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游戲、談戀愛,考試隨便應付下就『及格萬歲』,甚至『多一分都是浪費』——這種被一些人視作『幸福』的大學生活即將成為追憶。
近日,教育部出臺《關於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纔培養能力的意見》(以下簡稱『新時代高教40條』)等文件,決定實施『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按照意見要求,全國高校將開展『集體行動』,嚴把畢業出口關,加強過程考核,取消『清考』制度,並對教師評價等『指揮棒』進行調整。
『一部分學生天天打游戲、睡大覺、談戀愛,一部分教師(不是極少數)「認認真真培養自己、馬馬虎虎培養學生」,一部分學校對本科教育「領導精力投入不足、教師精力投入不足、學生精力投入不足、資源配置不足」的所謂「好日子」應該也必須一去不復返了。』在接受本報記者獨家專訪時,教育部高教司司長吳岩強調。
記者注意到,『新時代高教40條』提出了高水平本科教育的總體目標:5年後建成一批立德樹人標杆學校、一批一流本科專業點;到2035年,形成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高水平本科教育。這也是繼2018年6月召開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之後,教育部針對本科教育改革首次給出的清晰時間表和路線圖。
重拳頻出,要治中國本科教育的哪些『病』?具體開出了什麼『藥方』?各方反響如何?
問題學生不愛學,本科四年成『放羊』
對策加強過程管理,文憑難『混』
近日,華中科技大學將18名學分不達標的學生從本科轉到專科一事,引起公眾極大關注。
『現在大學裡,有些學生醉生夢死,這樣是不行的。』吳岩告訴記者,本科教育改革的一個思路就是大學要合理『增負』、嚴把出口關,『適度增加不能按時畢業的學生是應該的,本科生有一定的淘汰率也是必然。』
記者發現,『嚴格』成為此次『新時代高教40條』為本科教育改革明確的一大方向。
比如,在考試管理上,將『加大過程考核成績在課程總成績中的比重』,要求『完善學生學習過程監測、評估與反饋機制。加強對畢業設計(論文)選題、開題、答辯等環節的全過程管理』。針對以往有反映就是『走過場』的論文答辯環節,提出『加強對畢業設計(論文)選題、開題、答辯等環節的全過程管理,對形式、內容、難度進行嚴格監控』。同時,在考察形式上,強調要『綜合應用筆試、口試、非標准答案考試等多種形式』。
『這意味著平時成績會更加重要,以往那種平時不學、考前抱佛腳的學習方式將行不通了。』清華大學學生劉華寧告訴記者。
但在嚴格管理背後,中國本科教育一直以來的短板還在於『如何讓學習真正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潛能』。
吳岩告訴記者,要實現『增負』,並非是增加課程的量,而是以提昇學生質量為目的,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記者注意到,圍繞這一點,『新時代高教40條』也作了相應的政策設計。比如,探索將輔修專業制度納入國家學籍學歷管理體系,允許學生自主選擇輔修專業;推動健全學分制收費管理制度,允許學生自由選擇輔修課程等。具體到課堂教學上,則提出要『大力推進智慧教室建設』『積極推廣小班化教學、混合式教學、翻轉課堂』。
『這對學校的課程設計和老師的課堂講授提出了很大的挑戰。今後的本科教育課程要更多地在難度、深度和挑戰度上做文章。』西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唐斌如此解讀。
問題老師不願教,不愛講臺愛科研
對策突出教學激勵,建立教師個人信用記錄
將被『嚴格要求』的不只是學生,還有老師。
記者注意到,『新時代高教40條』中有相當大一部分篇幅放在了『全面提高教師教書育人能力』上。這也是瞄准了此前一直困擾本科教育改革的另一個『頑疾』——老師不願教書,不愛講臺愛科研。
『國家推出「雙一流」計劃已近三年,時至今日,一些高校對「雙一流」中一流學科的認識,依然停留在一些顯性指標上,甚至把學科等同於科研。為數不少的高校認為,只要教師科研做好了,研究生教育特別是博士生作為科研生力軍能出成果,實現「雙一流」建設的目標就不遠了,本科教育成為科研和研究生培養的陪襯。』西南交通大學校長徐飛表示。
『教學成績難以量化,不少高校把教師上了多少課時只是作為職稱晉昇的「及格線」,真正起決定作用的還是項目數、論文數。』北京某高校一位不願具名的教師告訴記者,如果『指揮棒』不調整,這股『教師不愛講臺』的『歪風』就很難剎住。
