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教育  >  龍江教育  >  教育資訊
搜 索
QQ群成『95後』大學生線上歸宿:有的炒幣 有的吃雞
2018-08-20 08:46:43 來源: 中國青年報  作者:徐懷 孫慶玲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Q群生態圈:95後大學生的『線上歸宿』

  眼下,距離考研還剩不到兩個月,大學生考研Q群也日益繁榮起來。考研生們紛紛上網尋求自己的『線上歸宿』,群裡既有往屆優秀研究生坐鎮,也有考研機構為考生保駕護航。

  這些考研群看似象限上一個個孤立的坐標點,實際上卻悄然形成一個圈子。除了各所大學為報考學生建群,還有各個城市的學生用以互相督促學習的『同城考研群』。此外,還衍生出了一系列附屬產品,如『考研相親群』『考研家長交流群』『考研旅游觀光群』等,堪稱功能齊全。

  在大學生自發組建的群中,無論是考研、網游、創業、追星、寫作等,不同的Q群發揮著不同的功能,總能為大學生提供獲取信息和認識同好的機會,構成形態各異的網絡生態圈。

  不同於通過掃碼和邀請好友兩種方式加入的微信群,Q群只需輸入關鍵詞,便可找到全國范圍內相關『部落』,且在人數限制上也更加靈活。據悉,微信群人數上限為500人,而在為QQ群開放2000人最高上限之後,2017年QQ群解除人數限制到5000人,堪稱Q群的『再次擴充』,同時也延伸了學生們的網絡生態圈。

  但與中小學階段僅停留於『班級群』和『學習資料群』的情況相比,大學生的Q群生態圈無疑更加復雜和多元。

   大學生創業群:興起『炒幣』熱

  以往,大學生創業群一般只包括『兼職群』『項目群』和『投資理財群』,是在讀大學生獲取一定生活費的渠道之一。但一些新興的經濟熱點會在很大程度上打破創業群的常規模式。

  『我們都是一群有妄想癥的大學生,但妄想也可以成為現實。區塊鏈這個風口,給了我們足夠好的機會。你信嗎,信就進來吧!』某個大學生創業群的入群簡介頗具煽動性。

  像這樣自2017年新興的大學生區塊鏈創業群不計其數。正如它所標榜的一樣,加群的大學生有些是為了拉合伙人做投資項目,有些則是為了合伙『炒幣』『挖礦』。相同的是,他們都把目光聚焦在近一兩年來創業圈最受歡迎的熱門領域,如來自寧夏師范學院的陳思凡所說,『如果說2017年是區塊鏈技術元年,2018年將會是爆發年,肯定想抓住這個機遇賺錢。』

  前期,群裡轉發的信息無外乎群友眼中各種『有潛力』的數字貨幣——哪個數字貨幣即將上線,上線價值多少,一個月後賺了多少,都是他們日常討論的話題。作為一個金融專業的學生,楊凱文入手了不少數字貨幣,投資金額大多來源於他的網貸和兼職,『我一直想長期持有自己看好的幣種,但每次著急用錢時就賣掉,一般橕不住一個月。』

  為了拉攏同好、組團隊專門炒幣,楊凱文已輾轉加入4個群,但群裡一個又一個接著『廢了』,群裡漸漸被天貓、美團優惠券等廣告刷屏。與之類似,不少創業群最終都淪為『廣告群』或『傳銷群』。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以虛擬貨幣為噱頭的詐騙信息頻頻出現,比如相關責任人多通過虛構各種光環為『虛擬貨幣』信用背書,承諾高額投資,並利用微信群或者QQ群轉發推廣的形式宣傳,對投資者進行『洗腦』。據悉,除了虛擬貨幣本身可能存在風險,目前還有一類風險,就是打著『虛擬貨幣』投資旗號的非法集資和網絡傳銷活動。這需要『炒幣』的大學生多加警惕。

   證書攻略群:為履歷『加料』or『注水』

  與共享區塊鏈信息的創業群相似,證書攻略群共享的則是全國范圍內大學生比賽的信息和攻略。在QQ查找框裡輸入關鍵詞,顯示出的此類攻略群數量不下百個,每個群的平均人數約為500人,成員以在讀大學生為主。

  一個證書攻略群群主、吉林大學珠海學院學生陳玉告訴記者,其中大多數為需要付費入群的VIP攻略群,而她則是為了回饋一眾『粉絲』的支持,纔新建了一個完全公益性質的Q群,免費分享近期全國各地舉辦的大學生比賽。

