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延禧攻略》的熱播將緙絲、點翠、絨花等極為考究的傳統工藝帶入公眾視野,不僅展現了非遺文化的魅力,更引起大家對傳統手工技藝的興趣。在昆明理工大學城市學院,就有這樣一群熱衷傳統手工藝的年輕人,他們懷著『匠心』,結合專業所學,或采金、銀為絲,妙手編結出傳統風格的『清宮首飾』,或者手工起版、一錘一鏨制作出了一件件中國風配飾……
曾為一劇組定制設計了10餘件清宮飾品
花絲香囊球、點翠步搖、琺琅耳飾……走進昆明理工大學城市學院首飾鑲嵌實訓室,一件件繁復華麗、復古時尚的傳統工藝飾品令人驚艷。據該校產品設計專業教師楊景然介紹,眼前這些中國風的飾品,是首飾設計與制作工藝專業方向學生們精心設計,並采用花絲工藝、鈑金工藝、琺琅工藝、點翠工藝等傳統工藝制成的作品。

對此,不少人好奇,一所以工為主的院校為何要在教學中開設了與珠寶設計有關的專業,並引入了傳統工藝?楊景然表示,珠寶本身具備雙重屬性,它暨是一件藝術品,也是一件工業產品。基於學校材料學專業的積淀,再將藝術設計與工科知識相結合進行教學,有利於學生們將工藝、制作和材料的知識融入動手實踐中。

而就在今年上半年,就有一個橫店的劇組聯系上楊老師,邀請他們為一部清代的古裝動作戲中主要角色定制首飾。『劇組看了設計圖和小樣就敲定由我們來制作了,從溝通設計到制作成品大概花了小半年時間,最終設計了10餘件成品。』
從2015年至今,首飾設計與制作工藝專業方向已吸引了100餘學生選學,主要學習內容為珠寶首飾制作的基本工藝和各類延伸工藝、珠寶首飾的繪畫和設計思維等。『首飾制作的工藝一直都很古老,包括鋸、錘、焊、矬等基本工藝都已傳承多年,所以傳統和現代的工藝在平時教學中都會講授』,楊景然表示,是否采用傳統工藝設計作品主要看學生的個人興趣,老師們更希望學生能在傳承中創新,運用當下的科技手段、材料等,讓花絲、琺琅,斑銅等傳統工藝更好地繼承和發展。

花絲工藝的香囊和琺琅表盤的手表很『講究』
在一眾學生中,熱愛傳統工藝的盧錦康和侯琳兩位同學是一對好搭檔,熱愛傳統工藝的他們正准備申請在校內成立『臻藝傳承』工作室,自主設計制作珠寶首飾。在現場,侯琳介紹了手中的『香囊球』是如何制成的。『這個香囊球用了一個月時間,采用了傳統花絲工藝,包括掐絲、填絲、焊接等過程,制作非常繁復,現在很多宮廷劇中妃嬪佩戴的耳飾、頭飾,都利用到了這個工藝。』

男生盧錦康則偏好手工起版的工藝,使用錘子和鏨子,他將一塊塊銀片敲打出飄逸的花瓣造型,使用火槍焊接後最後做出一個玉蘭花造型的胸針。之所以熱愛傳統工藝,小盧說:『花絲、手工起版工藝都是老祖輩傳下來的老傳統,隨著一些老藝人慢慢遠去,年輕一代也很少接觸到這些工藝,作為一名新青年,不想眼睜睜看著這些老手藝從我們這一代慢慢丟失,所以想傳承這個工藝,傳播這份優秀文化。』

采訪中,采用琺琅工藝制作的作品也特別引人注目。除了傳統首飾外,由昆明理工大學城市學院青年教師謝俊傑設計制作的『琺琅表盤』也別具一格。他將琺琅工藝用於手表改造中,做出了名為『梵誓星空』的表盤。『琺琅行業裡流行一句話,做十件琺琅七件壞。』謝俊傑說:制作琺琅的過程中,需要掌握好溫度、時間、釉料粗細、材料清潔等,制作時每一步出一點點差錯,一件作品就廢了。

據悉,根據學生的努力程度和工藝的復雜程度不同,有的傳統工藝需要半年到1年,有些則需要2到3年的時間纔能熟練運用;雖然部分手工藝是當下新興生產工藝沒法替代的,但是昆工城市學院更提倡學生適當結合現代的新生產工藝,創新引入一些提高生產效率的方法,如首飾部分基體部件使用3D打印技術,造型部分再使用傳統工藝,在造型設計上適當引入一些新鮮元素。
雲南網記者高藝萌段芃
新聞小貼士

