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的操場恢復了往昔的熱鬧,大中小學的學生們陸續迎來了新學期。『雙減』政策的出臺,為各地校園帶來了更多歡聲笑語,也為孩子們打開了新的興趣大門。
文藝帶給人價值引導、精神引領、審美啟迪,是鑄造靈魂的工程。一直以來,文藝進校園系列活動為豐富校園文化生活,潤澤孩子們的精神世界起到了重要作用。『雙減』下,如何進一步開展文藝進校園,推動文藝進校園工作往深裡走,需要引起重視。
走近年青一代:縮短物理距離,拉近心理距離
多年來,我國持續開展了『高雅藝術進校園』『戲曲進校園』『名家大家進校園』『民間藝術進校園』『非遺進校園』『電影進校園』等系列活動,把文藝送進校園,送到學生身邊,產生了良好效果。
文藝深深融入人民生活,順境和逆境、夢想和期望、愛和恨、存在和死亡,人類生活的一切方面,都可以在文藝作品中找到啟迪。文藝對年輕人吸引力最大,影響也最大,天然地受到學生的歡迎。文藝進校園,表面上看是人為縮短了文藝與學生之間的物理距離,實際上,物理距離的縮短對心理距離的拉近是至關重要的。
啟蒙教育之所以重要,就在於它的影響往往是終生的、持久的。文藝界的很多名家大家回憶起自己走上文藝道路的原因,多能溯源到兒時的某個『偶然因素』:偶然看了一場戲,偶然見了某個人,偶然聽了一首歌,偶然接觸到某個樂器……不少人一生堅守的理想信念,可能僅僅是因為年少時看了某部經典電影,喜歡某部書中的經典角色……這也是文藝走近年青一代,縮短物理距離,進而拉近心理距離的意義所在。
長期以來,文藝進校園系列活動的開展尤重普及,讓學生足不出校園就能近距離感受文化藝術的魅力。其主要形式包括演出、展覽、講座等。總體來說,文藝進校園系列活動的開展,實現了部分文藝形式的『掃盲』。比如,很多偏遠農村的孩子們現場感受了父輩見所未見、聞所未聞的交響樂、歌劇、舞劇等高雅藝術;近距離接觸只有在電視裡纔能見到的文藝家;第一次知道何為國粹、何為兒童劇等。這樣的突破,看似只有一小步,卻在一代孩子的心中種下了文藝的種子,那些文藝精品提供的豐厚滋養也必然伴隨他們的一生。
然而,我們也應當看到,限於經費、場地、時間等種種原因,文藝進校園活動的開展還存在諸多問題。不少院團、企業、民間組織等在推進文藝進校園過程中,動輒傾巢出動,學校『精心挑選』,學生『嚴格選拔』。然而,聲勢浩大的進校園活動卻常常是『一次性的』,演出、講座、座談,走完流程就算大功告成。從普及層面講,覆蓋范圍比較有限,從拉近心理距離講,深度還不夠。文藝進校園不能止於『進』校園,蜻蜓點水,流於形式,走近年青一代,也不能止於物理距離的縮短。
對話文藝未來:發現苗子,培養觀眾
學生時代是人一生最美好的時光,長身體、長知識、長纔乾,每天都有新收獲,每天都有新期待。他們的成長關乎祖國的未來,他們對文藝的認識也關系到文藝的發展和文藝工作的開展。大量優秀的文藝苗子在校園,未來的戲迷、影迷、觀眾也在校園,文藝進校園實質上也是在與文藝的未來直接對話。
在推進文藝進校園系列活動過程中,一些院團和學校也在思考往深裡走。比如,湖北省在開展『戲曲進校園』過程中,要求劇院與學校結成聯盟,講與演相結合,名師名角兒進課堂,戲曲知識進教材,各方聯動,形成長效機制。在武漢市長春街小學,『我喜歡唱青衣』『我喜歡唱花旦』『我喜歡唱武生』『我喜歡唱花臉』……孩子們已經從看戲發展到了唱戲,娃娃唱戲娃娃看,唱得好演得好的孩子受到追捧。在武漢市第一聾啞學校,孩子們跳起戲曲廣播體操,顯得自信陽光,他們的排練室中,總有孩子陶醉在戲曲動作中。而在武漢理工大學,京劇、漢劇已經成為熱門選修課,需要提前搶課。長遠看,這樣的深度聯盟為戲曲的傳承和發展提供了沃土,一些孩子從興趣愛好到走向專業舞臺,為戲曲傳承注入了新鮮血液;更多的孩子則在這樣的活動中認識了戲曲,愛上了戲曲,小戲迷越來越多。
文藝進校園把文藝像種子一樣種在孩子們的心裡,將來會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因此,在探索文藝進校園再『進』一步的過程中,還需要更加系統、有力的舉措。一方面,『雙減』把孩子們從繁重的課業中解放出來,有了更多時間選擇自己感興趣的體育活動、文藝活動。文藝進校園往深裡走,不僅要繼續推進劇院、學校聯盟,講演結合,還要通過具體抓手紮根、落地。在學校成立相關社團、開設興趣班,邀請名家名師結對或常駐指導,推動文藝知識進課堂、進教材,開設相關選修課甚至必修課,在校園中形成文藝百花齊放、孩子們各展所長的良好氛圍,但同時也應避免文藝活動由興趣變成負擔。另一方面,出校園也是一種進校園,要充分用好專業院團、學校藝術教師、民營院團和民間人纔等不同隊伍,建立培訓基地、體驗基地,為孩子們提供更多在文藝中『玩』的機會。如東莞觀音山開展的『開學第一課』活動中,中小學生走出校園,走進大自然,走進博物館,體驗非遺文化,在歡聲笑語中有所學、有所得,值得提倡。當然,無論是哪一種具體舉措,重要的都在於落地和堅持,將多年來各類文藝形式進校園積累的寶貴經驗推廣開,落到實處。
