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准需求成立新校區、新學院,打通機制合力推創新、促轉化
大學對接社會更精准(解碼·教育體制改革)
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是高等院校的職責所在。
清華大學深圳校區兼顧深圳的區位優勢和產業特色,復旦大學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接軌上海城市定位,合肥工業大學建立『企業出題、高校解題、政府助題』的政產學研合作新模式,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重視塑造學生的學科交叉和創新能力。這幾所高校的探索和嘗試,形成了更好的科教融合、產學互動的局面,也體現了我國大學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有效提昇的趨勢。
做好人纔培養的蓄水池
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自建立以來,發展勢頭良好。目前有在校生3000餘人,累計畢業了近8000名學生。
與本部相比,深圳校區強調發展交叉學科。比如開設了新能源交叉學科碩士項目、化學生物學專業招收制藥方向的碩士生等。清華—伯克利深圳學院的3個研究中心——環境科學與新能源技術、數據科學與信息技術、精准醫療與公共健康,也都是交叉研究中心。『這些都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專業設置,而需要多個院系配合完成人纔培養,體現了深圳校區創新、跨界、交叉與融合的特點。』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院長康飛宇說。
深圳校區的專業設置不僅考慮了本部的學科規劃,還兼顧了深圳獨特的區位優勢和產業特色,比如海洋學科。海洋產業是深圳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在深圳開展海洋學研究和人纔培養,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和實際需要。
深圳校區辦學也有自身特色。康飛宇介紹,深圳校區以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為主,強調實踐教學、產學研合作,注重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培養,『我們與深圳市南山區共同建立了清華南山協同創新中心,促進跨學科團隊的融合協作。』
在康飛宇看來,學校就像個蓄水池,既蓄水、也放水。『我們密切結合深圳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進行人纔培養、科學研究的部署,匯聚全國乃至全球的專家、學者,以及優秀的博士生、碩士生,他們都是來到蓄水池的水滴。很多人會選擇留在深圳就業或創業,支持城市的發展,起到放水的功能。』康飛宇說。
學科間交流帶來新方向
研究數學出身的馮建峰教授這兩年竟然『盯』上了人腦中主管『獎勵』和『懲罰』的腦區,最近他的團隊又證明風險基因突變會乾擾青少年大腦殼核的正常發育,相關成果都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上。
馮建峰如今是復旦大學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院長。他帶領的科研團隊有29人,平均年齡36歲,專業方向則五花八門:數學、統計學、計算機、信息科學、物理學、生命科學、基礎醫學、心理學……
腦科學與類腦研究已被列入國家『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復旦大學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於2015年應運而生。據復旦大學校長許寧生介紹,該研究院建設既服務國家重大需求,也接軌上海『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城市定位。
馮建峰稱目前取得的科研成果是『沿途下蛋』:『我們的目標是「頂天立地」,建設類腦智能研究與應用融合發展的前沿科技創新中心,引進和培養國際一流的科研人纔。科學的高峰需要找到臺階拾級而上,走向人工智能要讓機器學會生物與生俱來的「智慧」,弄清大腦復雜的工作機制是第一步。』
他們選擇的入手處,就是患上抑郁癥等的『疾病腦』。與傳統的臨床醫學實驗或理論研究不同,馮建峰團隊的醫學成果是『算出來的』。取得兩項抑郁癥研究成果的青年研究員程煒就是應用數學專業出身。『我能把抑郁癥和睡眠質量不佳之間的關系找出來,得感謝學科交叉。』程煒說,不同學科間的交流給他帶來了新的視野和方向。『得益於多學科融通,我們的科研能夠更好落地,既面向國際前沿,也能解決老百姓的健康問題。』馮建峰說。
