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教育  >  龍江教育  >  教育資訊
搜 索
重慶紅色景點成學生德育『第二課堂』
2018-10-23 09:51:04 來源: 中新網重慶  作者:鍾旖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中新網重慶新聞10月21日電(記者 鍾旖)21日適逢周末,重慶渣滓洞、白公館、紅岩革命歷史博物館等紅色景區游人如織。記者隨大型紀錄片《嘉陵江》及系列跨媒體行動文化旅游考察團走訪看到,游客中不乏學生身影。多位家長告訴記者,參觀紅色景點緬懷革命先烈,是幫助孩子樹立理想、激發愛國情懷的德育『第二課堂』。

  位於重慶市歌樂山麓的渣滓洞原是重慶郊外的一個小煤窯,因渣多煤少而得名。1939年,國民黨軍統特務逼死礦主,霸佔煤窯,在此設立了監獄。渣滓洞分內外兩院,外院為特務辦公室、刑訊室,內院為男牢房和女牢房。歷史上,關押在渣滓洞的革命者最多時達三百餘人。1949年11月27日,國民黨特務在潰逃前夕策劃了震驚中外的大屠殺,渣滓洞中僅15人脫險……

  重慶市北碚區市民李永帶著8歲的孩子前來參觀。他說,雖然孩子剛讀小學,對革命歷史還不能理解,但是他想在孩子心中種下一顆革命教育的『種子』,培養他的愛國情懷。

  來自四川南充的游客王靜此行自駕來渝,帶著讀高一的女兒。她透露,在進到渣滓洞參觀前,她們一行已參觀了重慶紅岩革命歷史博物館的中國革命精神聯展,『孩子學到了很多課本中沒有的知識,很受啟發』。王靜認為,當前部分年輕人不知過去的生活艱苦,革命傳統教育很有現實意義,可以讓他們從歷史中反觀今天的美好生活。

  記者早前從重慶紅岩聯線(重慶紅岩革命歷史博物館)獲悉,重慶紅岩革命歷史博物館已入選教育部首批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該基地依托紅岩革命歷史博物館和紅岩文化景區,擁有紅岩文化、統戰文化、抗戰文化等豐富的革命歷史文化資源。基地將力爭通過2至3年時間,完善基地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設施,開發一批成熟的紅岩特色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活動課程。

  『我上一次來渣滓洞參觀,是上世紀70年代末。那時通向景區的道路都是泥濘的。』國際華文媒體聯合會副主席、中國旅游電視委員會副會長張德祥說,推動紅色旅游發展具有時代意義。他期待更多的青少年兒童接受革命傳統教育,得到紅色文化熏陶。同時,景區也應在助力青少年走出校本課程方面作出改進,如增強紅色景點體驗感、參與感。

責任編輯:王蕊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