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教育  >  龍江教育  >  教育資訊
搜 索
學生定制課程 名師應邀授課
2018-01-03 09:54:29 來源:中國教育報  作者:齊琦 黃芮雯 繆志聰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原標題:南京大學推出本科生DIY研讀課,助學生確定未來研究方向—— 學生定制課程 名師應邀授課

  -教改風景線·關注本科教學改革

  開欄的話

  東風浩蕩千帆競,神州處處萬象新。十九大的東風,吹響了全面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號角,也給新時代教育改革發展注入強勁的動力源泉。

  在教育改革進入深水區的當下,我國教育靠什麼突破重重難關?唯一的出路就是不斷深化改革。從突破學前教育『入學難』到根治小昇初『擇校熱』,從推進義務教育全面均衡到招考制度改革的全面突圍,從提高職業教育吸引力到完善高校內部治理結構,各地各校或邊借鑒邊創新,或『摸著石頭過河』,闖出了一條條教改新路。從今日起,本報開設『教改風景線』欄目,報道各地各校在教育領域綜合改革中推出的新舉措、新經驗。欄目開篇將推出『教改風景線·關注本科教學改革』,關注高校在深化本科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方面的創新做法,敬請關注。

  本科生講《左傳》,知名教授點評;與諾獎得主一起追溯史前文明的岩畫藝術……自2016年起,南京大學推出本科生DIY研讀課,讓學生唱主角,本科生只需在教務處網站按照選課流程填寫一份訂單,通過遴選便可『私人定制』教師及授課內容。

  目前,南京大學這種以『學生DIY設計課程主題+邀約名師授課』的研讀課程已經增加到了51門。

  『學生定制』課程模式讓課堂煥發生機

  『走進張異賓教授的課堂,是一次難忘的體驗。』2015級商學院學生邱芷?說,能在本科階段感受這樣的思想碰撞,對未來的學習和生活有很大幫助。她希望有更多學生走進這樣的課堂,近距離接觸名師。

  從十九大會場回來,南京大學黨委書記張異賓就走進了課堂。由他主講的『中國馬克思主義與當代』課程成為本碩貫通型DIY研讀課,本科生也可加入博士生的課堂。

  2016年,學生社團悅讀書社提出的『自主設計主題並邀請名師開課』的想法,得到學校教務部門的支持。『學生們請我加入他們的課程計劃,一開始我也有些猶豫,因為博士生課堂主要是專業討論和研究,本科生的參與是否對他們有益處?』張異賓的猶豫在大家的參與熱情之下被打消了。

  『我上學期的課是文獻閱讀與批判,主要討論馬克思主義哲學前沿問題和思考,這對本科生的挑戰非常大。但出乎我意料的是,5名本科同學不僅始終參與討論,並且敢想敢問,活躍了課堂氣氛。』張異賓說。

  DIY研讀課從課程主題的選取到授課教師的邀約,都由學生在學校教務處、人文社會科學高級研究院的指導下自主完成。開課過程中,師生共同協商、設計教學方案和教學活動,充分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課上,學生可以參訪博物館欣賞中國書畫之美,去天文臺探尋『天眼』背後的科研奧秘,在古墓發掘現場感受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學生的策劃和參與熱情也吸引來許多教師積極參與其中。

  中外名師薈萃師生共同研討

  『剛開始上課的時候挺緊張的。』來自歷史學院2014級的朱同學說,這學期她選修了文學院教授徐興無的《左傳》研讀課。『這門課由同學自己來講經文和傳文,由老師點評和提問,對課前准備提出了很高要求。』

  不再是單一的講授和一成不變的單向教學,DIY課程上,師生坐在教研室共同研討經典文獻。

  開課前,徐興無建議學生提前閱讀楊伯峻的《春秋左傳注》,並把西晉杜預《春秋經傳集解》作為參考書。課堂上,徐興無對『傳』和『經』進行闡釋,強調在讀傳和經時應當順讀、通讀,然後將大部分課堂時間留給了學生。每節課由一名學生主持研讀,由其決定具體授課內容與形式,徐興無進行補充和點評。

  學生表示,《左傳》是大家選出來的,這樣的選課形式更滿足學習的興趣點。這樣的授課方式可以讓學生在面對文本時有更加清晰的思路,能夠在教師引導下更好地調整學術方向。

  2017年是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讓—馬裡·古斯塔夫·勒克萊齊奧教授連續第五年在南京大學開課。秋季學期,他的全英文課程『現實:文學與藝術中的現實主義與理想主義』通識課經過票選,被納入了DIY研讀課名單中。研讀課采用小班教學模式,為本科生開設的研討班一般15人以內;本碩(博)合上課程,則是5至10人。

  探索新模式打造『最好的本科教育』

  『這是學校探索的一套全新的教學與管理模式。』南京大學教務處處長邵進說,『DIY課程目前已增加到51門,其中人文社科類課程較多,側重於訓練學生邏輯思維、批判性思維和創新思維等,擴展學生的方法論知識。』

  目前,南京大學已初步建立了DIY研讀課基本結構,即DIY研讀研究課程+本碩(博)合開課程。其中,本碩(博)合開課程是將碩士生、博士生課程向本科生開放選修,助力確定未來研究方向。DIY研讀課可作為本科生與研究生銜接的過渡課程,既滿足本科生學術基礎學理素養的養成,也能逐步培養學生的學術探索興趣與研究素養。課程采取研討的形式,學生通過遴選後,在開課前兩周內可試聽,教師則根據學生試聽表現和對課程的適應度不斷微調。

  『這樣的課程設置,更大限度地發展了學生主體地位,有利於學生自主學習和個性化培養。』張異賓說,學生選課擺脫了過去『工具性』『知識性』的束縛,選擇了文科類的通識基礎課程。

  『要引導學生從接受簡單的工具性知識傳遞,轉變為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導引、有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指導、有優秀民族文化傳統積淀的學習。』張異賓表示,要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提昇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激發他們對未來工作和事業的熱愛。(通訊員 齊琦 黃芮雯 本報記者 繆志聰)

責任編輯:王蕊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