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教育  >  龍江教育  >  教育資訊
搜 索
高校應有一所實體書店成焦點 大學生閱讀來不來?
2019-07-26 10:54:45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教育部:各高校應至少有一所實體書店

  2018年的調查顯示,45.59%的大學生每天閱讀時間在1小時之內,37.67%是1到3小時,一加起來已經80%多了,所以現在絕大多數的大學生給閱讀的時間,遠遠不如玩手機的時間。可能也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教育部官網24日發布了 『各高校應至少有一所圖書經營品種、規模與本校特點相適應的校園實體書店,沒有的應盡快補建』的意見。為什麼2016年就開始提這件事,到了2019年又再提?有了書店,大學生就能真的開始更多閱讀嗎?高校應至少有一所實體書店,這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

  《關於進一步支持高校校園實體書店發展的指導意見》共有兩千多字,九個方面。與社會上的實體書店相比,教育部的意見鼓勵校園實體書店要針對本校學科專業特點和師生實際需求向『專、精、特、新』方向發展,強化專業、特色服務,做精做大細分市場。而最令公眾關注的是,這份指導意見明確提出,要從場地租金、水電費等日常運營費用方面對校園實體書店給予必要的減免優惠,根據實際情況在設備設施投入方面給予一定的支持。

  大學實體書店現狀:成本居高不下倒閉屢見不鮮

  位於上海復旦大學校園內的鹿鳴書店,已有20年的歷史。鹿鳴書店的創始人顧振濤是復旦大學中文系的研究生,當初的願望很簡單『若乾年後,希望哪位復旦人在撰寫回憶錄時,還能想到20世紀臨近結束的時候,有這樣的一個書店,以及它的一些故事。』而他們的經營之道則是在自己的領域做深做透。教育部出臺的這個指導意見,無疑為顧振濤當初的情懷增添了新的動力。

  復旦大學的鹿鳴書店是幸運的。事實上,關門、撤退是很多大學實體書店的普遍選擇,『大學書店5年間倒閉近半』、『為何如今校園容不下實體書店』等新聞也屢見不鮮。

  高校實體書店的成本始終高居不下,而其中最大的運營成本就是人力成本。位於華東理工大學的隴上書店,雖然由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負責經營管理,但一年5個員工四五十萬元的工資,十萬多元的水電費、辦公費等淨支出,也令他們不堪重負。

  除了實體書店的經營成本越來越高,受移動互聯網發展帶來的數字閱讀和網絡購書的衝擊,也令部分校園實體書店的經營雪上加霜。

  在高校內都要設立實體書店想法當然是好的,但是現實中會不會真的變好?根據中國高校傳媒聯盟2018年的調查,現在高校內沒有實體書店的達到30%,現如今教育部有了明確要求,恐怕這30%就要變成零。但是書店也基本上以教輔類書店為主,跟人們期待的校園裡實體書店應該擁有的書還是不太一樣的。

  教育部的官網強調給的很多優惠政策,針對校園實體書店是場地租金、水電費應該給予必要的減免,向公益性轉變,向『專、精、特、新』的方向發展。建立復合式校園文化活動場所,可能有書、咖啡等,或許有一些學校還會開到晚上12點,甚至24小時營業,與圖書館、出版社和後勤服務實體互動合作,但很重要的一點是怎麼跟圖書館有所區別呢?與勤工助學和創新創業工作相結合,這要解決它的人力成本等等很多因素。

  實體書店與圖書館應該有何區別?

  上海大學社會學院教授顧駿認為,現在大學生習慣於到圖書館去看書,順便做自習。如果說是強調實體書店,那就必須回到實體書店的基本功能——圖書銷售。

  顧駿:現在你去問大學生的話,為什麼看一本書一定要自己買來呢?比如有學生問,老師我需要去買什麼書,我跟學生就有一個說法,如果這本書你覺得值得讀三遍,那麼差不多可以買書了,如果只是看一下的話或者是翻閱一下找一遍資料的話,說一定要去買書,我想學生也未必接受。

  『高校沒有書館,只有飯館』這是幾年前,輿論對高校書店生存狀況的擔懮。擔懮高校書店的背後,實際是大學生越來越少的閱讀量。現如今,高校裡的現狀又是怎樣的?

  在上海復旦大學裡,這家經世書局顯出了濃郁的文藝氣息。這家隸屬於復旦大學出版社的綜合性書店,成立於1993年。20多年的時間,也讓它經歷過實體書店的困難時期。正值暑假,但書店裡依然還有來閱讀看書的學生。而對於他們來說,校園裡的書店和校園裡的圖書館有著不一樣的體驗和需求。

  復旦大學出版社總編輯王衛東告訴記者,高校內的書店專業性更強,更講究實用。

  王衛東:書店面向的是廣大的市民,那我們是面向廣大的師生,我們的師生其實是專業性是非常強的,所以我們專業性的圖書比較多,學術的經典比較多,當然像社會上的網紅書店,追求一時的時髦,這一類的東西我們基本上都沒有,我們更講究實用。

  同樣在復旦大學裡,曾經給幾代復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鹿鳴書店,從今年新學期開始,它們就要從目前200平米的店鋪搬到只有120平米的寫字樓裡。店鋪雖然小了,但他們依然堅持要給學生引進最新和最專業的書籍。

  專家解讀:大學生,你為什麼不讀書?

  白岩松曾經跟文科研究生含蓄地說過這樣一句話『你們怎麼高中畢業就直接讀的研究生呢?』大學該有的閱讀量你有沒有,一聊天就知道了。

  一個調查其實也在支持白岩松的這個玩笑,這個調查是也是2018年4月份做的:大學生裡面一個月不到一本閱讀量的居然達到了33.04%,也就是說三個大學生裡面就有一個每月連一本都讀不到,讀一到三本的是46.92%接近一半的人。還有這樣一個觸目驚心的數字,一本不讀的佔到了5%,這加在一起已經近90%了。

  上海大學社會學院的教授顧駿認為,這樣的平均數,會掩蓋一些真正的問題。

  顧駿:其實現在大學生中存在的更明顯的一個現象就是不平衡。有一些大學生看了不少的書,但是不否認,相當部分的大學生確實是沒看多少書,為什麼這些大學生不看書?這個問題值得去探討。第一點,他們沒有閱讀的意願;第二,是沒有閱讀的能力;第三,是沒有閱讀的外在導向。沒有意願因為他們從小刷題死記硬背,家長們不樂意他們去閱讀,而這段時間一過,後面再要養成閱讀習慣就難了。另外第二點是從小到大的閱讀裡面,相當部分是淺閱讀,沒有真正捧著某種經典,某種學術類的書籍去領會。第三個就是我們現在大學裡面在課堂上同教學相伴隨的閱讀量還是不夠的。我們要從這些原因上入手,來反思大學生不讀書的問題。

責任編輯:王蕊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