
幾十年來,王靜康始終帶領團隊戰斗在國家重點攻關項目的第一線,創造出一個又一個中國工業結晶奇跡,不斷改寫世界工業結晶格局。
當時間的車輪碾過21世紀,北京郵電大學無線新技術研究所教師團隊和歷史的機遇有了正面碰撞。
3G以前,移動通信的關鍵技術一直掌握在歐美國家手中,我國科研工作者只能在別人設計好的系統裡去應用。『提出的理論再好,不掌握技術主導權,只能眼睜睜看著歐美繞過我們的專利。』團隊負責人張平回憶。
痛定思痛。2002年以來,在國家寬帶TDD(時分雙工)項目的大力支持下,團隊將離散導頻算法從二維拓展至三維,實現4G空時頻幀結構設計在空時頻三維和可變的約束條件下,提出了基於次優解的多維去耦均衡離散導頻設計算法,系統性能達到4G的最高技術需求。在上述高速移動理論的約束下,他們還構建了以TDD—OFDM—MIMO(時分雙工—正交頻分復用—多輸入多輸出)技術為核心的4G技術體系,傳輸速率較3G提昇了500倍。
在許多像無線新技術研究所教師團隊一樣的科研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以TDD技術為核心的4G已覆蓋70個國家、161家運營商,全球用戶數18.42億,佔4G總用戶數的41.63%。到了5G時代,TDD頻率的全球用戶佔比更是創紀錄地超過了三分之二,我國則全部采用TDD。
『我們決不能同歷史機遇失之交臂。』經歷了2G追趕、3G突破、4G並跑、5G主導,如今的張平信心滿懷,『未來,我們完全有基礎、有底氣、有信心、有能力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機遇,乘勢而上。』
砥礪強國上下求索
『祖國的需要,就是科技工作者努力的方向』
1998年,徐德民在61歲時乾了兩件『瘋狂』的事:一是榮譽等身卻不願安享晚年,一退休就組建了西北工業大學自主水下航行器教師團隊;二是項目投入大、風險大,找不到經費支持,就乾脆貸款搞科研。
徐德民之所以如此執著,是因為在世紀之交,海洋權益、海洋開發和海洋環境已成為世界焦點。自主水下航行器是支橕海洋戰略的重要一環,而我國在這一領域落後於發達國家,難以滿足海洋戰略需求。
多年的教學與科研實踐,讓徐德民在自主水下航行器方面形成了一套全新的技術思路和方案。他帶著團隊省吃儉用,用借來的筆記本電腦做科研,每天加班加點,除夕夜都奮戰在一線。在資金、設備、場地等支橕條件都很薄弱的情況下,團隊克服了重重困難,相繼提出3種型號自主水下航行器的總體、動力、導航、控制系統創新性技術方案。
有人向海擊水,有人叩問九天。
上世紀90年代,小衛星以其獨特的技術和成本優勢,引起國內外專家的重視。在國外,小衛星研發一直有大學的高度參與,因此也被稱為『大學衛星』,但在當時,國內大學研制小衛星史無前例。1995年,哈爾濱工業大學衛星技術研究所教師團隊開闢先河,著手這一領域。
『衛星是典型的高精尖集合體,高校能搞定?』一開始,質疑的聲音很多。作為項目發起人,總設計師曹喜濱並沒有辯解,而是用紮紮實實的工作去回答。
白天,他與團隊共同設計、討論,作出技術決策,晚上再查閱大量資料補充知識和工程經驗盲區。高強度的工作讓曹喜濱的眼睛嚴重疲勞,2006年底,僅43歲的他就進行了白內障手術。
星光不負趕路人。從國內第一顆由高校牽頭自主研制的具有明確應用目標的微小衛星『試驗一號』,到世界上首個獨立奔月、繞月的微小型航天器,衛星所教師團隊用幾十年如一日的努力,創造了一個又一個星空奇跡。
有人仰望星空,有人腳踏大地。
都說科技領域的競爭將是大國博弈主戰場。科研工作者在『卡脖子』技術領域取得越多突破,就越能把技術和發展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裡,為把我國建設成為世界科技強國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過去,在新型顯示屏研發上,歐美、日韓等少數國家和地區的高科技公司,一直佔據著全球顯示材料和技術的核心地位。我國雖是顯示屏生產大國,卻一直不是研發強國,長期處於產業鏈的下游和末端。
聚焦廣東作為顯示屏產業大省的現實需求,華南理工大學有機高分子光電材料與器件教師團隊持續攻堅,助推『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轉型。
在曹鏞院士的帶領下,該團隊研發出很多個『第一塊』——國際上第一塊全印刷OLED(有機發光半導體)顯示屏、基於氧化物TFT(薄膜晶體管)技術的中國第一塊全彩色AMOLED(有源矩陣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屏、第一塊透明AMOLED顯示屏,以及第一塊彩色柔性AMOLED顯示屏。爭取產業鏈主動權的同時,團隊還與國內大型光電企業如TCL集團、創維集團、京東方等建立了緊密聯系,在技術開發、產業人纔培養等方面作出貢獻。