  仔細分辨一下,這些群分享的賽事也有高低之分。

  某個群裡,群友們將證書攻略群簡稱為『擼獎群』,將經過官方機構認證的獎項定義為『硬核獎』,意味著獎項含金量很高,能拿得出手。相反地,他們把一些地方性的,由民間機構發起的賽事形容為『注水』。

  但無論是哪種類型的比賽,頭銜上都冠有『大學生比賽』之名,面向的是全國范圍內的大學生參賽者。如果不去深究,這些『注水』的比賽大多都可備注成『全國性大學生比賽』,從而在參賽者的履歷中『上昇』為國家級賽事。

  剛獲得某大學生廣告大賽『佳作獎』的17級學生王啟光坦言,自己參加的比賽沒有獲得官方機構的認證,『但像我這種普通院校的學生,在拿不到國家級比賽證書的前提下,只能靠這些看起來是全國性的,實際上非常「注水」的賽事獎來給簡歷「加點料」,否則沒什麼可寫的。』

  某攻略群的管理員告訴記者,『我們整理的多是一些比賽較低級獎勵的攻略,如果想參加一些難度較大的比賽或獲得更好的名次和獎項,真心不是我們這個5元VIP群能解決的。』

   游戲群:不光有『開黑』和『吃雞』

  在大學生集中的Q群中,游戲群最熱門,也最普遍。

  網友『大野』今年已經30歲,卻是一個大學生王者榮耀游戲群群主。談及建群初衷,他表示,身邊的同事和朋友幾乎都不玩游戲,約人一起玩會顯得幼稚,『所幸開個大學生游戲群,跟年齡小點的同好一塊「開黑」』。

  在所有游戲群裡,匯集王者榮耀粉絲的『開黑群』和絕地求生玩家的『吃雞群』無疑最受歡迎。在一個有4371人的大學生『開黑』群裡,群友幾乎24小時都活躍在群中,每天還會不定時組織『高手』帶隊『開黑』。

  同樣是游戲性質的群,全國大學生『數獨』(注:一種邏輯游戲)群就略顯寂寥。群裡充斥著九宮格的圖片,一道難題至少需要等半個小時纔會有人回復。不過大二學生鄧子瑤對自己所在的數獨群很是感激。去年剛入群的她如今已經達到了參加全國大學生數獨競賽的水平,她將這明顯的進步歸功於數獨群日常分享的高難度題和解題思路,給曾經『菜鳥』的她提供了進階的渠道。

  或許與大家想象有所不同,多個大學生游戲開發群也表現出『正兒八經』的畫風。雖然冠以游戲之名,但他們聚焦的是游戲玩法策劃、美術設計、模型和關卡制作等專業領域。群裡看不到任何『開黑』的跡象,只要廣告、問卷等無關信息出現,群成員會立刻被禁言72小時。『因為我們想組建的,是一個有情懷的團隊,非誠勿擾。』群主焦柯說。

   『嗨』在線上,別『冷』了線下

  學習群、游戲群、攻略群等各類Q群,可以說是大學生課外活動的一大縮影。在這個虛擬、匿名的空間裡,各個部落的大學生同好們社群化趨勢愈發明顯,形成龐大的大學生網絡生態圈。

  對此,中國勞動關系學院輔導員段正認為,QQ群功能擴展產生了新的文化現象。更低准入門檻、更大交際平臺、更易實時互動,使得95後大學生樂於在此『找歸宿』,並在群信息的獲取和傳遞中尋求認同感。

  更具體來講,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積極心理體驗中心老師李衛華認為,網絡上的溝通交流較現實而言,時間、空間成本更低,情感和心理資源成本也更低,比如說『面對面交流時,面前的人的反應對我的影響很大,這時候我就要去快速思考這個人的真實想法,並做出恰當的反應,這是需要勇氣、溝通能力和心理建設的。此外,虛擬世界的匿名性也會給當事人很多的心理保護,相對更自由』。

  但隨之也引起不少人的擔懮——隨著QQ群等社交媒體的用戶更為低齡化,這些『網絡原住民』線上的人際交往更為如魚得水,但在現實交往中卻磕磕碰碰、畏畏縮縮,甚至厭煩、恐懼現實中的社會交往,寧願對著冰冷的屏幕『掏心窩子』。正如段正經常見到的,QQ群裡溝通順暢的學生在現實中卻常常陷入『社交恐懼』,線上人格和線下人格大相徑庭。

  關於這點,段正認為大學教師應該關注學生思想動態、網絡熱點話題,加強引導,並提醒學生在參與群文化的時候應該慎重選擇、避免導致『社交恐懼』。

  (應受訪者要求,陳思凡、陳玉、焦柯均為化名)

  實習生 徐懷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見習記者 孫慶玲

責任編輯:王蕊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