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高校輔導員是種什麼樣的存在
無問西東只問初心
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的輔導員胡小溪已經開始了她的寒假生活。不過即使在寒假中她也並不清閑,前幾天學生離校的時候,她給每個學生發了微信,確認他們是否平安到家,沒有到家的繼續跟學生及家長聯系。即使大家都平安到家了,她還是懸著心,生怕有什麼『非正常事件』發生。
高校師生關系一直是社會關注的話題,特別是近段時間曝出的北航研究生導師性騷擾學生、西安交大博士生自殺等事件,給師生關系再次蒙上了陰影。
近日,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在北京師范大學輔導員基地舉辦座談會,邀請了近10位在學生一線工作的高校輔導員。會後又走進他們的生活,近距離了解他們的工作與困惑,希望在呈現高校師生關系的日常的同時,尋找創建良好師生關系的新思路。
輔導員是『秒回』的存在
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其實對於輔導員來說,就是:老師說的話學生能聽、願意聽。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比如學生們回家我給他們發微信確認是否平安』。胡小溪說,他們的回復可能是這樣的:『我到家了,謝謝老師!』然後後面跟一個『擁抱』或者『笑臉』表情,有的同學可能還會再調侃一句:『要不要給您發個定位啊。』
『學生們的回答看似很禮貌,但其實背後還有一層隱含的意思:「我有我的自由,老師您是不是管得太多了。」』胡小溪說,可能跟自己的學生所學專業有關,無論老師說什麼他們都會對來源、依據等特別感興趣,在腦子裡畫上幾個問號,『他們不是真正質疑或者是對老師不尊重,但是這已經成為這個年齡段學生的一種習慣』。
這種習慣並不僅僅存在於胡小溪那些學習歷史專業的學生中,來自北京林業大學園林學院的輔導員劉偉老師也有類似的感受,跟以前的學生相比,現在95後甚至更小的00後學生,他們『有一個去權威化的過程』,以前老師在學生面前有一種天然的權威性,但是現在的孩子不是這樣的——
他們更加強調自我,更加關注自我的感受。
尤其是隨著移動互聯的發展,這一代的大學生更容易把自己封鎖在自己的世界中。
『僅僅比較90後和95後兩屆學生,就能看出他們明顯的區別。』劉偉老師說,『90後孩子也接觸網絡,我們要做的是在他們面前建立新的一個現實世界。但對於95後學生來說,我是要先把他們從互聯網世界拉出來,纔能給他們建立一個新的現實世界。』
『我的手機總是24小時開機,在手機上處理事情到深夜也是常有的事兒。』北京工業大學信息學部的趙正艷老師告訴記者。
胡小溪老師說如果將來她不做輔導員了,那麼她最大的願望就是『能每天晚上關掉手機』。
但是只要還當輔導員,輔導員的手機幾乎都會實時為學生開機。胡小溪清楚地記得那年她生孩子,即將臨產時得知湖南在發洪水,她的學生被困在火車上,『我急得眼淚都要流下來了,不停地發微信問:「要不要給你匯點錢」,上產床之前的最後一條信息也是發給學生的,問學生是否平安』。
確實,為了真正走進學生的內心,輔導員要付出幾乎所有的時間。
『學生都喜歡「秒回」的老師。』劉偉說,在信息如此發達的今天,學生需要的是:你既要無時不在,還要能跟他們保持一定距離。所以,劉偉經常精神處於高度集中狀態,有學生的信息過來馬上回復。『你問或者不問,我就在那裡不悲不喜。』劉偉經常這樣開玩笑地調侃自己。
學生有很多『小確喪』輔導員要成為學生的『度娘』
僅僅把時間給了學生也並不夠,『除了用時還要用心。』一位輔導員說。
胡小溪介紹,中國有句古話『倉廩實而知禮節』,現在的這代大學生物質上沒有太多顧慮,自然會有更多精神層面的思考:『我會成為什麼樣的人』『我在實現自我價值的過程中,會有哪些優勢和劣勢』……
『而且學生們會更多地考慮劣勢。』胡小溪說,他們會在自我審視的過程中把自己的不足放大,情緒上很容易產生波動。『他們喜歡用「因為懂得,所以慈悲」這樣風格的語句來調侃自己。』在胡小溪看來,這些語句的背後隱藏著些許懮傷和落寞,學生們經常有很多『小確喪』。
面對細膩敏感的新一代大學生,輔導員的溝通是需要一些技巧的。『我們不光要記住學生們的名字和容貌,關鍵還要熟悉他們的性格。在接觸他們一次兩次後就一定要完成。』胡小溪說,只有這樣纔能讓學生們接受老師。
不少輔導員提到,可以多關注學生的朋友圈或者QQ空間,『但是他們在不熟悉你的時候,會屏蔽你,你什麼都看不到。』劉偉說。
為了打破與學生心靈間的陌生感,劉偉老師的辦法是建立班級手冊。班級每周會組織一次『分享會』,分享『一首歌』『一本書』『一部電影』『一句箴言』,在這個過程中,劉偉會用心地記住學生們所表述的有成就感的故事,合適的時機再反饋給他們。『這抓住了他們需要被關注的心態,同時也得到了學生們的信任。得到信任後再去開展工作,就會容易很多。』劉偉說,她曾經給14級學生建立了一份影像檔案,拍下了每位學生入校時第一張笑臉,又拍下了每一個學生即將離校時的表情。當最後一次班會上6位老師放出這份『檔案』時,『基本上所有同學都哭得眼淚嘩嘩的,他們沒想到我會把他們的照片保存得那麼好』。
