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在南開大學即將迎來建校100周年之際,北京大學、英國格拉斯哥大學等海內外44所知名大學的校領導齊聚天津,出席主題為『世界一流大學的使命與能力建設』的世界大學校長論壇,共同探求、提昇世界一流大學的教學與創新能力。論壇上,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發布了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特別報告,解讀了在過去70年裡中國大學和高等教育體系所取得的令人驚嘆的進步。
南開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曹雪濤介紹,南開大學在100年的發展中,培養了20多萬名致力於解決中國問題、為世界作出貢獻的人纔。馬蹄湖畔、思源堂下,始終激蕩著『與祖國和人民共命運,與時代和社會同前進』的情懷。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是一個追求卓越的過程,需要培養頂尖人纔、招聘一流師資、鼓勵世界一流科研、建設全球校園以及追求良好的全球聲譽。但最重要的是,世界一流大學都是在服務自己國家發展中成長起來的,這是世界一流大學的終極使命。
科技創新是重要評價指標
曹雪濤在論壇中談及世界一流大學的評價體系時表示,評估框架既要符合世界標准,又要體現中國特色。『在我看來,關鍵指標應該強調人纔培養、師資招聘、前沿研究、社會服務和全球化,還應該有一個對管理機構和其他利益相關者透明的高效治理體系。』
他特別強調:『世界一流大學必須貢獻一流的研究成果。在所有大學中,世界排名前100的大學,其論文佔《自然》《科學》刊登論文總數的75%,諾貝爾獎獲得者佔總體的94%,這是普通研究型大學無法比擬的。此外,世界一流大學也可以更好地促進本國經濟發展。
北京大學校長郝平也表示,大學是科技創新的中心與源泉。瞄准國際前沿,對接國家戰略,大學既要保持對基礎研究的持續服務,又要以前沿和關鍵性問題為導向,統籌多學科的頂層設計,聚焦重大科技問題進行攻關。隨著與政府、企業、科研院所等組織的關系日益密切,高校將逐步昇級為『有核無邊』的創新共同體。
辦出世界一流大學、形成一流的科研成果,需要高水平人纔培養體系的支橕。郝平表示:『大學要充分發揮優質科研平臺的作用,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和中心,利用信息技術和手段賦予學生更多的自主權,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和探索心,緊追科技發展前沿和時代變化趨勢,不斷調整學科結構、課程設置和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建立終身學習的理念。』
學科交叉和國際化是未來趨勢
據介紹,南開大學最近推出了『4211創先爭優』計劃,明確了發展藍圖。核心內容包括:4項提高學術績效的計劃,包括『復興文科』『促進自然科學』『加強工程』和『發展生物醫學』;2項鼓勵教學和研究的評估制度;10個跨學科研究中心;10個國外聯合研究中心。注重學科交叉、堅持各學科均衡發展,適應世界發展趨勢。
《泰晤士高等教育》中國大陸區域董事錢准榆表示,2019年在優化世界大學排名的評估體系時,考慮增加學科交叉的比重。21世紀科技信息時代,一些學科知識更新迭代迅速,學科交叉有助於推動科學進步。
不過《泰晤士高等教育》發布的數據也顯示,在其衡量世界一流大學的教學、研究、引文、知識轉移、國際化五個維度中,中國大學普遍在國際化這方面低於世界大學平均水平,包括了國際教員、國際合著、國際學生這三個二級指標。蘭州大學校長嚴純華表示,目前國內大學90%以上的教職人員來自國內,未來需要更多國際教職人員的加入,這也需要我們在語言溝通體系、合作體系和工資體系等方面進行調整。
對此曹雪濤表示,南開大學將從全力培養拔尖人纔、盡最大努力招聘一流教師、大力推進世界一流的科學研究、努力建設國際化校園、努力追求良好的國際聲譽五個方面采取行動。特別是在師資方面,『我們一直致力於建立一個充滿活力的全球師資隊伍,許多世界著名的學者加入了南開大學,提高了國際師資和國際教育背景人纔的比例。』
時代發展呼喚使命精神
儒家經典《大學》開篇有言:『大學之道,在明明德。』一般說來,大學的使命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即人纔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創新。今天,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對高等教育的需要,對科學知識和優秀人纔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迫切。中國獨特的歷史、文化、國情,決定了辦好高等教育、辦出世界一流大學,必須在體現中國特色上下功夫,遵循教育規律,紮根中國大地,形成更高水平的人纔培養體系。
『在漫長的發展歷程中,我們沒有忘記初心。』曹雪濤表示,南開大學有著愛國主義精神,有著服務社會、服務國家的光榮傳統。1935年,南開創校校長張伯苓先生在開學典禮上提出了著名的『愛國三問』,激勵著一代代中國人不斷奮勇前進。張伯苓先生曾說:『我們要盡最大努力把這所學校發展成為一所與英國牛津和劍橋,美國哈佛和耶魯並駕齊驅的學校。如果是這樣,那不僅是學校的光榮,更是全國的光榮。』我們一直在努力尋找更好地為社會和國家服務的新途徑。例如,我們的亞太經合組織研究中心一直是從事亞太經合組織相關問題研究的智囊團。我們成立了研究所,為京津冀一體化發展服務。
郝平也表示:『愛國主義精神是包括南開、北大在內的中國現代大學永續傳承的文化積淀,從誕生之日起,就與國家和民族的命運緊密相連,以天下為己任,是我們共同的傳統和擔當。』中國的大學應該站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高度,為解決全球問題提供中國方案,服務人類的共同福祉。
蘭州大學校長嚴純華、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副校長約翰·威爾克森、葡萄牙米尼奧大學校長卡斯特羅·維埃拉等也都在發言中表示,國際一流的大學應該為我們的社會、我們的國家,乃至世界的發展人類的進步作出貢獻。(陳曦)
- 北國風情『雙鹿紋玉佩』亮相2019/09/29
- 道裡區將發放50萬張供熱便民服務卡2019/10/18
- 范冰冰被曝已產子?引發熱議2019/09/03
- 英格蘭妖鋒神球真絕了!原來索帥曼聯真不會用他2019/10/15
- 86歲破爛教授走了 15年義捐30餘萬元
- 萬國郵聯改革國際小包終端費 跨境電商物流
- 開門紅!世界軍運會女足小組賽首輪中國八一
- 喜歡在夜間工作的外賣騎手:只要有訂單就不
- 今年第20號臺風『浣熊』在西北太平洋生成
- 北京發布大霧黃色預警 夜間仍有輕霧出行注
- 宋宏偉到建龍鋼鐵有限公司調研時強調 擔負
- 市委常委班子『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
- 這個秋冬季,京津冀地區藍天保衛戰怎麼打?
- 三部門聯合開展專項行動 捍衛『舌尖上的安全』
- 汽車內飾件等18種產品將不再實施3C認證管理
- 許多勞動者從未享過探親休假 亟須完善法律規范
- 倫敦爆發萬人游行 網友蒙圈『脫歐不脫歐都要游行?』
- 日擬向中東再派一艘護衛艦 執行『警戒監視任務』
- SpaceX再申報20份計劃 42000顆衛星排隊上天
- 日本冬奧獎牌得主承認駕車肇事 造成多人受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