他們也在探索構建『智能科學與技術』本科專業。目前,學院已與10多個企業、30多家醫院建立聯合實驗室、聯合研究中心,組建聯合研究項目與課題,以便推動人纔培養深入創新和產業實踐。
提高有效的科研供給
在專利科技成果和產學研合作規模方面,合肥工業大學始終位於安徽高等院校的前列。
在合工大科技合作辦公室主任周琪看來,破解科技成果轉化難題的關鍵,是推動科技工作的供給側改革,提高有效科研供給。自2016年初開始,學校探索將企業共性技術需求『傳導』回學校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第一線,建立『企業出題、高校解題、政府助題』的政產學研合作新模式,對關鍵和重大技術難題開展攻關,初步形成了『成果轉化+轉移中心+公共平臺+科技金融』為一體的技術轉移新模式。
『以往是某個企業有困難,和學校單線聯系,結果是點對點、碎片化、無組織、無計劃,產學研合作也無法深入推進。現在政府拿出一部分資金,由學校幫當地企業摸底調研,之後雙方對需求進行確認,招標立項,組織專家團隊攻關。』周琪說。
周琪介紹,根據企業需求,合工大每年編制面向科研團隊招標的項目指南,以校地共同設立的產業創新引導資金為抓手,開展有明確技術指標要求和成果轉化時間表的定向技術研發,實現了地方政府規劃主導產業的發展、高校科研資源的整合、企業研發風險分擔等多目標的統一。
以安徽天長市為例,電纜材料、電子元器件、電氣配電裝備是當地三大支柱產業,企業對於關鍵技術的需求十分迫切。2016年12月,天長市與合工大共同建立了合工大國家技術轉移中心天長分中心,對天長市100餘家企業進行了集中調研。如今,技術轉移新模式受到廣泛歡迎,近兩年的時間,『天長模式』設立的產業引導資金規模達每年度3000餘萬元。目前,這一模式已經在合肥市長豐縣、阜陽市臨泉縣等多個縣區得到推廣。
科研實踐要成為練兵場
幾年前,還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本科生的楊健勃,在『馮如杯』科技競賽中自行設計出一款新一代機器人——細胞機器人。『這款機器人通過大大小小的球狀體,按照不同方式排列組合,最後可以構成不同用途的機器人。』楊健勃說。
畢業後,楊健勃成立了公司,專注於消費級機器人以及機器人開發平臺。如今,公司已經打通了國際市場,他所取得的成績,與北航多年來的人纔培養改革是分不開的。
2017年起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實施了建校以來最大規模的人纔培養改革之一,即以『大類招生、大類培養、書院管理』為核心,突出『北航設計、全球培養』,更加重視塑造學生的學科交叉能力和創新能力。為此,學校新成立『北航學院』,覆蓋了80%的大一新生。
學院裡,學生們不再有『選錯專業』的懮慮。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相融合的大類培養模式,擴大了他們對學習目標和學習內容的自主選擇權;導師制、研討制、小班化為他們量身定制成長成纔方案;學習、生活一體化的書院制社區,為他們提供跨學院、跨專業的交流平臺;完全學分制下『1主修+N輔修』模式創新,使課程教學更靈活。
培養創新人纔是為了科教融合、產學互動。北航瞄准航空、航天、信息等領域的國家戰略需求和國際學術前沿,讓科學研究實踐成為學生的『練兵場』。近5年,學校獲國家級科技獎勵近30項,其中有54位署名獲獎者為在校研究生。創新創業已成為北航學生有遠見的學習和生活方式。
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校長徐惠彬看來,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成為北航的新名片。如今,學生品牌課外科技活動『馮如杯』已連續舉辦了28屆,吸引了7萬餘名學生開展創新研究。(趙婀娜 姜泓冰 孫振)
- 『冷資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全省首推 哈經開區、平房區發布首批『免申即享』事項清單2021/08/19
- 牛!小伙推倒2萬多張多米諾牌再現38個奪金時刻2021/08/10
- 32支球隊參與北京首屆『社區杯』八人制足球賽決賽階段角逐2021/05/10
- 齊齊哈爾市碾子山區: 『小』城市打造志願
- 張慶偉:持續提昇管理保護質量和水平 努力
- 哈爾濱市建立經營業戶誠信管理機制 3次違
- @高考生!多所駐慶高校招生計劃和方案已提
- 高考期間大慶天氣『和風陣雨』 最高氣溫29
- 大慶孤兒保障再昇級 最新政策走在全國前列
- 哈爾濱機場第二通道 迎賓路高架橋施工忙
- 首批"提速辦"事項清單公布 失業登記3個工作
- 昨日新增4例本土確診,上海3例江蘇1例
- 『一帶一路』合作助力戰疫情、穩經濟
- 8月23日5時35分『處暑』:歲歲秋相似,新涼直萬金
- 公安機關積極維護新業態新領域安全穩定
- 美國『基礎病』:『美式軍事乾預』的喪鍾已敲響
- 補壹刀:BBC,又推出一個新『演員』!
- 中新網評:美國的散毒四部曲,不愧是『實力坑隊友』
- 尼日利亞學者:出於政治動機的新冠溯源阻礙全球抗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