助推『中國智造』的,還有湖南大學的材料科學與工程教師團隊。
上世紀90年代,該團隊負責人陳江華在歐洲工作時,就已經是研究現代像差校正電鏡成像理論方法和技術的『達人』。他領導的研究小組第一次展示了用原子成像技術解析了高性能鋁合金中的關鍵原子團簇結構的可能性,不但推動了電鏡原子成像技術的廣泛應用,也引領了鋁合金基礎研究的前沿發展。
回國組建團隊後,陳江華以湖南大學高分辨電鏡中心平臺為依托繼續探索創新,發展了獨特的3D成像、原位成像、定量分析等技術,豐富了現代電子顯微學的理論及方法。利用先進微觀分析手段,團隊揭示了幾乎所有重要鋁合金的強化原子團簇的結構及演變規律,並且為企業研究了汽車、航空、高鐵用鋁合金制造工藝與性能的關系問題,促進了材料高水平應用和國產化。
在陳江華看來,靠模仿國外的材料產品和工藝來謀求發展,就會形成瓶頸被『卡脖子』。模仿的本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新材料產業要突破瓶頸,只知道材料和相關工藝的初態和終態是不行的,必須真正摸透其中的本質和演化規律。
利用電鏡手段,團隊正在研究推動解決更多的關鍵金屬材料問題,為解決各種『卡脖子』問題貢獻力量。
科學無國界,科學家有祖國。正是因為把祖國的需要放在首位,科研工作者們纔擁有無畏的精神。
胸懷祖國服務人民
『科研的目的是為人民』
不論日昇月落,還是寒來暑往,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復星樓一直有兩個不變的『標志』——病原生物學系醫學微生物學教師團隊所在的實驗室總是亮著燈;團隊負責人聞玉梅說過的那句『科研的目的是為人民』一直貼在牆上。
多年來,這支由20餘人組成的團隊以攻克傳染病為己任,圍繞持續性感染及新發突發傳染病防控核心問題進行集中攻堅。他們戰乙肝、抗非典,為了維護人民的生命健康,不停地同病毒斗爭。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團隊聯合上海市疾控中心,僅用3天時間,就從一例病例樣本中成功分離並鑒定出上海首株新型冠狀病毒,為疫苗研發和抗病毒治療提供了支橕。
疫情防控期間,團隊師生組建了多個小分隊,建立藥物篩選平臺,開展校內外合作項目、企業和科研機構技術服務42項,為校內外企業和科研機構鑒定抗病毒中和抗體350多個,篩選抗病毒藥物及化合物3000多個,測試研發疫苗6個,測試抗病毒材料和設備3個,對多個有效的抗體和候選藥物積極進行深入研究並向臨床轉化。
上海以西2000公裡外,由黃建平領銜的蘭州大學大氣科學教師團隊,同樣在為抗擊疫情出力。他們研發出了全球新冠肺炎疫情預測系統,其准確性在之後的多次局部疫情中得以驗證,獲得鍾南山院士的點贊。
大氣科學能夠精准應用於疫情防控,離不開團隊成員深厚的學養和強大的知識遷移能力。雖然身處西部欠發達地區,在科研、生活上面臨著種種困難,但團隊化阻力為動力,利用當地氣候特點開展有針對性的研究,將我國半乾旱氣候變化的科研工作推至國際前沿。
全球氣候變暖早已不是新話題,但它對乾旱半乾旱地區的影響卻沒有得到世界各國應有的重視。
黃建平將研究視野從我國擴展到全球,提出全球昇溫應控制在1.5℃以內,以確保乾旱半乾旱地區昇溫控制在3℃以內,避免造成動植物的大規模死亡甚至滅絕。他還強調,發展中國家大多位於乾旱半乾旱地區,想要可持續發展,一定要重視氣候變化對自身產生的巨大影響。這些研究引起了世界的廣泛關注。
馬克思曾說:『在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勞苦沿著陡峭山路攀登的人,纔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科學雖無坦途,但能為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奮力攀登,就是科研工作者的至高榮譽。
201個教師團隊,獲評之前本來就是國家科研進步的強力推動者。據不完全統計,他們中有38位兩院院士,累計獲得數百項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等重大獎項……
獲評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只是他們科研人生沿途的小小裡程碑。
選擇了科研人生,就意味著要不停奔跑!
