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教育  >  龍江教育  >  先鋒人物
搜 索
【四有教師】為了夢想 一起出發——五常市特殊教育學校張春艷
2018-09-10 09:52:00 來源:東北網教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為了夢想一起出發

  ——五常市特殊教育學校 張春艷

  張春艷是五常市特殊教育學校一名普通特教教師。自一九九九年從師范學校畢業分配到五常市特殊教育學校工作,至今已經十九個年頭。十九年來,她一直從事班主任工作和生活語文學科的教學工作,一直和聽障、智障、自閉、腦癱的孩子們學習和生活在一起。十九年來。張春艷老師用愛心守望著特殊教育這塊涸土,用責任橕起教育的使命,用專業使每個特殊的孩子都享有做人的尊嚴。為了實現孩子們成長的夢想,她和孩子們在奔夢的路上一起出發!

  愛心守望涸土,讓殘疾孩子享受家的溫暖

  作為輔讀班的班主任,她的學生有沈浸在自己世界的自閉癥孩子,有多重殘疾的,有不聾不啞卻不說話的,有多動癥,還有需要經常攙扶的腦癱兒。更不幸的是孩子們的家庭也不健全,有的孩子母親是精神病患者、有的智力障礙是殘疾人;有的孩子父母離異,大多數孩子從小就失去了母愛。張老師沒有放棄任何一個孩子,始終用慈愛的心,彌補孩子們殘缺的愛。

  她和孩子之間是溫暖的陪伴。殘疾孩子是社會的弱勢群體,擁有殘疾孩子的家庭承受著生活與精神的雙重壓力。她希望給在疾病與貧困中掙紮的孩子和家庭一份希望,一份生活的信心,一份鼓勵與支持。張老師盡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幫助家庭困難的學生。她利用每個假期,逐一的家訪,在這個漫長而又瑣碎的過程中,她了解了家長的茫然、心酸和無助,也更加理解、同情和尊重他們。對孩子她有了更多的包容與鼓勵,發自內心的喜歡他們。對特殊困難的孩子,張老師不僅承擔著教育孩子的責任,也主動擔負起他們的生活費用。

  龍龍,17歲,智障伴有輕度精神障礙。孩子媽媽也是智力障礙的殘疾人,生活不能自理,不能照顧家庭。爸爸疏於對母子的照顧,假期,孩子就在大街上流浪,返校都是衣衫襤褸,蓬頭垢面。

  張老師把龍龍當成自己的孩子,在校時細心的照顧他的衣食住行,拿出自己的生活積蓄,確保孩子的營養補充與生活所需,讓孩子享受到那份缺失的母愛。假期,經常家訪,和孩子的爸爸說孩子的變化,說他們家的希望。她會為他們送去一些生活用品和孩子喜歡吃的水果。給孩子的媽媽送去她喜歡的衣物。讓這一家人感受到理解和尊重,幫助他們樹立生活的信心。張老師對龍龍的關愛,孩子慢慢的有了進步和變化。孩子的爸爸親身感受到,老師是真心的愛孩子,實意的幫助這個家庭。經過不懈的努力與溝通,漸漸地,龍龍的爸爸能夠主動來學校接送孩子。

  經過張老師幾年的感化,龍龍爸爸擔起家庭的責任,能夠照顧殘疾的妻子,讓殘疾的母子生活有了保障。這個家也有了家的模樣。親戚鄰裡也都願意幫助他們。現在他們擁有了自己溫暖的房子,一家人樂觀的面對生活。張老師覺得付出是值得的,她深深體會到孩子真正的快樂,是來自家庭生活的幸福與溫暖。教師只有和家長共同努力,纔能賦予孩子真正的人生幸福。

  張春艷老師的工作就是這樣踏踏實實的過日子,每天班級有水果分享時間,這都是她下班去采購的水果,帶到家裡,第二天再帶到學校,分給孩子們。風雨不誤,雷打不動。現在的班級是八年級這件事她就堅持做了八年。她說,這樣既能保障孩子們的生長需要,又能讓他們在我身邊享有幸福美好的生活。

  她就是這樣『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乾。』做好生活中的每件小事,不抱怨、不推卸。這一生,她做不到什麼偉大的事業,只希望用點點滴滴的小事匯聚成愛的暖流,奉獻給特殊教育,奉獻給特別的孩子。

  作為特殊教育工作者,她不僅奉獻了自己的愛心,也把黨的溫暖傳遞給了這些特殊的家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殘疾人一個都不能少,在黨和國家的關心下,她和殘疾孩子的家庭一起對未來生活充滿信心。

  責任橕起使命,折翼天使一個都不能少

  每一個殘疾孩子,都是『折翼的天使』。張老師身兼教育的使命與擔當,她把教育的陽光惠及到每個她所遇到的殘疾兒童少年。

  昊昊,孤獨癥兒童,生活在五常鎮八家子鄉,老實巴交的父親以務農為生,患有精神分裂癥的母親需要常年服藥,不能照顧孩子,還需家人照顧,一家人的日常生活經常由七十多歲的患有輕度腦梗塞的奶奶照顧。生長在這樣的家庭,孩子不光缺失母愛,而且生活貧困。昊昊來到學校,張老師便擔負起孩子生活費用。開學初准備好孩子的伙食費,保險費;提前准備好孩子換季的衣物;孩子的身體瘦弱,免疫失衡,准備好孩子喜歡食物。農忙時節,張老師幫助接送孩子。孩子經常會說:『老師好,學校環境好。』慢慢的,同事發現,昊昊的身體越來越健康了,孩子每次回到學校整個人都變得乾淨整潔、陽光帥氣。

