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教育  >  龍江教育  >  獨家策劃
搜 索
【教育鄉村行】安達奎星小學董長峰:38年堅守三尺講臺 甘於奉獻教師典范
2018-05-29 13:05:40 來源:東北網教育  作者: 莊園 陳顯春 安澤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5月29日訊(記者 莊園 陳顯春 安澤)一名老師、兩個學生、簡單的教室以及一片廣袤無垠的『操場』這就是現在安達市吉星崗鎮奎星小學的構成。今年,是教師董長峰在這所『孤獨』的奎星小學校駐守的第38個年頭。

董長峰日常教學。東北網記者安澤 攝

  奎星小學離鎮17公裡,位於鎮西北方圓十裡之內無村屯的草原之中。小屯雨季常常被大水圍困,冬季常常大雪封路。人們只有靠步行出入,交通十分不便。全屯不足150人30來戶人家。屯子小,土地少並且都是鹽鹼地,多數人家靠養點牛羊生存。

奎星小學校捨。東北網記者安澤 攝
奎星小學的教具,已經破舊。東北網記者安澤 攝

  在顛簸的通村路上,看到草原上為數不多的房子中的一座就是學校。走進教室,這裡有自行車鈴自制成的上課鈴、墨水涂在牆上形成的黑板、董老師自制的教具。這樣的教室所顯示出的『相對簡易』給人一種衝擊,而這種簡易更突顯了董長峰在這所學校裡傾注的汗水和用心。

董長峰撥弄自行車鈴做成上課鈴聲。東北網記者安澤 攝

  自2012年起,同事史文玉退休了,董長峰就身兼數職,沒有校長,沒有科任老師。為了不耽誤孩子們上課,他從來不請假,母親去世了,沒來得及見上最後一面,心裡難受卻始終以微笑面對學生們。為了節省成本董長峰化身鍋爐工,學校四面都是草地,孤零零的房子冬天特別冷,每天早起先來學校把屋燒熱在回家吃早飯,晚上要燒到九點多。為了豐富學生們的課程形式,董長峰既要當文化上的數語外老師,也要當『軍訓教官』、體育老師。搖呼啦圈是董老師的『特色』課,他說這裡人少,最開心的時候就是和自己的學生們一起搖呼啦圈。

  『當個領導放心,家長滿意,學生喜歡的好老師。』38年,他堅守安達市吉星崗鎮奎星小學這一方土地,甚至有的家庭祖孫三代都是他的學生;38年,他視校如家,嚴重的雨雪天裡董長峰總要先到學校看看清理積雪,以防耽誤孩子們上學的路。有的學生家長平時放羊,有的學生家裡只有老人,董長峰會把孩子們挨個送回家中,交到家長手裡。

  一個『上課鈴』、一塊『黑板』、兩張課桌、一個自行車鈴自制成的上課鈴、墨水涂在牆上形成的黑板以及認真朗讀著課文的孩子那澄澈的眼神。董老師就生活工作在這樣的艱苦環境裡,幾十年如一日,把青春和熱情全部無私奉獻給這裡的學生和村民。

  2003年,董長峰由於身體不好上著課就暈了過去,同事史文玉掐著他的人中讓他緩了過來。同事心疼他,讓他回家休息。董長峰說,『馬上就要考試了,回去啥啊,堅持!』史文玉老師對記者說,『董老師的工作精神、教師的敬業精神特別強,責任感也特別強。我們在一起的時候,什麼工作他都搶著乾。』董長峰不主動爭取榮譽,但是乾活的時候從不躲避,總是積極的往上衝。屯子通往鎮裡的積水沒過腰身,家裡都擔心董長峰的安全,但是他為了去鎮裡取卷子也不退縮。

  董長峰老師過去的學生楊思宇現在都在鎮裡讀八年級,她說,董老師這幾年白頭發變多了,腰變彎了,但是依舊像幾年前那麼愛笑,像父親一樣的笑,讓學生們覺得慈愛溫暖。回到村裡時,她會來學校看看教了她四年的董老師和他的學生們。剛上初中時,她和同學的關系不融洽會和老師傾訴,董老師也會給楊思宇倒上一杯蜂蜜水,認真聆聽她的故事,並用自己樂觀積極的心態引導楊思宇。

董長峰每天放學送學生回家。東北網記者安澤 攝

  村裡的路一到下雨天就泥濘難行,當時二年級的楊思宇和同學們一起去上學,但是腳上靴子陷在泥裡拔不出來。遠處的董長峰老師急忙向孩子們跑過來,自己卻在泥濘中摔倒了。爬起來的董老師又繼續向前跑,最後背著楊思宇來到學校。在學生們心中董長峰就是學校的象征,這所小學就是他們曾經的家,還有兩年,董長峰也到了退休的年紀。看著董長峰在朋友圈裡發的學校新變化,有往屆的學生評論到『又看見家了。』『董老師你退休了,以後學校可咋辦啊。』

  午休時間快結束時,我們同董老師一起往學校走,董老師的學生撒歡兒似的從家往學校跑,通過在『大操場』上盡情的奔跑看得出她對上學的期待與喜愛。這也讓看到這一幕的所有人燃起一絲欣慰,正是有了董長峰這樣的耐得住寂寞,甘於堅守在鄉村一線的老師,纔能讓村裡的孩子擁有學習的機會,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責任編輯:王蕊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