傳統工藝——點翠
翠,即翠羽,翠鳥之羽。點翠是中國傳統的金屬工藝和羽毛工藝的結合,先用金或鎦金的金屬做成不同圖案的底座,再把翠鳥背部亮麗的藍色的羽毛仔細地鑲嵌在座上,以制成各種首飾器物。
點翠工藝的發展在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時期達到了頂峰,晚清到民國仍然流行後因全面抗戰爆發纔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現在已可用鵝毛、絲帶等多種材質替代翠鳥羽毛制作點翠首飾,工藝得以傳承。

傳統工藝——花絲
花絲被稱為『細金工藝』,為『燕京八絕』之一,是由不同粗細的金銀絲構成的,根據造型需要,通過掐、填、攢、焊、堆、壘、織、編等工藝進行造型的金屬工藝,可以說是絲的堆壘的藝術,通常使用的是金絲、銀絲。金絲一般是指千足金制成的絲,舊時皇室制品均使用金絲;銀絲最好是95銀以上,不過按照國際規定,92.5以上就可以稱為純銀,因此現在達到92.5就可以制作;銀鍍金的方式並非把銀絲事先鍍金,而是使用銀絲制作成品後,再統一鍍金。金銀絲的純度越高就越柔軟,雖然容易拉成更細的絲,但是對工人的技術要求也就更高。
追溯歷史,花絲鑲嵌早在春秋時期就已有雛形,在經歷了明清兩朝的迭起興旺,後又時代變遷幾近消失。加之花絲鑲嵌的工藝極依賴手工技巧和經驗,培養一名師傅的時間短則十幾年長則數十年,許多年輕學徒都望而卻步,花絲鑲嵌也逐漸陷入失傳的境地,現已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傳統工藝——斑銅
斑銅(西關銅藝)是雲南特有的特色傳統工藝品之一,至今上有300多年歷史。斑銅工藝制作復雜而嚴格,采用高品位的銅基合金原料,經過鑄造成型,精工打磨,以及復雜的後工藝處理制作和成它『妙在有斑,貴在渾厚』,褐紅色的表面呈現出離奇閃爍,艷麗斑駁,變化微妙的斑花而獨樹一幟,堪稱金屬工藝之冠。
『雲南斑銅』就其材質而言,因其93%以上是銅,其餘為其它稀有金屬,故斑銅理應屬於黃銅系列的銅基合金原料。在經過藝術構思塑造形象並施以各種工藝技術手段,加工制作成產品後,則雲南斑銅就自然地進入了金屬工藝美術品的系列。

傳統工藝——絨花
絨花是頭飾的一種,分別以通草和蠶絲為主要制作原料,絨花是南京具有代表性的、極具地方特色的傳統手工藝品,唐代被列為皇室貢品。因其特殊的手法直到現在都無法用機器生產,只能手工制作。2006年,南京絨花被列為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冷資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聚焦項目實體提供服務 通河縣全力推進產業項目落地投產2021/08/29
- 趙薇作品被多平臺除名2021/08/27
- 奧運冠軍張雨霏:隔離期間能打游戲太爽啦!2021/08/27
- 齊齊哈爾市碾子山區: 『小』城市打造志願
- 張慶偉:持續提昇管理保護質量和水平 努力
- 哈爾濱市建立經營業戶誠信管理機制 3次違
- @高考生!多所駐慶高校招生計劃和方案已提
- 高考期間大慶天氣『和風陣雨』 最高氣溫29
- 大慶孤兒保障再昇級 最新政策走在全國前列
- 哈爾濱機場第二通道 迎賓路高架橋施工忙
- 首批"提速辦"事項清單公布 失業登記3個工作
- 『五個一百』,浸潤心靈的力量
- 27日新增確診21例 其中本土1例(在雲南)
- 紅色血脈——黨史軍史上的今天|8月28日 重慶談判
- 構建清朗網絡空間,給網絡活力護航 為網絡正氣橕腰
- 俄媒:美情報溯源無『實錘』也不會阻礙其『甩鍋』中國
- 美國拙劣的政治溯源侮辱了科學和世界
- 柬埔寨官員:新冠病毒溯源政治化損害國際抗疫合作
- 搞軍演、拉盟友,美國『秀實力』 東南亞國家為何不買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