輔導員的工作事無巨細,極其瑣碎,而且很多工作是重復性的。比如,幾乎每個輔導員都被問到一個相似的問題:要不要把戶口轉到北京。學生們也都會到百度、知乎、貼吧上去查詢,『但是有些答案未必是我們這樣真正做具體工作的人回復的。』劉偉說,她於是把這個問題整理成了一份利弊對比的文件,『學生的問題你基本都已經准備好了,而且比網上的回答更准確』。
很多人說輔導員是像『度娘』一樣的存在。
不用總給學生找雞湯自己首先要活成一道雞湯
24小時×365天的工作強度,顯然輔導員們的工作壓力很大。
很多輔導員也會承擔學生的形勢與政策課程,『按理說我們是離學生最近的人,對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我們是真正能做好「最後一公裡」的人。』
雖然現在提倡全員育人,但是輔導員老師經常會感到『孤掌難鳴』。『學生出現了情感問題、情緒問題等,個別導師認為這些問題是輔導員的工作,跟他們沒有關系。』北京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年輕輔導員殷實說。
『輔導員近乎無限的責任和擁有的權利其實是不匹配的。』劉偉說,似乎學校的學工處、團委等都會對輔導員的工作作出指派,還有學校的招生、就業、安全、保衛等部門,『千根線萬條絲最後都歸到我們這一根針』,他們的工作沒有邊界。
不過,座談會後,當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與這些輔導員密切接觸的時候卻發現,他們似乎樂在其中。『我們的收入並不高,但是精神愉悅非常滿足。』胡小溪說。
首都師范大學的張勇老師曾在北京市6所高校的120名輔導員中間做過一次調查,結果發現,有54.55%的輔導員認為該工作對提昇自己的主觀幸福感『較有影響』,16.36%的輔導員認為『很有影響』。也就是超過七成的輔導員覺得自己的工作能提昇自己的幸福感。
張勇認為這與輔導員工作本身的性質及輔導員群體的價值觀、人格特征、積極情緒等因素有關,其中,『這個群體的人格特質以外傾性、開放性為主,神經質傾向屬於少數。人格特質與主觀幸福感有很強的相關性。在調研中,我們發現高校輔導員群體的積極情緒充盈,具有更多的樂觀、積極的品質。』張勇說。
張勇的解釋似乎比較學術,胡小溪用故事告訴我們她的幸福感來自哪裡。
不久前的一天,胡小溪曾經教過的一個學生突然給她發來了一段語音,『習慣性地緊張了一下,以為發生了什麼事情,雖然他已經畢業了』。沒想到當天是這位學生求婚成功的日子,他專門聯系是因為『等了一天,還沒等到你的贊,你是我們愛的見證者,特別希望得到你的祝福』。
學生畢業了,但美好的師生關系仍在延續。這是很多輔導員幸福感的源泉。
『對於職業,我是這樣排序的:成就感>存在感>榮譽感,雖然房子等物質基礎還是很重要的,但是這種成就感更讓我們滿足。』劉偉說。
『其實,誰都會產生無力感,但不能總糾結在這種無力上,我更聚焦於自己的內心建設,如果自己內心強大了,很多問題就「都不是事兒」了。』趙正艷說,去年新生的開學典禮上,她口頭公布了自己的微信號,只說了3遍,『我以為真正記錄下來的不會太多,結果當晚六七百個學生加了我微信。那天回微信就工作到凌晨,但內心是喜悅的。』
『現在朋友圈裡特別流行發「雞湯」,其實很多雞湯是沒有用的,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活成自己,纔是真正的正能量。』劉偉說,有了這種能力根本不用再費力給學生找『雞湯』了。
『我們基層工作的人無問西東只問初心。』輔導員們這樣說。記者 樊未晨 葉雨婷 實習生 常江
- 『冷資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阿城區打造金源文化主題公園2021/09/06
- 網友爆料oner組合岳岳騙p:希望大家追正經明星2021/09/02
- 奧運冠軍張雨霏:隔離期間能打游戲太爽啦!2021/08/27
- 齊齊哈爾市碾子山區: 『小』城市打造志願
- 張慶偉:持續提昇管理保護質量和水平 努力
- 哈爾濱市建立經營業戶誠信管理機制 3次違
- @高考生!多所駐慶高校招生計劃和方案已提
- 高考期間大慶天氣『和風陣雨』 最高氣溫29
- 大慶孤兒保障再昇級 最新政策走在全國前列
- 哈爾濱機場第二通道 迎賓路高架橋施工忙
- 首批"提速辦"事項清單公布 失業登記3個工作
- 國家出重拳防止沈迷網游 守護少年的你
- 北京證券交易所三大基本業務規則征求意見
- 中秋假期火車票9月5日起開售
- 鄭州9名公職人員因疫情防控不力被追責問責
- 中國向緬甸撣邦捐贈抗疫物資啟運
- 阿富汗塔利班表示已控制潘傑希爾省除首府外所有地區
- 『伊斯蘭國』武裝分子在伊拉克北部發動襲擊致13死5傷
- 颶風『艾達』暴露美基建問題 多州政府反思應對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