記者發現,此次『新時代高教40條』對教師評價體系作出了不少具體的調整,包括加強教育教學業績考核,在教師專業技術職務晉昇中施行本科教學工作考評一票否決制;加大對教學業績突出教師的獎勵力度,在專業技術職務評聘、績效考核和津貼分配中把教學質量和科研水平作為同等重要的依據;對主要從事教學的工作人員,提高基礎性績效工資額度,保證合理的工資水平等。
與此同時,『新時代高教40條』還要求,建立教師個人信用記錄、完善誠信承諾和失信懲戒機制,加強高校教師教學發展中心建設、全面開展教師教學能力提昇培訓等,全方位、多渠道地提昇教師教書育人的責任感和能力。
但在采訪中,也有一些教師對『新時代高教40條』的實施效果表示了疑慮。
『「新時代高教40條」制定比較宏觀,關鍵要看這種「同等重要」怎麼落地,要有具體政策。』上述那位不願具名的教師表示,此前其所在高校也出臺了類似『一票否決』制度,但對教師積極性的調動作用並不顯著,『大家還是把教學當成一條「及格線」,下大力氣拼搶的還是科研。比如在津貼分配中,一堂課課時費200多元,發一篇核心期刊800元,還在職稱晉昇時額外加分,這種差距不拉平,導向就很難形成。』
問題高校少自省,質量文化待完善
對策培育質量文化,強化高校主體意識
在建設高水平本科的過程中,還有一個問題至關重要,那就是質量評價體系的構建。
記者了解到,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中國高校廣泛開展了質量評估和專業認證工作。截至目前,先後有1100多所本科高校、800多所高職院校接受了評估。但這一過程中,也並非沒有短板。
『一是忽視了高校的質量主體地位,質量標准由政府制定、評估由政府組織,高校只是評估的被動執行者和質量保障過程的被實施者,缺乏自身辦學質量的思考和把控,即便有,也是只說好不說壞。二是現在各種質量工程使得高校把工程要求作為質量標准,忽視了自身辦學的多樣化和個性化,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質量建設的短期化和功利化。』一位長期從事高校質量評估工作的專家告訴記者。
記者發現,在『新時代高教40條』中,『加強大學質量文化建設』部分著墨甚多,並著重強調要『強化高校質量主體意識』,各高校要『建立本科教學自我評估制度』,『將評估結果作為校務公開的重要內容向社會公開』。此外,還將利用互聯網和大數據技術,形成覆蓋高等教育全流程、全領域的質量監測網絡體系;推進高等學校本科專業認證工作,開展保合格、上水平、追卓越的三級專業認證。
『高校不僅要設計標准、學會如何為自己「打分」,還要讓這種質量文化觀成為深植在每一位師生心中的標准,而不是依附於外部評估。』有關專家表示。
『除了高校自評外,「新時代高教40條」還把評估、認證、督導等工作置於質量文化之下,讓其為高校質量文化生成發展服務。』教育部評估中心院校評估處處長劉振天認為,必須改變長期以來高等教育質量保障的外在性和技術性,使質量真正成為國家、社會、高校以及師生等每一質量主體的內在成長需要,『質量文化一旦形成,又反過來影響質量評估、認證、具體的教育教學工作,這種影響是內在的、長期的、穩定的』。(鄧暉)
- 『冷資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阿城區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 建設美麗宜居新農村2021/08/27
- 趙薇作品被多平臺除名2021/08/27
- 奧運冠軍張雨霏:隔離期間能打游戲太爽啦!2021/08/27
- 齊齊哈爾市碾子山區: 『小』城市打造志願
- 張慶偉:持續提昇管理保護質量和水平 努力
- 哈爾濱市建立經營業戶誠信管理機制 3次違
- @高考生!多所駐慶高校招生計劃和方案已提
- 高考期間大慶天氣『和風陣雨』 最高氣溫29
- 大慶孤兒保障再昇級 最新政策走在全國前列
- 哈爾濱機場第二通道 迎賓路高架橋施工忙
- 首批"提速辦"事項清單公布 失業登記3個工作
- 『五個一百』,浸潤心靈的力量
- 27日新增確診21例 其中本土1例(在雲南)
- 構建清朗網絡空間,給網絡活力護航 為網絡正氣橕腰
- 公開不吃暗地吃、不吃公款吃老板 警惕違規吃喝變異
- 窮兵黷武只會使問題越來越多(鍾聲)
- 多國研究發現新冠病毒可能早已存在
- 州長換人 紐約州新冠死亡人數『追加』1.2萬
- 埃塞俄比亞地方暴力衝突造成至少210人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