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教育  >  龍江教育  >  教育資訊
搜 索
盡快補上農村學齡前教育短板
2018-10-31 09:20:31 來源:中國教育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一個月前,我去看望自己幫扶的幾戶貧困家庭,發現都是老人隔代照護留守兒童。進一步攀談過程中得知,這類留守兒童會一直在自然放養狀態下成長到七歲左右,再直接去上小學。個中原因,既有經濟條件的限制,也有家長觀念問題。

  當前,貧困縣脫貧攻堅在教育領域的一個重要任務,是實現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然而,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基礎教育階段的短板和欠賬也要從源頭治理。城鎮學齡前教育目前比較受關注,家長從孩子出生就開始對其進行各種訓練,並讓逐漸長大的孩子參加各種培訓來開發孩子智力,培養其多方面特長。而同一時期的農村孩子,幾乎沒有接受系統的學齡前教育,大多數農村孩子是在玩耍中度過。

  學齡前兒童應該在什麼時候接受教育及學齡前教育應如何開展,並沒有像九年義務教育一樣有著嚴格的過程管理和制度規范。對於生活條件比較艱苦、信息相對閉塞的農村而言,家長們往往對學齡前教育缺乏完整的認識和正確的觀念,大多認為可有可無,甚至認為那是有錢人家孩子纔會接受的教育。我曾在西部一個村莊調研,當地經濟狀況還算不錯,但學齡前教育幾乎是空白,村裡沒有托兒所或幼兒班。直到近幾年,一些沒有昇入大學的青年返鄉後,開始在村裡創辦幼兒班。即便如此,在幼兒班裡,連普通的玩具都沒有,幼兒園教師也大多未經過正規培訓。家長們普遍認為學前教育只要能讓孩子正確數數、識幾個字就可以了。

  文化傳承和人的社會化需要一個學習的過程。如果這一過程過短,會影響既有文化累積的效果。有生物學家提出一個非常好的概念,叫『幼態持續』,即漫長的幼年成長期——這使人類擁有一段漫長的學習時間和社會化過程,幼兒園、小學、中學這樣一個長期正規教育的鏈條纔得以展開,人類文化也纔獲得了延續和發展。

  學齡前教育對兒童未來認知能力的形成有著重要影響。在人口大規模流動的今天,隨著農村剩餘勞動力向城市轉移,那些外出務工的青壯年農民將子女留在農村與自己的父輩生活,很多孩子甚至多年沒有見到父母。在缺少父母對自身成長績效的及時反饋和激勵的情況下,留守兒童的學習動力容易出現偏差和弱化。他們不僅沒有從父母那裡習得傳統意義上的社會規范、生活技能以及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更沒有像城鎮兒童那樣經歷過有意識的興趣發現或培養過程,更談不上相應的訓練。這種隔輩監護的模式不僅使這些孩子在初始知識技能的培養方面落後於城鎮兒童,也容易為他們今後的性格養成、人生發展埋下隱患。現階段,在我國農村邊遠貧困地區,55—70歲人口的受教育程度仍不算高,偏低的知識文化水平和有限的精力體力也使得這種隔代監管模式不堪重負。因此,有必要盡快補上農村學齡前教育短板。

  在城鎮化進程加快和人口加速流動的過程中,呵護民族的未來和希望,把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目標向前延伸到學齡前教育階段,尤其是普惠到廣大農村留守兒童,已成為邏輯上的必然,這也是鄉村振興的重要環節。

  (曹東勃 作者系上海財經大學副教授、雲南省元陽縣人民政府副縣長)

責任編輯:王蕊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