西南交通大學交通隧道工程教師團隊何川主持的『復雜艱險山區高速公路大規模隧道群建設及營運安全關鍵技術』,獲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一等獎;山西大學光電研究所教師團隊張靖主持的『基於超冷費米氣體的量子調控』,獲2020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山東大學岩土工程中心教師團隊李術纔主持的『復雜環境深部工程災變模擬試驗裝備與關鍵技術及應用』,獲2020年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廣州醫科大學呼吸學科教師團隊鍾南山領銜的『鍾南山呼吸疾病防控創新團隊』,榮獲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創新團隊獎,是2020年度全國唯一獲此殊榮的創新團隊……
失敗時,不離不棄;成功時,互相鼓勵。一路走來,這201個可敬的團隊更看重的是追夢的過程。
『對我們來說,與獲得的眾多獎項相比,能夠真正用科研為國家建設服務,用科技創新挺起民族的脊梁,纔是對我們最大的褒獎。』大連理工大學化學工程與技術教師團隊負責人蹇錫高說。
當前,黃大年式教師團隊的科研工作者們正凝結團隊的力量,夜以繼日、年復一年地鑽研,在創新驅動發展的歷史道路上,開鑿出大寫的『奉獻』『無悔』『忠誠』和『擔當』。
作者:本報記者劉亦凡徐倩張瀅
《中國教育報》2021年12月27日第1版版名:要聞
- 行政拘留5日!嫩江一臺球廳在疫情防控期間違規經營2021/12/13
- 全員晝夜奮戰 人機結合邊下邊清保暢通2021/11/22
- 佟麗婭被造謠 警方已受理報案 咋回事?2021/12/23
- 女子疑因寵物店吸貓感染鸚鵡熱 鸚鵡熱都有啥癥狀?2021/12/24
- 齊齊哈爾市碾子山區: 『小』城市打造志願
- 張慶偉:持續提昇管理保護質量和水平 努力
- 哈爾濱市建立經營業戶誠信管理機制 3次違
- @高考生!多所駐慶高校招生計劃和方案已提
- 高考期間大慶天氣『和風陣雨』 最高氣溫29
- 大慶孤兒保障再昇級 最新政策走在全國前列
- 哈爾濱機場第二通道 迎賓路高架橋施工忙
- 首批"提速辦"事項清單公布 失業登記3個工作
- 國家衛健委:26日新增本土病例162例 西安150例
- 這一年,教育向陽而行:『雙減』成效已經顯現
- 5G成經濟增長新引擎 明年實施的RCEP有多重要?
- 電競產業快速擴張 數據安全步入法治化軌道
- 巴西東北部巴伊亞州連日暴雨致兩座水壩破裂
- 日本衝繩縣宮古島近海海域發生6.0級地震
- 科普:『奧密克戎』命名一個月 我們對它了解多少
- 網評:溯源不是『甩鍋利器 』 科學問題豈容政治操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