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教育  >  龍江教育  >  教育資訊
搜 索
人生第一份快遞裡,裝著一張大學『入場券』
2019-09-02 09:11:00 來源:中國青年報  作者:張恆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開學季去一個陌生城市

   人生第一份快遞裡,裝著一張大學『入場券』

  【看著林立的高樓大廈和那些擁擠的人,沒有地圖導航的我們,終於在這座都市裡迷路了。我們在蛛網般的街道裡問了好多人,仍然沒找到目的地。】

  ---------------

  現在回想起來,那應該是我家收到的第一份快遞。但如此重要的日子,我竟然忘記具體時間了,只記得那是2003年的6月或者7月。

  騎著摩托車的郵遞員是沿著村裡的洋灰路找到我家的,車架上橫跨著墨綠色的郵件包,他從中拿出一份薄薄的文件讓我簽收。之後,又遞給我一束塑料假花,後來它在客廳的花瓶裡生活了很久,直到我結婚後,被另一束婚禮上的假花替代。母親很喜歡它們,既漂亮又不會很快凋謝,只是會逐漸蒙塵,一如我們的記憶,色彩變得模糊不清。

  我到現在都不清楚,到底是誰買了那束花,也許是我即將就讀的大學?畢竟它是跟著我的大學錄取通知書一起來的——對,就是我簽收的自人類誕生以來發到我家的第一份快遞文件。後來,我常在媒體上看到各種花式錄取通知書,有立體的,有毛筆手書的,我們那會兒不流行這些。不過,對我來說,這也已經足夠觸動我了,那相當於一張人生的車票,意味著,不久之後,我就要沿著那條洋灰路,走上省道,進入到一座陌生的城市裡了。

  從物理空間來看,學校離我家算是很近,大概100多公裡而已,但真正的距離感來自心理層面。此前,我在縣城度過了中學時光——那畢竟是個封閉的環境,放假後我大部分時間仍然生活在那裡。

  盡管城市化進程已經開始很久,但至少我生活的北方農村,人們進城仍然是一件很重要的事。甚至直到前幾年,父母來北京小住,都要買一身新衣服。或許是尋求一種體面,或許只是想借此買件新衣服。

  即將開學的我,也是要去買衣服的,那是一種生活重新開始的儀式感,就像是新年一樣。當時,我們縣城的發展程度介於農村與城市之間,仍然是土土的,我們不知道城市裡流行什麼款式。但說實話,整個服裝店裡的衣服我都喜歡。但看看錢包,只能隨便選了兩件。其中有一件黃藍相間的小格子襯衫。後來,這成為全國程序員都喜歡的款式。這是我記憶中唯一一次引領潮流十數年。

  2003年的中國,不同等級的城市仍然存在巨大差異。那一年,中國手機用戶達到了2.68億,但我身邊的親友中,手機仍然是稀罕物。父親當時做點小買賣,有了一部手機,不過也是城裡親友送的,二手飛利浦翻蓋手機。他辦的電話卡,出了家鄉所在的地區,就無法接通電話了。現在我兒子,剛上小學,就吵著要手機,但我上大學那會兒,沒有人覺得應該擁有自己的手機,我似乎也沒想過這個問題。直到大二,我開始勤工儉學,纔出於『工作需要』買了一部諾基亞直板手機——當時沒掙多少錢,還是從父母那裡引入了投資。

  看看現在,城市裡流行什麼,農村就流行什麼,幾乎無縫銜接。今年夏天,我路過河北一個貧窮的小村子,房屋破敗,但門口一個小孩子,非常認真地在低頭刷著抖音。

  到2003年,中國高校擴招4年了,讀大學不是什麼稀罕事,不過,我和大伯家的哥哥,仍然是我們農村家族近30年來僅有的兩位大學生,這自然是值得慶賀的事情,諸位親友紛紛送錢送禮物,甚至是舅媽的母親——我們甚少見面——都送了我一塊手表。那些錢是我人生中的第一桶金。

  不過,拿到大學入場券,仍然成為我命運的一個轉折點。雖然多年後,人們對大學擴招多有批評,但在我看來,若非大學擴招,中國眾多農村孩子可能永遠不會獲得這樣一個機會。我可能也會步父親的後塵,去某個建築工地打工,每年因為包工頭拖欠的工資感到苦惱。

  進入9月,開學季終於到了。那天早晨,父親和大伯找來一輛面包車,拉上我和堂哥的行李,帶著我們出發了。面包車沿著那條裂痕遍布、坑坑窪窪的洋灰路往東,駛入省道,一直走下去,3個多小時後,就到了我即將進入的城市。我之後會在那裡生活5年,再轉到另一座城市,徹底變成『城裡人』。不過,當時我並沒有想到這些,看著林立的高樓大廈和那些擁擠的人,沒有地圖導航的我們,終於在這座都市裡迷路了。我們在蛛網般的街道裡問了好多人,仍然沒找到目的地。我懮心忡忡地想,大概我們永遠無法抵達我的學校了。 (張恆)

責任編輯:王蕊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