培根鑄魂:守住陣地,用良幣驅逐劣幣
一段時間以來,相關部門相繼重拳出擊整治不良『飯圈』文化,又出臺了《關於進一步嚴格管理切實防止未成年人沈迷網絡游戲的通知》,對未成年人沈迷網絡游戲的現象進行矯正。
近年來,『飯圈』野蠻擴張,影響甚廣,網絡游戲產業的快速發展將部分未成年人卷入其中。對於成長中的孩子來說,無論是執著於打榜追星,還是沈迷於游戲,一旦過度,都會嚴重影響其正常的學習生活和身心健康,甚至導致一系列社會問題。相關部門的組合拳產生了較為明顯的效果。學校作為教書育人、培根鑄魂的重要陣地,一旦失守後果不堪設想。文藝進校園,文藝精品進校園正是用良幣驅逐劣幣的重要舉措,也是在用實際行動為未成年人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推動文藝進校園再『進』一步,必須保證內容的高質量,即文藝作品的高質量。文藝作品要在符合學生接受程度的范圍內,優先考慮文藝經典和文藝精品。文藝精品,精在其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文藝經典,經典在其傳遞出積極健康的價值觀、審美觀和藝術觀。不同文藝類型有其獨特的魅力,僅以戲曲為例,它作為集中體現中華傳統文化的藝術形式,融合吸收了詩歌、音樂、舞蹈、美術、服飾、武術等藝術精華,充分展現中華美學風范,弘揚中國道德故事和家國情懷,引人向真、向善、向美,傳承中國精神。戲曲中所蘊含的忠孝、愛國、禮義、廉恥、仁愛等文化要素,更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戲曲進校園,為學生們架起文化上聯通過去與未來的橋梁,讓學生自覺地從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力量,從優秀傳統文化中獲得思想涵養和價值支橕。
除了保證內容的高質量,新穎的形式、多彩的呈現亦不可少。把孩子的注意力從游戲上吸引到內涵豐富的文藝上,不能靠強制,要靠趣味性。比如北京兒藝推出的『小戲』課本劇,用符合當代孩子審美習慣的臺詞、服裝和肢體語言演繹課本內容,通過加入輕松詼諧的佐料,將書面文字轉化為戲劇張力,讓孩子們在快樂中體會課文中的思想意義並從中學到知識。
舉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園,都離不開文藝。文藝進校園是一項需要久久為功、持之以恆的工作,『雙減』後,文藝進校園還得再『進』一步。
作者:虞華君(中國計量大學人文與外語學院副院長、副教授)
《光明日報》( 2021年09月15日13版)
- 『冷資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道裡區家熱企均已具備條件 供熱單位客服電話看這裡2021/10/13
- 湖南衛視AI主持人亮相2021/10/04
- 足協:將禁止武漢隊注冊新球員 怎麼回事?2021/09/27
- 齊齊哈爾市碾子山區: 『小』城市打造志願
- 張慶偉:持續提昇管理保護質量和水平 努力
- 哈爾濱市建立經營業戶誠信管理機制 3次違
- @高考生!多所駐慶高校招生計劃和方案已提
- 高考期間大慶天氣『和風陣雨』 最高氣溫29
- 大慶孤兒保障再昇級 最新政策走在全國前列
- 哈爾濱機場第二通道 迎賓路高架橋施工忙
- 首批"提速辦"事項清單公布 失業登記3個工作
- 公安部:10月20日起新增110個城市啟用電子駕駛證
- 10餘省份開打新冠疫苗加強針,你的疫苗打了幾針?
- 31省份新增新冠肺炎確診病例22例 均為境外輸入病例
- 國務院教育督導辦要求確保中小學生學籍『人籍一致』
- 鼓勵民眾放棄塑料瓶飲用水,巴黎啟動『免費飲水』
- 紐約聯邦儲備銀行:美國消費者通脹預期達歷史新高
- 皮尤調查:過去十年美國家庭數量增長率達最低點
- 《魷魚游戲》現實『參賽者』 為還貸再借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