  15年學校搬遷,校址由原來的山河鎮搬到現在的五常鎮樺樹村。師生能夠在更好的環境中工作和生活了,這是件讓人高興的事。然而,張老師的心裡卻不是滋味。她們班的小文慧,由於殘疾程度重,不能和她到新的學校繼續學習。開始孩子每天都和她打電話,孩子簡短的幾句話,就能讓電話這面的張老師流淚。放假了,張老師就去看望孩子,送去她們學習的課本,教孩子學習。孩子用小手撫摸著她,傻傻的看著她,兩個人都哭了。後來,張老師就用送教的方式,讓小文慧和她學習。她還教孩子使用微信,現在她們會用微信聊天,孩子會把她們在一起的相片做成相冊發給她。

  讓每個孩子都能接受教育,這是殘疾孩子應享有的權利和義務。她努力踐行著教育的責任,讓殘疾孩子都能平等的接受教育。

  專業引領成長,讓殘疾孩子自食其力,享有尊嚴的生活

  希望學生能生存,會生活,能夠有尊嚴的活著這是張老師最大的夢想。『作為老師,我可能無力擔負起殘疾孩子的生活,無力擔起孩子們的未來。而孩子們將來靠什麼自立於社會,靠什麼掌握自己的人生?我就致力做一件事讓孩子們能自立,讓他們走進社會能有尊嚴的活著:孩子的點滴進步就是對我最大的收獲。』她在用實際行動踐行著自己的夢想。

  她倡導以發展學生適應能力為本位的教學,進行單元教學實驗。自編教材,實施生活主題教學,進行社會實踐活動,帶領學生走進社區,實現課堂教學與生活應用的有效銜接。學校搬遷新址,張老師領著學生們參觀新學校,適應新環境;去校外認識學校的周邊設施;帶著學生練習乘坐公交車;和聯誼學校的師生一起去金山公園春游與秋游,感受家鄉的美景;和學生去超市購物……在學習與實踐中讓學生學會照顧自己,學會與人溝通,掌握生活中基礎的知識與技能。

  盡管特殊孩子是慢走的蝸牛,蝸牛一寸寸的爬,但每一寸皆是突破。

  孩子的進步,家長的信任,讓張老師收獲了滿滿的幸福。當家長聽到孩子說,媽媽我會在超市買東西了,驚訝的不行。當家長眼睜睜看著孩子在收銀臺交錢、找錢買了一塊巧克力,看著、看著這眼淚就淌下來了,孩子帶來的那份驚喜,那樣的感動是正常孩子的父母永遠感受不到的。

  作為特教教師,她為每一個孩子都進行成長規劃,從好照顧、好家人、好幫手到好公民。經過九年的義務教育讓每個孩子都有進步。現在,偉建同學已經成為父母的好幫手,和父母一起務農,並能用勞動換來報酬。昊昊也成為奶奶的好幫手。插班的自閉癥孩子亮亮,張老師希望他經過兩年的學習,可以離開爺爺的陪伴,獨立去托養機構繼續學習。

  春艷老師為孩子們打開了通向社會的窗戶:孩子能在社會上自立有尊嚴的活著,是這些家長心頭的夢想:這個夢,春艷老師幫家長實現了。

  孩子們的成長,是張老師最大的幸福,每一年張老師都會和孩子們照很多相片,記錄下孩子們成長的經歷;但她卻很難找到和女兒在一起的相片。看著別人的孩子在一點點成長,卻忽略了身邊最親的人,這是她埋在心底裡最深的痛。

  2013年夏天張老師的母親突發腦梗,半身癱瘓,生活不能自理。她在陪護母親與陪伴學生之間選擇了堅守崗位。

  2016年秋季,張老師的女兒昇入了高中,她愛別人的殘疾孩子,也愛自己的女兒。可她的學生無時無刻都需要的呵護,忙於特教事業,她只能把孩子送到寄宿制學校。經常在教育家長多陪伴孩子的老師,卻沒有去陪伴自己的孩子。

  因為學生永遠是張老師心底的牽掛。張老師說,『這些特殊的孩子,是世界上最純淨,最簡單的孩子。和他們在一起,讓我們變得純粹和滿足。同時孩子們也是最需要社會接納,理解,關注的群體。我願做他們和社會之間溝通的橋梁,讓社會上更多有愛心的人,來接納這些特殊的天使。』

  讓殘障孩子有尊嚴的活著,是張老師心中的夢想,更是家長的夢想。她用耐心與恆心挑著家長和孩子沈甸甸的夢想。默默辛勞,艱苦付出。孩子的點滴進步映照出的是她師德崇高和母愛芬芳。

責任編輯:王蕊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